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FIRST LOOK

森特,如何成为森特

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爱森

成长在中国轰然崛起的新时代,森特是幸运者。

加入世贸组织、高铁大发展、机场大建设……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无数民营企业应运而生,破浪前行。森特就是这样一家企业。

而能够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做到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森特更是实力者。

森特,全称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19年,即成长为国内金属屋墙面围护系统行业龙头企业,下设9家子公司、16家分公司,累计承建工程超过2100个工程,承建目前国内60%以上合资品牌汽车厂的围护系统,及80%以上国内省会城市在建机场屋面系统……

近年又布局环保产业,瞄准环保土壤修复专用设备制造,大力投资,大胆创新,在绿水青山中开辟出了新的“战场”。

这19年发生了什么,让森特成为了森特?


生而逢时,风起扬帆


英国《金融时报》曾载:“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森特创立于2001年。这一年7月,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这一年10月,中国首次主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一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一年,体育、政治、经济三桩大事,向世界释放同一个信号:中国来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能踩在国运之上,抓住这难得机缘,又走到今天的人不多,刘爱森便是其中一个。

2001年,刘爱森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了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征程,金属围护就是他选定的“战场”。1996年到1998年,刘爱森曾在国外工作,就是在那段时间接触到了金属围护这个行业。“当时,国内工业厂房建筑仍然采用混凝土排架结构的传统方式,金属围护的国际主流建设方式逐渐在国内兴起,而国内金属围护市场被外企垄断。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998年底,刘爱森回国。3年后,凭着当初在海外积累的先进理念、技术与经验,刘爱森带着10多个人,攥着200多万启动资金,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扎下了根。

外企的长期垄断、不断变幻的市场环境、作为行业“新人”的生涩……初创时的一切都格外艰难。

而刘爱森硬是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技术,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拿下了诺基亚厂房项目,也正式打开了森特在国内金属围护市场的大门,从此一路狂奔。

刘爱森董事长(右一)与研发团队进行交流

突破!再突破!


森特的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创业第5年,2006年,森特的市场占有率便超过了外资企业。2008年,市场占有率做到国内第一。

2016年,森特股份在上海交易所挂牌上市。到今天,森特的金属屋面围护系统已遍及全国各地——国内60%以上的合资品牌汽车厂、80%以上省会城市在建机场的屋面围护系统,累计工程超过2100个、建筑面积达10000万平方米。

一家企业在一个行业做到森特这个程度,难免遭遇各方的探究:他们到底怎么做到的?采访中,刘爱森坦然回应:“我们能走到今天,一是赶上了国家大发展的好时候,二是企业自身一直非常注重技术创新,拥有了别人做不了的核心技术。”

如果说国家政策、时代发展是国家给每个企业提供的舞台,那么核心技术便是使不同企业成为自己的“金刚钻”。

那么,森特的“金刚钻”是什么?

·“通长无搭接”设备及创造性的打胶技术

当时,外资企业的做法是将原材料在工厂进行加工,再将制作成型的材料从工厂运输到项目施工现场。

受运输能力及搬运能力限制,金属围护材料最长只能做到12米,这就决定了安装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搭接,而再稳妥的搭接也难以避免漏水隐患。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森特开始探索金属围护加工设备小型化的新思路。经过与台湾一家发电机企业合作,成功开发出功率足够大的小型化加工设备,并将设备安在集装箱内。如此一来,设备便可跟着集装箱随意移动,所生产的产品规格将不再受制于运输条件及搬运能力。

他们把安装在集装箱里的加工设备和原材料运到施工现场,再根据不同工程的需求,现场加工出“通长”的金属板,边生产边安装,最长可加工到120多米。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在建设过程中减少搭接环节,杜绝了漏水隐患,还节省了原材料,节约了时间,加快了建设速度。

这绝对称得上“巧思”。而这一“巧思”也成了之后森特做工程的一个特色,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同时,森特在反复试验中发现,通过在钢板咬合处注入暗胶,可以大大提升材料的防漏、防老化性能。

设备小型化、集装箱化,“通长无搭接”的金属板,创新型的打胶方式……正是这些在工程中细细琢磨出的“巧思”,帮助森特完成了一个个工程中的不漏水屋面体系,并逐步在国内金属围护领域站稳了脚跟。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开始在行业里拥有姓名,并在迅猛发展中打破了国内金属围护市场长久以来的外资垄断。

·引进新型金属复合板生产线

2007年,森特再出大动作。

传统复合板以聚氨酯、岩棉复合板为主,为了获得更高性能的材料产品,森特引进了国内第一条玻璃丝绵、岩棉复合板生产线,填补了该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空白。

此后,他们又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及材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将聚氨酯复合板的生产工艺与岩棉、玻璃丝棉复合板的生产工艺相结合,首创聚氨酯封边岩棉板、玻璃丝棉板,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了产品平整和密封性,解决了行业的一大难题。新产品的出现,对当时的市场结构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引领了整个行业的提升与发展。

·推出新型抗风揭防渗漏屋面系统

近年,机场航站楼屋面被强风掀翻的新闻屡见报端,成为一大隐患。作为专业的金属围护系统提供商,森特早已关注到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森特研发团队和技术人员深入研究产品性能、不同地理区域风、雨、雪等气候特点,并走出国门到国外寻找先进的技术和产品。

2012年,他们从多震、多雨雪、多台风的日本引进了66H屋面系统,并经二次改良、研发,终于在国内成功推出了可以抵抗18级以上台风的66H抗风揭防渗漏屋面体系。

这一体产品体系共包括9层,从下到上分别为穿孔压型钢板、无纺布、吸音玻璃棉、PE隔汽膜、两层岩棉、TPO柔性防水层、66H屋面板、装饰铝板。目前,该系统已申请多项专利,并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珠海长隆海洋科学馆等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刘爱森说,正是这三项围绕核心技术的突破,帮助森特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从主动出击到持续发力的跨越式发展。

森特金属屋面标志性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一体化与个性化的融合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凤凰”腾飞,壮我国威。

整个机场最亮眼的金属屋面工程,就由森特承建。整个金属屋面工程包括近150万吨的次结构工程、30多万平方米的屋面系统工程和屋面装饰板及檐口蜂窝板工程。

这是森特至今承建的难度最大的单项工程。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好在有十几年积累的核心技术支撑,有近千项工程管理与实施经验打底,森特扛住了。他们与设计院的合作伙伴们一起,广泛研究、充分讨论、反复调整,最终将66H抗风揭防渗漏屋面体系成功应用,完成了大兴国际机场金属屋面抗台风18级的任务要求,可在未来百年之中不受风掀、渗漏难题困扰。

高技术、高标准、高要求,“森特品质”再一次被完美呈现于世人眼前,就像他们多年坚持把每一个工程都打造成金字招牌一样。

如今,这金字招牌已遍布全国各地,覆盖机场、火车站、会展中心、商业展馆、文体场馆等公共建筑,以及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器、物流、机械、电力、化工冶金等工业建筑。

奖励与荣誉也纷至沓来。屡获“鲁班奖”“金禹奖”等行业大奖之外,森特还在近两年获得“2019北京民营企业百强”“2019北京民企社会责任百强”“畅融先锋企业”“科技创新企业”“2018年度生产力促进奖(创新发展)”“全国金属围护系统行业十强”等众多荣誉。

为什么森特能够在机场建设领域获得如此高的市场占比?赢得如此广泛的认可与肯定?

不仅是因为技术优越、实力过硬,更因为他们能够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方案。

“我们最开始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和产品,要想在外资垄断的市场上立足,就必须走跟他们不一样的路子。”森特集团副总裁叶渊介绍,提供一体化服务,这是森特在创立之初就确定的发展理念。技术咨询、方案优化、工程设计,以及后续的生产、加工、安装、售后,如此“一条龙”服务的运营模式,也是森特的特色之一。

森特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个性化服务、“量体裁衣”。“建筑金属围护系统如同建筑的外衣,除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外还兼具展示企业文化、体现建筑设计理念等作用,不同客户对材料、板型、色彩搭配、细节设计等均有不同要求,行业具有定制化程度高的特点,因此围护企业需要具备‘量体裁衣’的个性化定制能力。”

而森特,也已经在多年的项目锤炼中,形成了适合不同客户的多套解决方案,能够根据建筑功能、客户的企业文化推荐适宜的解决方案。

一切都很顺利。就在大家以为森特会一直这样走下去的时候,刘爱森选择了开辟新的“战场”——环保产业。


绿水青山再一程


在森特的展览室,有4个装着土壤样品的玻璃瓶,鸡蛋形状,手掌大小。瓶子上的标签分别显示:土壤修复前(2018年)、土壤修复后。

这些土壤样品来自京西的首钢焦化厂退役厂区。在近百年的生产运营过程中,这片土地积聚了大量有机复合污染物。

老厂房要焕发新生机,无论是融合冬奥元素,还是打造生态休闲区,首先要做的就是污染场地的修复工作。

经过论证,首钢放弃了将土壤进行深挖运走的方案,决定采取原位修复的方法。

“当时很多公司参加了投标测试,大家要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土壤修复工作,达到要求的检测标准,成功者中标。最后只有我们一家成功了。”叶渊介绍。

他们采用了从德国自主引进的原位燃气热脱附技术与设备,在不开挖、不动土、不倒运的情况下,实现治理深度达100米,加热温度从0度上升到430度,有效分解和抽提污染物,只用了短短50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地块的修复工作。

经北京环科院对治理完成后的土壤进行检测发现,土壤污染去除率几乎达到100%,实现污染物“源清除”。

2018年底,森特完成工程修复目标,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全国最大采用原位热脱附技术修复治理的污染场地项目,对于生产环境复杂的老工业产区实施大规模的土壤修复工程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019年十一期间,首钢遗址公园开始接待游人。再过两年,2022年冬奥会的部分比赛也将在这里举办。曾经的钢铁丛林因为创新科技的注入逐步焕发新生。

这只是森特所开展的土壤修复项目中的一个。而还绿水青山原本的模样,正是森特布局环保产业的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觉得环保产业在‘五位一体’发展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我们很看好环保这个产业。”刘爱森这样解释森特跨行业布局的理由。

墙面板产品应用案例——重庆京东方

“跨界”,来真的!


其实早在2010年,森特集团就进入了噪声治理领域。

降声降噪是围护系统的附加功能,森特早有关注。决定在这一领域深挖之后,森特即建立了专业的研发设计中心和实验室,组建了研发团队,引进了复合隔吸声屏障板的自动化连续生产线,吸收了高速铁路声屏障板技术,并很快推出了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复合隔吸声屏障板。

经过不断的迭代升级,外覆式声屏障也已经问世并应用到地铁、高铁沿线的噪声处理当中。目前,森特已成为国内铁路和市政道路噪声治理领域的主要解决方案提供商,获得用户一致好评。

如果说噪声治理还可能被视为森特站在金属围护边界上的小心“试探”,那么首钢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就是真正意义上在环保产业的“跨界”。这个项目,让森特在土壤修复治理领域打响了名号,也让大家都知道,他们的“跨界”是认真的。

其实只要稍微关注森特的动向,就知道他们在“跨界”环保产业这件事上,从来没有玩虚的。

初入土壤修复行业,森特就与世界排名前三、欧洲排名第一的工程修复公司——德国旭普林公司搭上了线。他们先后投入3亿人民币,花重金引进了以原位热脱附技术为代表的23项土壤修复治理核心技术与先进设备,从而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技术优势。

刘爱森深深懂得核心技术与设备国产化的重要性,因此布局环保产业不久,他就决定大力推进高端环保设备国产化。2018年10月,森特与旭普林达成合作协议,在国内建立了高端环保设备制造基地,推进相关设备国产化落地。

到今天,森特已经完成了核心设备国产化的关键步骤。一旦落地,将打破国外厂家的技术和价格垄断,避免整机设备和备件价格攀升,同时降低采购及运行成本,大幅度缩短供货周期。

旭普林之外,森特还与日本JFE公司达成合作,共同开展土壤修复中使用的生物制剂和化学制剂的研究。

积极与国外大型企业合作的同时,森特在国内也加快了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与北京化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建立土壤修复治理实验室,推动技术交流、研发、转化及本土化;参与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上海大学等多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课题研究,摸索行业前沿技术;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开展“课外实践课堂”、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森特学院,全面开展相关专业方向高端人才的培养……

外借强力内修功,森特在环保领域越走越远。到今天,森特的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土壤与地下水治理、噪声治理、矿山灾害治理为主的三大业务板块。在环境修复领域,更是打造出了涵盖土壤与地下水治理工程施工、设备一体化服务、场地污染调查及风险评估、技术咨询服务、新型修复材料研发、在产企业监测等方向的产业集群,可提供研发、场调、方案及风评、修复治理、监控、制造的系统化服务。一手金属围护,一手环保修复,“双主业”发展的森特走得更稳、更扎实。


“双主业”的创新突进


刘爱森从未把森特当作一家简单的做工程的企业,而是将其摆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位置。

他们不仅拿到了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钢结构设计甲级、钢结构总承包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建筑金属屋(墙)面设计与施工特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地质灾害勘察甲级、地质灾害设计甲级、地质灾害施工甲级和地理测绘甲级等多项行业最高级别资质证书,更在多年的积累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的专利集群。截止2019年5月12日,森特拥有有效专利共计134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87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同时,他们不仅打造出了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长期稳定的设计与工程管理团队,而且引进和培养了技术人员超600人,占员工人数50%以上,保证了人才队伍的延续与承继。

无论资质,还是专利掌握、人才培养,都是为创新的落地打基础。森特始终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一方面探索行业发展新的制高点,积极研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另一方面,则将目光集中在新领域的开辟上。

现在,屋面新材料的研发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智能屋面则已显露“身影”。智能屋面系统是森特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开发的新型产品。该系统基于互联网技术、5G及云计算技术,集金属屋面面板监测系统、集水井监测系统、气候监测系统于一体,并通过移动端应用,对屋面板变形、积水、风压等情况实现实时检测和监控。

智能金属屋面,是传统的建筑金属围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结晶,其成功研发是建筑金属围护领域质的飞跃,其应用和推广将打破传统行业的劳动密集型模式,推动产业的智能化、科技化发展。

同时,基于66H屋面系统的智能化屋面系统也在加紧研发中。环保领域,环保设备生产国产化和量产化进程在逐步推进中,土壤与地下水治理、噪声治理、矿山灾害治理等各项业务能力也在不断完善。未来,创新仍然是主基调。“在保证‘双主业’稳健的同时,向环保方向倾斜,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刘爱森表示。

蓝图已绘就,战鼓正擂响。我们期待着,森特这个“幸运者+实力者”,在祖国大发展的背景下,成就金属围护新标杆,谱出绿水青山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