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寻秦技·城事

吴国飞--巴山深处的科技布道者

捕获.PNG

陕西省汉中市最南端,有个叫镇巴的小城。

镇巴地处大巴山腹地,境内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这里素有“陕西南大门”之称,还被誉为“红军之乡”“民歌之乡”“苗民之乡”……

记者从西安出发,沿着西汉高速进入绿丛茵茵的秦岭山脉,紧邻四川万源的镇巴藏在大山深处,4小时的车程中映入眼帘的几乎全是崇山峻岭。

千百年来,大自然打磨着人类适应生存的能力,在河水冲击峡谷形成的逼仄山坳里,南北蜿蜒的镇巴县城简约质朴矗立其中。穿城顺流而下,在小洋镇乡道上七弯八拐,一处现代化的办公大楼和厂房就突兀地出现在山脚下,好像一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依山而建的镇弘蜀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旁边,是机械轰鸣的建筑工地,董事长吴国飞自豪地介绍说,那是我们新建的科创中心,我们要把最好的产品,用最科学的方式生产给消费者食用。

眼眸里是极具现代化的园区,脚下是潺潺蜿蜒的溪流,于山环水抱、梁峁沟壑之中,我们很难将“科创”与这份原生态联系起来,视觉里巨大的反差,令人想驻足一探究竟。

镇巴黑猪、干果、山野菜是大巴山区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山大沟深的镇巴,物资不方便运送,鲜肉不耐储存,山里人便发明了盐腌和熏制的办法,去掉鲜肉里的水分,延长保鲜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成就了优质腊肉绝佳的生成环境,于是千百年来在镇巴人的过年餐桌上,腊肉成为必不可少的美食。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2016年,镇巴也开始了连接外界的高速公路建设,腊肉不仅成为镇巴县对外宣传的“新名片”,也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大引擎”。此时,以腊肉为主的畜牧产业既是镇巴县的传统产业,又是县域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这是当地的一块金字招牌,不仅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还早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虽然当地政府部门一直力争把这个富民产业做大,但不少外地客商看到这里的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后,都打了退堂鼓。

1974年出生的吴国飞是土生土长的镇巴人,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创办了一所职业学院,并且小有名气。2018年,离开巴山25年后,吴国飞回到了家乡。他从小吃着腊肉长大,在全国上下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他决定返乡创业,“虽然曾经的日子苦一点,但这是生我养我的土地,所以我想为这里做些什么”。

吴国飞深入重庆、四川等腊肉产地考察,向当地企业取经;他跑设备生产厂家,沟通工艺流程,采购专业设备;他谋划商业模式,整合资源,把镇巴作为生产基地,西安作为研发、运营和销售中心……

2018年7月,吴国飞投资的镇弘蜀乐在镇巴县小洋镇成立;2019年6月,车间生产线全部建成,腊肉、香肠、熟肉制品三条生产线进入生产阶段。

经过艰辛努力,一座极具现代化的腊肉生产加工园区伫立在小镇,与背后连片的大巴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边是腊肉深加工厂,这里是熏制区,这里是冷库……”吴国飞向记者介绍园区布局,如数家珍。

镇巴腊肉名声在外,人人都说好,但为何好,却没人答得出。吴国飞却要搞个清楚。凭借多年来的教育经验,吴国飞清晰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吴国飞带领团队对镇巴黑猪的生长环境、不同时期仔猪的生长情况、猪肉富含的营养成分等内容都做了大量的数据统计,形成了一手材料,并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技术研发。

难以想象,一家扎根秦岭腹地的腊肉生产企业竟能拥有一麻袋的研究报告。在这过程中,镇弘蜀乐与陕西理工大学联合建设了镇巴腊肉校企联合研究中心。

在这溪流纵横的大巴山和米仓山交汇之地,多年来自给自足养殖黑猪的村民们,第一次如此贴近到“科学”这个词——用科学的方法养殖、用科学的方法加工、用科学的方法熏制、用科学的方法储运。

镇巴黑猪在山林中恣意生长,由“森林氧吧”供养,晒阳光、饮山泉,因此瘦肉率较高,口感更好。为了确保肉品质量,吴国飞摸索出独特的腊肉经营模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在海拔12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超过70.5%的秦巴山深处建立了多个高山土猪散养基地。

前期,镇弘蜀乐“借给”农户改良后的优质种猪,并提供成熟的养殖技术,指导其科学散养,养殖周期要达到10个月,饲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开出的饲料清单;后期,承诺以保底价收回生猪,上限按市场价格浮动。合作社在组织农户生猪养殖过程中,负责落实企业的具体要求,监督企业与养殖户协议的执行。

镇弘蜀乐合作模式下养殖的每头黑猪均有唯一的、不可拆卸的耳标编号,进行溯源和动态管理。这样一来,从生态猪品种选择、养殖到产品加工的每个环节,镇弘蜀乐建立起生态猪来源可追溯、产品可控的质量安全体系。

在人间幸福温暖的烟火里徜徉的镇巴人,有很多是熏制腊肉的行家里手。腌制腊味,每家味道各不相同,但各有千秋,“秘密”都掌握在女主人的手中。

吴国飞决心要在烟熏火燎中寻找一条传统与创新相辅相成的特色食品加工之路。他为使镇巴腊肉可以保持原汁腊味,保留了传统制作工艺,按照独有配方,手工上料,低温腌制,柏枝和橘皮熏制。但另一方面积极依托创新谋求发展,开发低温锁鲜技术,实现生肉快速冷却锁鲜,保存肉制品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而且还有效抑制了微生物生长,以保障食品安全。

2022年11月,陕西省科协公示了陕西省第二批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名单,镇弘蜀乐专家工作站名列其中,成为全县首家省级专家工作站。

短短几年间,镇弘蜀乐创新性地引入了现代食品加工工艺技术,对温度进行严格控制,实现腊肉低温腌制与发酵锁鲜;使用多层锁鲜包装材料,由食品级聚乙烯膜、高阻隔聚酯膜、聚丙烯膜等多层复合膜组成,延长镇巴腊肉保质期和新鲜度。

通过政企协作,以镇弘蜀乐的腊肉龙头企业为支撑,镇巴腊肉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也开始提速,他们修订完善《镇巴腊肉标准》,将营养成分写进标准;征集镇巴腊肉包装建议,统一包装标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度合作,起草《镇巴腊肉标准综合体》,共建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镇巴腊肉全产业链质量追溯系统在第26届杨凌农高会上成功发布,并正式上线运行……

如今,腊肉原材料及其产业已然成为巴山山区群众致富不可或缺的重要产业,为乡村振兴蹚出了一条希望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镇弘蜀乐直接带动全县养殖农户170户,其中包括脱贫70余户,户均可增收2000余元,务工带动50余人,年平均工资30000元。同时通过养殖合作社对仔猪的发放,玉米、红薯、萝卜等农作物收购等方式间接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2022年,由镇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申报的“打造‘镇巴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准+追溯’模式”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商标品牌建设区域建设类案例。

自2010年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腊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来,汉中市与镇巴县采取多项举措推动腊肉产业化进程,土特产的品牌力不断增强,规模与效益均取得长足进步,“镇巴腊肉”品牌价值评估1.79亿元。在科协等部门的共同推动和支持下,他们完美地实现了特色产业转化为支柱产业,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藏在巴山深处、项目总投资约1.8亿元的腊肉科创中心将于明年年底建成投用,建成后将成为全县冷鲜肉深加工、腊肉深加工、腊肉制品加工的生产中心以及预制菜新产品研发中心,成为与高校重点实验室合建的镇巴腊肉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扩大镇巴腊肉产业规模,加强延链补链,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在像吴国飞这样注重技术创新的企业家的带动下,镇巴腊肉的金字招牌被越擦越亮,镇巴百姓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捕获.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