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陈亚双 思考不断 创新不止

1.PNG

捕获.PNG

“我允许在创新中失败,甚至造成损失,但我决不允许不创新!”吉林万通药业集团(以下简称“万通药业”)董事长这句话曾在陈亚双心中起到定心丸的作用,也是他能一直坚持创新的最大动力。

今年39岁的陈亚双,自2007年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万通药业工作。由最初的一名普通提取车间操作工人做起,他先后担任车间技术员、车间副主任、总经理助理兼提取车间主任、制剂二车间主任,直至如今担任万通药业副总裁一职。陈亚双用了16年的时间,向我们展现了一名农村大学生成长为一家大型药企高管的创新历程。


捕获机会 一鸣惊人


自2008年担任万通药业车间技术员,陈亚双便有机会深入全面地接触药品生产,他也慢慢有了着手解决实际生产中技术问题的念头。“当时车间生产任务非常大,提取工序24小时不停生产,工人大年三十都在班上。”陈亚双说,“结果产量还是供不上,车间主任和工人情绪都备受打击。”

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陈亚双发现新的提取设备并没有达到设计产能。“我感觉自己的机会来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那时的他感到窃喜,“这种窃喜并不是幸灾乐祸,而是莫名激动。”

“越深入结合实际,越发现提取设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有所突破必须扎实谨慎、有理有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用科学的论据说明问题的原因。通过研究理论知识和反复推理,他运用高数中的微分、积分进行瞬间和整体计算,以及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知识计算出了理论节约成本——当年的产量可节约资金500万元。最终,陈亚双用一个月时间形成了论文,并在万通药业质量论坛发表,引起了集团内部的高度反响。

不久后,万通药业董事长就亲自接见了陈亚双,通过经过三次汇报,董事长决定给他一次实践检验真理的机会。

理论到实践,一波“四”折。陈亚双第一次操作指导实验,不仅工人、干部积极性不高,而且还废掉几罐药材,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伴随实验失败而来的,是更强烈的否定声。

“我允许你失败,但决不允许你不创新!”陈亚双回忆道,虽然当时自己受到很大的打击,但是董事长的话给了我一颗定心丸。

连续经历三次失败后,陈亚双决定在第四次实验中组建由8人组成的“大学生突击小分队”,由自己担任组长一职,并使用独立的设备和品种,进行决定成败的最后尝试。在他的指挥下,队伍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把车间干不过来的活干完了,取得了6个品种的新工艺,并且产出的成品各项指标均提高,最少的是原来的1.3倍。


创新之路 任重道远


随着市场医药竞争的不断加剧,节能降耗,扩大产能,提升设备机械水平,以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全国各医药企业的必经之路。万通药业也面临着如何改造厂房和打造自动化生产系统这两个难题。

关键时刻,陈亚双站了出来,他凭借制药工程专业和自动化理论基础的优势,开始了实践探索。以严谨的科学理论基础和翔实的实验数据打动了集团领导,并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他日夜驻守设备,历经两年时间,先后完成提取车间前处理工段、提取工段、粉碎工段三项关键产能项目的提升,制剂车间包装工段自动化生产线的升级。最终,提升了4倍生产效率,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500余万元,使万通药业实现了生产机械化。

2013年5月,陈亚双正式接管万通药业生产副总的担子。企业发展突飞猛进,生产力亟待提升,他也停下脚步深入思考:为什么每次实验,每次创新都会遇到那么多困难,花费那么多时间?能不能让设备都自动化,让自动化减少人员操作、经验差异?让自动化全面提升生产效率?

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为将目标瞄向更高的一层,陈亚双开始了日积月累的沉淀学习。他用三年时间自主学习了30多本书籍,多种制图绘图软件,梯形图、结构化语言、VB脚本语言、C语言等编程语言,化工原理、高等数学、中药制药工程学、工程热力学等专业书籍。

同年,万通药业决定以“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亚双为负责人,创建了陈亚双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自工作室成立以来,陈亚双以创新发展为目标,带领工作室成员和班组立足岗位,孜孜探索。依据德国“工业4.0”的管理理念,他将企业的中药生产自动化分成设备操作层、系统控制层、生产智能管理层、企业信息管理层4个层面,并矢志不渝地研发推进。

2013年,工作室完成了第一代由27个控制点位组成的单机版自动化提取系统;2015年,工作室将原有27点位升级到具有60余个点位的无死角无盲区的控制系统,将中药大生产萃取的经验用自动化方式呈现,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化生产的传承与跨越。

2016年,工作室完成了设备操作层的升级改造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供暖系统程序,将提取车间冷凝器生产交换下来的冷却水作为全厂冬季供暖热源,实现资源循环,每年为企业节约资金100余万元。陈亚双也于同年成为万通药业副总裁。至此,他带领工作室初步建立了万通药业的中药生产自动化系统。

“与自动化交锋十多年,虽然让自己长出了白发,还戴上了眼镜,但是能将传统中药生产工艺创新转化成自动化技术,我认为这很有意义。”陈亚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