《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创中国

科创中国·人物

屏幕截图 2024-04-19 153429.png

1月11日,备受全球设计界瞩目的第13届艾特奖颁奖盛典在深圳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建筑大师齐康获颁艾特奖“终身成就奖”。

齐康长期从事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设计和教学工作,是东南大学建筑学国家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学术带头人。2000年获得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他提出的“建筑创作的社会构成”“建筑意识观”“城市的文化特色”等理论滋养了建筑业一代年轻学子。在他眼中,建筑是有生命的存在,融合了建筑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的理解。在设计时,他融历史感与现代感为一体,总能把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一生都在践行自己的建筑理想和主张。


屏幕截图 2024-04-19 153510.png

2024年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席科学家刘良荣获“第七届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以表彰他在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学术发展中的杰出成就和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卓越贡献。

刘良带领团队研发了二氧化钛-PGC芯片,建立了迄今为止最灵敏的定量糖组学分析技术。同时,研制了首个作用于前列腺素E2终极合成酶-1的风湿病治疗药物——正清风痛宁,为无数患者带去福音。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政府机构资助的研究项目50多项,在SCI期刊发表论文350多篇,并以第一发明人获国际专利授权51项,先后获得首届国家创新争先奖、树兰医学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澳门特区政府荣誉奖状等荣誉。


屏幕截图 2024-04-19 153557.png

近日,2022—2023年“发明创业奖项目奖”和“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颁奖典礼及优秀项目主题展览在北京召开,郑州大学教授王梅云凭借个体化磁共振精准引导神经调控治疗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突破,荣获2023年中国唯一一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佳女性发明奖,同时,她带领项目团队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

王梅云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精准诊断及个体化磁共振精准引导神经调控治疗关键技术,国际首创了个体化靶点精准定位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提高了定位准确性、节省了定位时间,显著提升了神经精神疾病的无创神经调控治疗效果;在中国大陆地区首个开展了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磁波刀)无创治疗帕金森病震颤。本次获奖项目的成果推动了磁共振引导下的无创治疗技术跨越式发展,提升了神经精神疾病无创治疗水平,社会效益显著。


屏幕截图 2024-04-19 153654.png

近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部发起的国际经济学会(IEA)公布了2023年度“国际经济学会会士”(IEA Fellow Award)名单,辽宁大学教授余淼杰被授予“国际经济学会会士”,成为我国第四位被国际经济学会授予会士殊荣的中国经济学家,是2023年度全球入选12名“国际经济学会会士”中唯一一位来自中国的经济学家。

余淼杰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财政部“中美研究智库联盟”理事。


屏幕截图 2024-04-19 153703.png

日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张宏波课题组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解析了胎儿四肢的细胞演变路径和细胞空间位置决定过程。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肢体发育的详细调节机制、肢体发育异常的细胞生理机制,乃至更广泛的发育和再生过程中细胞命运调节机制和空间位置建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张宏波团队构建起精细的、包含所有细胞类型的人类四肢发育单细胞图谱。利用这一图谱,能够直观地追踪特定时间和区域产生的细胞类型,鉴定到全新的细胞类型,并且可以刻画不同种类细胞激活的关键基因。


屏幕截图 2024-04-19 153759.png

华中科技大学夏宝玉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姚涛团队,以及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王子运团队联合研究发现,将废旧电池和温室气体结合起来,能产生“负负得正”的效果。联合团队使用回收的废电池,将二氧化碳“加工”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化工原料甲酸,实现变废为宝。1月31日,团队研究成果“质子交换膜系统中持久的CO2转化”在《自然》刊发。

在电解二氧化碳获得的20余种产物中,甲酸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在燃料电池、医药领域等都有广泛用途。夏宝玉团队朝着这个研究方向,历时近5年,创建了质子交换膜二氧化碳电解系统,使甲酸的生成率超过93%,并能连续稳定运行5000小时以上,在多项指标上打破世界纪录。


屏幕截图 2024-04-19 153813.png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姚星灿、陈宇翱等人基于强相互作用的均匀费米气体,首次观测到由多体配对产生的赝能隙,朝着理解高温超导机理迈出重要一步。2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研究团队发展了大磁场的稳定技术,比以往国际上的最优结果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以上。在该超稳磁场下,研究团队得以成功实现超冷原子动量可分辨的微波谱学技术。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系统地测量了不同温度下的幺正费米气体(一种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费米气体)的单粒子谱函数,并成功观测到了赝能隙的存在,为电子预配对假说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