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寻秦技·城事

能源之城--

捕获.PNG

截至2022年底,陕西省榆林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248家,新增121家,同比增长95.3%;科技中小企业入库量达到1159家,新增552家,同比增长90.3%。在榆林市科协的推动下,全市累计建成企业科协15个,规模以上企业科协3个;建成榆林市院士之家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3个,市级院士工作站4个,市级专家工作站31个。

在多年来的科技创新探索中,榆林市科学研判本地的发展态势,形成了“榆林是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的共识。依托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榆林市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产业模式、生态保护、转型升级等方面相对落后,存在着科技与产业不匹配、不适应的情况。科技创新成为榆林市纾解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飞地模式”则成为榆林市以科技创新实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所谓“飞地模式”,指的是两个相互独立、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域限制,通过跨区域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合作模式。具体到榆林市的发展中,主要体现在“秦创原”与榆林主副中心之间相互的协调与配合。

“秦创原”是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是推动陕西省从科教大省向创新强省转变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好陕西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榆林市积极融入秦创原科技创新体系,借助秦创原的资源优势,推动发展自身特色产业,构建出一幅“一原两地多区”总蓝图,形成了专属于榆林的差异化、特色化“秦创原体系”。

“一原”指的是精准衔接省秦创原平台;“两地”是指在秦创原总窗口打造的榆林“主中心”和榆林高新区建成的“副中心”;“多区”指榆林全市布局的17个“两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试验区、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孵化基地等创新区。主中心和副中心楼总面积达到5.3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面积为3.8万平方米。主副中心协同联动,差异发展,以“飞地模式”共同服务于榆林市的科技创新。

在“飞地模式”的通路里,榆林市明确了科技研发促进、人才引育、成果转化、招商服务、企业孵化、榆林展示“六个中心”的功能定位,从“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个维度凝聚创新合力。

2022年,榆林市通过秦创原平台,与2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飞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成立国内首个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技术经理人事务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1亿元,安排秦创原专项资金2950万元;在陕西省首创开展无科研机构、无研发投入、无知识产权、无科技人才“四清零”专项行动,指导企业成立科研管理部门。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新增183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了科技内设管理机构的全覆盖。

榆林市的科技创新取得如今的成绩,并非朝夕之间,而是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发展与持之以恒的创新所结成的硕果。

在2012年,榆林市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后就锚定了“陕甘宁蒙晋”区域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方向。十年来,榆林市累计实现十余项国家火炬评价指标零的突破,引进和合作共建市级及以上创新平台90个,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9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建成国家煤及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分中心,培育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各1个,园区各类孵化器总面积突破30万平方米。累计安排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专项后补助资金6000余万元,一般科技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设立并实质运行榆林市第一只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榆林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筹备设立先进装备制造、安全产业、氢能产业等多支产业发展基金;获批国家火炬煤化工特色产业基地、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十百千万”专项行动首批实施单位、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首批试点单位……

未来,榆林市将继续推进各区县的科技创新工作提质增效,以产业链、创新链为中心,在12个县区引进12支以上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团队;组织实施12个市县联动重点项目,每个项目计划每年支持100万元至300万元,连续支持3年;力争2023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

一项又一项令人振奋的成果就是榆林市在科技创新路上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脚印;一个又一个脚印,凝集成榆林市科技创新的坦阔通路。榆林市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产业发展和科技需求为导向,提升科技创新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榆林在科技创新的快车道上,急速飞驰!

捕获.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