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寻秦技·城事

工业之城

捕获.PNG

西安向西,高铁不到一小时直达宝鸡。

宝鸡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原”就在这里。因一直密集、持久地有青铜器出世,宝鸡享有“青铜器之乡”的美誉。而现在的宝鸡拥有钛及钛合金、轨道交通装备、石油机械设备等多个产业集群,是西部地区工业重镇。

万米钻机、“嫦娥”奔月、“蛟龙”潜海、高铁出海……这些“大国重器”,凸显了宝鸡在科技领域的力量和地位,也为宝鸡赢得了国家授予的绿色发展型和创新型城市荣誉称号。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年来,宝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建设研发平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使传统工业基础比较优势得以释放,工业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优势持续增强。

2012年,宝鸡全社会研发投入17.21亿元,2022年达到30.19亿元。截至2022年底,宝鸡市科技创投基金共投资8000余万元,支持了11个创新项目。

2012年,宝鸡市只有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截至2022年,宝鸡建成各类研发平台268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7个、省级创新平台97个、市级创新平台134个,涵盖数控机床、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

2012年,宝鸡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20家;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特色产业园区、科技创新基地等“双创”孵化载体145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6家,瞪羚企业77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

创新平台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压舱石”。宝鸡市政府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宝钛集团共建西北有色金属宝鸡创新研究院,宝成航空仪表牵头组建陕西省高端装备用精密物理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陕西航天时代导航设备牵头组建陕西省工业自动化智能传感器产业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油国家天然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组建陕西省井下大功率电加热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高性能非金属管材研发平台”;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交大—中油国研氢能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揭牌运行;宝鸡高新区与国防科技工业(西北)特种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联合组建“轻合金材料及其数字化智能铸造技术创新中心”;陕西省微生物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立项……一批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将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

作为我国钛工业的摇篮和国家重点布局的钛及钛合金研发生产基地,宝鸡钛产业的发展,是科技创新驱动工业经济“蝶变”的生动诠释。

宝鸡市科协聚焦科技赋能,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上不断探索,积极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宝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宝鸡市科协围绕全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5+N”政策体系,聚焦全市钛及新材料、轨道交通等13条重点产业链,持续推进“问题库”“项目库”“资源库”精准对接,督促指导各县区巩固提升科技经济融合试点成果,精心协助办好“2023中国钛谷国际钛产业博览会”“中国(宝鸡)智能传感器产业高峰论坛”和“中国白酒与西凤酒原产地地质环境气候论坛”等重点活动,调动更多科技资源服务支持全市创新驱动发展。

当地科协鼓励支持建站单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团队,同时加强站点日常管理考核,引导建站单位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关键性科技成果应用转化能力,达到“建设一个院站,带动一家企业,培养一批人才,壮大一个产业”目的,使院士专家工作站真正成为宝鸡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宝鸡市科协借力院士专家工作站资源,加快推进“秦川机床研究院宝鸡分院”“陕西长美科技轨道交通减震降噪先进功能性材料研究院”平台建设,持续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仅2022年,宝鸡市的省市两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就开展科研项目93项,攻克技术难题和技术优化70项,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4项,转化应用成果43项,获得授权专利130件,申请专利15件,开发新产品112项,取得经济效益20.4亿元。

与此同时,宝鸡市各企业科协结合企业技术人员岗位工作标准,周密制定技术人员提升计划,深挖企业技术难题,解决企业技术瓶颈,助推企业科技创新,共申报立项121项,完成100项,全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参与人数2113人,实现社会经济效益7300万元。

无论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还是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宝鸡市的工业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优势都在持续增强,书写着现代产业体系宝鸡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