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用创新成果 为世界级桥梁保驾护航

1.PNG


捕获.PNG

“桥何名欤?曰奋斗!”是我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研究桥的写照。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研究院院长王龙林,用8年的坚守践行着“用科技与坚持保卫桥梁安全,守卫人民出行安全”这一职业初心,从一位普通的桥梁检测技术人员成长为广西青年桥梁专家,并晋升为广西交通系统最年轻的正高级工程师、桥梁检测监测专家,谱写着普通桥梁工程科技创新工作者立足艰苦工程一线岗位、潜心钻研工程技术、为交通强国建设献智献策的追梦篇章。

2013年博士毕业后王龙林回到了家乡广西,在广西的热土上、在一座座桥梁建设的工地上,挥洒着青春的热血,在桥梁无损、无人、精确检测技术、大跨复杂桥梁结构监控监测与健康诊断方向开展持续研究,建立南宁市海智计划工作站,并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大学教授郑皆连签订合作协议,研发了多种桥梁检测监测技术,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他先后作为“大跨径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员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交通部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广西杰出工程师、广西知识产权中青年专家、2021年“科创中国”广西企业创新达人等称号,并相继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王龙林作为一名桥梁工程方向的博士、工程师,所研究、所从事的方向是桥梁的检测、监测工作,为桥梁的建设进行技术护航,为桥梁的安全运营进行把脉,所承担的使命是“用科技与坚持保卫桥梁安全,守卫人民出行安全”。他认为这是作为一名桥梁检测工程师与科研人员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践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初心的最好体现。带着这样一份初心,从他踏入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要发挥技术骨干和科技创新先锋的作用。

2014年,王龙林跟着公司技术团队参加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监控。在检测桥梁建设时,王龙林发现海上的大型节段浮吊承受的吨位很重,起吊速度很快,而珠海的天气变化多端,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桥梁节段产生较大变形,节段的预留孔跟桥墩上支座的预留孔对不上,导致节段没办法落到支座上。

这是王龙林头一回在桥梁工程建设中发现这个问题,也是头一回做110米长的桥段。如何搬掉“拦路虎”?他组织技术团队一起日夜奋战,和队员们商讨、测试,力求找出解决受温度影响桥梁变形问题的技术算法。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王龙林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最终解决了国内最大110米大节段钢箱梁整体吊装施工控制的技术难题。

2018年8月,被誉为“世界第一拱”的平南三桥在贵港市平南县开工建设。王龙林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平南三桥的施工监控项目。在建设初期,由于用人工监测温度差对桥梁变形影响情况的数据精准度不高,为保证数据精准性,他和团队成员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系统和测量机器人开发监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打磨、修改,经过3个月的打磨,终于开发出能够主导建立超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施工监测与控制的成套技术软件和装备,做到实时高精度监测、反馈与纠偏,较人工效率和准确度提高了10倍以上,保障平南三桥拱肋弦管对接误差小于3毫米,实现高精度合龙。此项目在桥梁智能、高精度感知关键技术研究方向自主创新,自主开发“基于测量机器人的全自动桥梁位移监测成套技术”“基于LoRa无线技术的钢管拱温度监测传感器”“大跨径桥梁施工监控、健康监测信息化成套技术”等系列技术。并将这些创新技术应用于这座世界级桥梁中,为保障其拱肋吊装顺利,3毫米级高精度的实施及合龙作出了贡献。

在意识到我国桥梁检测评估技术仍处于人工检测、依靠主观经验评估桥梁安全这一相对落后现状后,王龙林积极推动在桥梁智能、高精度感知关键技术方向的自主创新,先后研发出桥梁缆索高精度无损检测成套技术、集群桥梁智能监测系统、桥梁检测机器人等新方法、新装备10余项。研发的5kg级的便携式拉索检测机器人,成功应用在罗文大桥、六景郁江特大桥、蒲庙大桥等20余座桥梁的检测、监控工作。

同时,王龙林作为党支部书记,十分注重团队建设和青年员工的成长培养,秉承党建与生产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创建“党旗铸魂 桥梁卫士”支部党建品牌,以青年博士党员为带头人创建王龙林拉索检测交科先创攻坚队等3个研究团队,组建党员先锋“1+N”突击小组,创新建立“院士工作站”等多个平台,引领带动更多的“桥梁卫士”将智慧投入到生产一线工作中。

捕获.PNG

王龙林(前排居中)及其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