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第一看点

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天津分赛的进阶之路

10月11日,2020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天津分赛暨第五届天津市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在天津科技工作者之家举行。本次大赛以“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为主题,旨在为在津科技工作者搭建创新成果交流交易平台,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要素有机融通,推动科技资源聚合优化,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选手答辩现场

 五年一个台阶,在进阶之路上,天津分赛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当天,来自天津各行业的科技型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代表共带来266个创新项目参加比赛,内容涉及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涵盖了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正处于转型升级期的传统产业,项目的创新形式主要聚焦这些领域和产业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应用等等。紧张的现场答辩,通过选手与选手之间的综合技能较量,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创意比拼,为我们缀连起了今日天津乃至中国的创新图景。

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的涡旋压缩机防自转系统的创新设计、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的缩短抽油机电机底座维修工时的解决方案、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微流控芯片检测COVID-19抗体等27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天津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供热系统、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哈弗分公司的冲压件皱裂问题递减项目、天津海泰市政绿化有限公司的绿化垃圾无害化处理关键技术等54个项目获得二等奖;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堆场自动化改造项目、天津宏轩达科技有限公司的盾构机施工中拼装机抖动或异响问题解决方案研究、天津七所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Triz对联轴器式直线电缸的设计等86个项目获得三等奖。以上获奖项目中的优秀创新项目将代表天津区域参加11月中下旬在天津举办的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全国总决赛。

部分一等奖获奖项目代表合影

 作为中国科协“科创中国”项目的试点城市之一,天津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使命,以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为契机,在本次分赛策划组织中做了大量工作,力求从对往届赛事组织策划的突破过程中,为即将举办的总决赛提供有益的经验和路径探索,从而实现与总决赛快速、精准的接轨。

与往届不同,本次大赛还邀请到了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天津市商务局、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西青区人民政府等10个委办局作为主办单位,实质性参与活动的指导和策划,成为全国范围内联合办赛的典范,同时也是天津市企业创新方法大赛启动5年来历史之最。

据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天津分赛报名参赛项目数量和实际参赛项目数量均位居全国各赛区之首,达到历年之最,是往年的数倍之多。而从全国各地区域赛的报名情况来看,今年全国有30个省区市报名参赛,报名项目总数达到3336个,超过往年的60%左右。

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便是天津为创新方法大赛所做努力的最好例证。天津对创新方法大赛的关注度之高、动员力度之大、动员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不仅涉及行业齐全,而且活动的触角也逐渐从大型国企伸到了中小企业中间,不断撬动中小企业对创新方法的需求和积极性。这从报名名单、参赛名单以及获奖名单上的排列和分布即可见一斑,一些中小企业的名字频频出现,而从整体来看,中小企业在名单中的占比也更甚往年。而从现场的答辩情况来看,当天爆出了诸多令人“惊艳”的创意点,其中就不乏中小企业的身影。尽管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活动开展不便,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赛的积极性不减反增,这种于困顿之中被激发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潜力殊为可贵,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的真理。

评委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选手介绍项目

“这次天津区域赛,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中的一些活动或将延伸到总决赛的组织当中。”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奖项设置上,本次大赛特别设置了优秀组织奖,将天津分赛和全国总决赛有机统一起来;在分组上,新设管理创新组,引起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重视;在组织形式上,新设创新揭榜赛,打造直通总决赛的通道。在当天晚上的颁奖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念念公布了今年创新揭榜赛的两个题目,分别是“尝试使用创新方法解读‘黑洞观测’的过程”以及“发挥想象描绘出征服一种传染疾病的构想”,揭榜的优秀项目将获得直接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资格。这些都是天津在历届分赛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尝试和赛制创新,对即将举办的全国总决赛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创新揭榜赛题目(第二题)

创新方法,创新是根,方法是魂。不同于以往创新成果很难走出实验室的现实,本次大赛的很多项目都将多种创新方法的融合使用发挥到了极致,而不再仅仅局限于Triz理论,从产业链到供应链,项目的产销体系模式都有所创新。得益于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这个广阔的平台,天津赛区多年来的耕耘,逐渐为本土企业的创新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希望通过创新方法的导入,助力企业创新发展。今年是创新方法大赛启动的第五年,希望在主、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创新方法大赛能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心中对创新方法大赛的美好愿望。

抛开行业、市场等宏观的维度,从选手个人的工作和成长来看,创新方法大赛亦给了他们莫大的助力。

潘晓冬是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五采油厂的技工,他和团队成员带来的《缩短抽油机电机底座维修工时的解决方案》项目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通过参加比赛,我们对整个大赛的形势、流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来年继续参赛打好了基础,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全情投入,最终项目获得一等奖,成绩超出预期,这让我们感到很欣慰。大家放弃国庆节假期,加班加点,日夜奋战是值得的!”他说。

连续参加过三届创新方法大赛的赵增权,对创新方法则多了几分独到的见解,他告诉记者,“创新方法是一种理论体系,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创新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需要我们不断去应用、去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把创新方法用活、用好。”

天津天钢联合特钢有限公司代表队成员崔猛则认为,掌握创新方法,是解决生产难题,提高生产效率,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最好方法。本次大赛他们团队带来的项目《提高转炉效能》获得了一等奖。据崔猛介绍,该项目通过采用发明原理、物质场模型、裁剪理论等创新方法,可使转炉炼钢效率提高17%以上,年效益达8000余万元。

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本次大赛评委、河北大学教授马力辉看来,虽然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中国的创新之路并不平坦,未来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他认为,应该清醒、全面、正确地认识创新,为创新正本溯源。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技术或者创意的层面,而是要把创意付诸实践,创造价值、造福社会;创新是一个多因素、系统化的工程,具有产品、流程、市场和组织等多种表现形式,要使创新成果产生价值和回报,就一定要使其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创新具有层级性,企业内部单一产品的常规设计往往构不成创新,创新需要解决问题尤其是深层次的矛盾,要面向行业问题、国计民生问题以及“卡脖子”难题的解决;企业要深入学习体系化的创新方法,把创新的基因融入骨髓,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创新是有风险的。市场、团队、大环境、产品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马力辉以其多年的企业创新经历,诠释了创新的艰辛和不易。在创新方法大赛的进阶之路上,同样布满了风险和艰辛,而规避这些风险,并没有捷径,只能脚踏实地,勇敢向前。当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天津区域赛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下一个台阶。

责编:英子


手机体验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手机版


  • 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