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一簇蘑菇撑起来的“致富伞”


2017年,许忠的公司企业营业额只有8.5万元,2018年,则达到了1050万元,到了2019年,更是翻了一番,突破了2100万元!截至2022年,许忠的南京康之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服务江苏省及其周边的蘑菇种植户15217户,户均平均增加收入42500元,为农民致富、实现共同富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油漆工”的蘑菇梦

1964年,许忠出生在安徽省芜湖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那个时候,大家都困难,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我初中毕业就没在读书了,成为了一名油漆工,干了好几年”。

人生的第一次转机出现在1983年,许忠在工作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张“小广告”,上面写着“安徽大学开设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正在招收学员”。这个消息一下子就击中了他的神经,虽然当时食用菌还没有成为“家常便饭”走上老百姓的餐桌,但是直觉告诉他,这个事儿,能成!

就这样,不到20岁许忠跟父亲开口借了200元,只身来到了合肥,报名了培训班。两个月的学习转瞬即逝,见识到各种新技术的许忠越发兴奋,他幻想着自己终于能大展宏图了,日子马上就好起来了。

回到家后,他迫不及待地挖了一个地窖,铺上了种植膜,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明年春天,一簇簇食用菌能改善家里的生活。


初尝败绩,“回炉重造”

天不遂人愿,第二年春天,许忠种下的蘑菇种并没有成为簇簇“致富伞”,200元学费和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都打了水漂,最折磨人的还是那种希望落空的挫败感。

“我倒是没有很沮丧,没有谁是天生种蘑菇的好手,都得试,这次出现啥问题,解决了以后不就能出菇了吗?”

良好的心态给了许忠百折不挠的勇气,他赶紧回到安徽大学“回炉重造”,和自己的老师请教菌种的问题,是温度不合适还是湿度没达到要求,是菌种选错了还是培育方法有瑕疵?

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许忠决定还是要把蘑菇种下去,和第一次种蘑不同的是,这次除了期待,内心里更多的是忐忑和不安。

然而,即便全部按照技术方法去操作了,几天不眠不休就盯着这些小蘑菇,第二次培育,还是失败了……


一波三折,曲线救菇

“蘑菇连着两年种失败了,但是日子总得过,那个时候家庭的压力还是蛮大的,所以我又出门打工了,不过种蘑菇这件事,成了我的一个魂牵梦萦的渴望,我一定要把蘑菇种出来!”

这次打工和之前有了很大的区别,许忠有目标了——挣钱、攒钱,种蘑菇!

1985年,许忠用自己攒下来的钱又买了菌种,这次他谁都没说,打算偷偷地种菇,然后惊艳所有人。一天又一天过去了,菌房里面的薄膜随着时间的发酵,渐渐隆起了鼓包,成功了!一簇又一簇雪白的平菇冒出头来,纷纷跟许忠摇曳着招手,许忠也开始了自己“蘑菇大王”的职业生涯。


蘑菇化身“致富伞”

“那个时候种食用菌的人少,一斤菇的批发价我可以卖到1.2元到1.5元,那可是1990年前后啊,如果按现在的价格水平能划到十几元一斤。”

肉乎乎、胖嘟嘟的簇簇蘑菇变成了许忠改善家庭条件的致富伞,不仅解决了经济压力,更成为了许忠一生的事业。

三十年来,许忠早已经从当年心怀蘑菇梦的“小油漆工”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蘑菇大王”,许忠以蘑菇起家,将种植蘑菇发展成企业、拓宽为产业,他不仅自己种,还带着周边的农户种,近年来,他创办了多家菌菇种植企业,产学研结合,产出了众多蘑菇种植相关的科技创新成果。

1993年,许忠创办了芜湖县食用菌研究所,开始大规模传授食用菌的栽培技术;2005年,他又出资2300万元,建设了511亩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2017年,应南京市栖霞区邀请,来到南京创业,成立了南京康之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从营业额不足10万元,到突破2100万元的巨大成绩。


蘑菇伞开满在振兴路

从事蘑菇栽培工作近30年,许忠先后主持开展了32个技术研发项目,其中包括了10个国家级项目;累计取得核心技术成果 115 项,申请专利 67 项,其中获得专利授权54 项(发明专利 7 项);在技术应用转化方面,先后转化技术成果 80 余项,先后带动食用菌生产企业 15家、合作社 21 家、家庭农场 67 家,规模种植户 2600 余户,覆盖江苏盐城、徐州、淮安等十多个地区,新增食用菌栽培面积 1.2 万余亩。

许忠个人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农村创业导师”“国家星火科技致富领军人才”“全国东西互助共同迈向富裕先进个人”“全国食用菌产业脱贫攻坚新闻人物”“安徽省劳动模范”、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典型先进个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南京市高层次创业人才”、2021 年度栖霞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先进个人、“南京市大美燕子矶最美城市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从一个小小的“油漆匠”到带动千万人致富的“蘑菇大王”,许忠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汗水,依靠着科技与创新,用一杆小小的蘑菇,撑起了一把致富伞,圆了无数农户生科技脱贫、创新致富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