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品牌汇

立足自主创新,实现强国“玻璃梦”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科技要素、人才要素、资金要素、体制要素—要做多大“蛋糕”,蚌埠院就找来了多少“鸡蛋和面粉”

图片中最显眼亮丽的黄色部位就是蚌埠院为“海马号”研制的用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制备的浮力材料

  2014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完成的“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安徽省201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的唯一代表,代表了中国玻璃行业的顶尖水平。
  国家科技进步奖是对蚌埠院几代玻璃科技工作者在发展和提升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方面励精图治、辛勤耕耘的肯定与嘉奖,更是中国高端浮法玻璃技术和实力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体现。

  新技术发展新产业

  2013年9月8日,蚌埠院日产150吨电子信息显示超薄玻璃基板生产线点火;10月16日,生产出第一片玻璃;12月18日,一次拉引0.55毫米超薄电子玻璃成功,当日良品下线,目前正向世界先进水平0.33毫米超薄玻璃迈进,创造了国内外同类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系列良品下线速度的新纪录。
  超薄玻璃基板是液晶显示器的关键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内0.5毫米以下的玻璃基板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国内企业的发展。该生产线的国产化和量产化,将彻底摆脱这种制约。
  作为玻璃行业领军科研院所,早在十多年前,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就敏锐发现传统玻璃产业的发展瓶颈,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下,开始向新型玻璃产业转型,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显示玻璃、太阳能光伏玻璃、建筑节能玻璃。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股权和分红激励机制—科技要素、人才要素、资金要素、体制要素—要做多大“蛋糕”,蚌埠院就找来了多少“鸡蛋和面粉”。
  2010年,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集成创新的模式,组织研发了环保型液晶玻璃基板料方,攻克了高铝硼硅酸盐玻璃熔解、脱泡、溢流成型的技术难题,开发了超薄液晶玻璃基板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生产出中国第一片4.5代TFT-LCD用0.5毫米、0.4毫米玻璃基板,良品率达到了70%的国际水平,产品被国内主流面板厂家广泛应用,打破了国外垄断,使得国外产品被迫降价,让中国消费者节省了数十亿元开支。
  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的生产完全颠覆了传统玻璃产业的概念,由世人眼中的“笨大粗”变成了“高精尖”,玻璃产业的印象彻底改观,TFT因此被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誉为中建材“皇冠上的明珠”。
  围绕电子信息显示产业链,该院建设拓展ITO导电膜玻璃及下游产品电容屏项目。技术从无到有,产品从少到多,企业成功打开市场,站稳脚跟,不断壮大。ITO导电膜玻璃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
  从超薄玻璃基板到最终的液晶显示产品,蚌埠院始终围绕着国家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紧跟国际技术最新发展态势,始终抓住了“玻璃”这个关键组件,在“玻璃”上做足文章,让中国“玻璃梦”融入世界。
  不仅在电子信息产业,在太阳能光伏产业,蚌埠院成功开发了世界领先的一窑多线光伏玻璃技术,并迅速推进产业化和工程化,支撑了国内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个平板玻璃服务于新能源的新产业;在建筑节能玻璃方面,开发的离线Low-E镀膜玻璃生产线实现量产替代进口……
  今年2月20日至4月22日,采用蚌埠院制备的空心玻璃微珠作浮力材料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水下机器人,搭乘“海洋六号”综合科学考察船分三个航段在南海进行海上试验,并最终通过了由863海洋技术领域办公室委派的海试现场专家组进行的海上验收。
  “海马号”的研制成功,凝聚着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心血与智慧,其中就包括蚌埠院的863项目—“玻璃粉末法制备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技术与生产工艺”课题组。固体浮力材料是“海马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则是制备固体浮力装置最关键的材料。在此项目中,蚌埠院为国家奉献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密度、高强度的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突破了深海关键技术产品制备的瓶颈,为我国向深远洋进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空心玻璃微珠是中空的,内含气体的微小球形材料,它是一种性能独特而稳定的中空微粒,具有重量轻体积大、导热系数低、分散性、流动性、稳定性好的优点。另外,还具有绝缘、自润滑、隔音隔热、不吸水、耐腐蚀、防辐射、无毒等优异性能。由于其独特的空心结构以及物理力学性能和其稳定的化学性质,作为非金属材料添加剂,无毒无色无味,用途广泛,成为21世纪新型复合材料的主流。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自2006年开始自主研究开发“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的制备技术与生产工艺”,申请专利12项,授权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项。该项目于2009年12月24日通过了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11年获得了国家“十二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深海通用技术与产品研制项目的重点支持。产品作为石油固井低密度水泥浆料添加剂和乳化炸药敏化剂,受到客户广泛好评。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大楼

  新技术改造旧产业

  传统玻璃行业产能过剩,蚌埠院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瞄准升级改造和节能减排市场,抢抓机遇,不断提升凝练核心技术,以新技术提升传统玻璃产业。
  2011年,蚌埠院利用自主创新的全氧燃烧技术、烟气余热发电、超白玻璃制造技术对安徽华光日产5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建成了全国首条超白玻璃全氧燃烧配套余热发电生产线。
  该项目创新性关键在于首次在大型浮法玻璃熔窑中采用全氧助燃,在大大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同时,将产能提升20%,并实现了在全氧生产线上超白浮法玻璃与优质无色透明玻璃生产的无缝切换,为我国传统浮法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提供了有效途径。
  2013年以来的雾霾天气,再次为目前高污染、高能耗的能源消费方式敲响了警钟,也催生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4年1月11日,蚌埠院开发的玻璃熔窑烟气SCR脱硝技术及成套装备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来自国内外多所知名大学和院所的专家一致认为该科技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技术经济实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这是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批准该院建设玻璃熔窑烟气脱硝脱硫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以来的又一创新成果。
  利用这些成果,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在高端干法脱硫、半干法脱硫、烟气脱硝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成为玻璃工厂脱硫脱硝一体化领军企业,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可靠的节能减排技术方案,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并正逐步向跨行业节能环保领域发展。

  新技术成就新发展

  专注于中国民族玻璃工业技术提升的蚌埠院,用发展的经历书写了一个科研院所转制的成功范例。
  成立于1953年的蚌埠院,在近年来的改革改制过程中,在中国建材集团的战略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主要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是从单一从事玻璃工厂设计转为提供以设计为龙头、以核心技术为支撑,带动装备制造的工程总承包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凝练了中国传统的浮法玻璃技术,将产品能耗、品质、质量等均做到了世界水平,利用这些玻璃技术和成套装备,占领了中国80%以上的高端玻璃工程市场和90%以上的出口玻璃工程市场。
  第二次是进入了新兴产业,按照玻璃的新功能、新用途,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进而实施产业化,不断赋予玻璃新的概念和内涵,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蚌埠院积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在蚌埠第一个独自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开发建设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科研开发与孵化等功能于一身,占地2000多亩。推动资本与产业结合,对重组后的安徽华光集团、凯盛重工、蚌埠化机、轻工业自动化所、通辽矽砂等企业等资源优化配置,注入创新活力。形成了以研发为核心,以新技术支撑产业发展和工程服务,面向社会的一个研发孵化平台,形成了一个复合型的、三轮趋进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蚌埠院共承担和完成863、973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1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国家授权专利500多项。在人才队伍上已拥有博士15名,硕士650名。
  蚌埠院所组成的企业集团2011年、2012年合并业务收入两次突破100亿元,2013年突破105亿元,并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班子先进集体、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多项荣誉。
  多年来,蚌埠院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演绎了中国民族玻璃工业技术不断进步的故事,锻造了中国玻璃崛起于世界的脊梁,创造了中国玻璃产业发展的奇迹。
  高世代TFT玻璃基板、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正在实现强国“玻璃梦”的道路上,不断贡献着巨大的正能量。
                                          责编/齐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