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让二十大报告点赞的大国重器

捕获.PNG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他在二十大报告中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我们对这些令人振奋的重大成果一一进行梳理,一起来看看科技创新的大国骄傲。


载人航天 / 探月探火 / 卫星导航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创造了以中国空间站建设、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天问一号一次实现“绕、着、巡”、北斗三号全球组网为代表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奇迹,全面开启了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和组合体飞行,完成了我国载人飞船的首次应用性飞行;2016年,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返回,验证了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的关键技术;同年,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首次实现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完成,我国较全面地掌握了空间站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第一个舱段——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研制队伍多地多线奋战,全力保障了载人航天工程8次发射、2次返回、6次出舱任务圆满成功,让太空炫舞的机械臂等一批“神器”惊艳世人。

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则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在经过9个多月长途跋涉后成功着陆火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巡视火星的国家。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梦天”飞天,“天宫”梦圆,中国航天事业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一条属于中国航天的未来之路徐徐铺开,中国人的飞天梦将更加高远。



深海深地探测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海洋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不管是出海捕鱼,还是远渡重洋探索,或者是深海石油勘测还是说如今的深海勘测作业,都是人类不断发“地球深处”的证明。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海斗一号”成功突破了下潜到10000米的深海中进行长时间(10小时以上)的探测任务。“海斗一号”是一种先进的“混合式潜水器”,能够在水下大范围进行调查,也能够作为遥控潜水器使用。这项成果不仅打破了记录,同时还表明了我国的全海深无人潜水器已经跨入了万米科考应用的新里程,也填补了国际的空白。

2008年,我国启动“地球深部探测专项”,拉开了中国“入地计划”的序幕。历时10余年,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其中松科二井是我国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核心科学井,完井深度达到7018米,成为亚洲国家最深的大陆科学钻井和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成立以来的最深钻井。科学钻探虽然表面上看是打一口井,实际却是在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松科二井工程创造了深部钻探技术4项世界纪录,引领了全球白垩纪陆相古气候研究,使我国在地球深部钻探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超级计算机

超级计算机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国共有十所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部署有“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和“天河三号”原型机系统,心应用涉及石油勘探、生物医药、动漫设计、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广州中心配置了“天河二号”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在生命健康、汽车造船、影视动漫、金融服务、核电、海洋等战略性产业和气象、公共安全等社会管理服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长沙中心拥有“天河·天马”人工智能计算集群等多个计算平台;深圳中心配备有曙光“星云”超级计算机以云计算为方向,开展存储、虚拟化、超大规模科学计算、工程仿真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济南中心配备了神威蓝光超级计算机;无锡中心拥有中国首台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构建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郑州中心配备了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嵩山”超级计算机;昆山中心承接长三角区域大科学装置的先进计算及科学大数据处理服务;成都中心的超算服务被誉为“西部最强大脑”,先后为北京、上海等35个城市提供了算力服务;西安中心应用领域广泛,从先进制造、芯片设计等科技前沿,到能源利用、天文物理等国家重大需求,均有涉及。


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科技属于战略性、基础性的前沿科技创新领域,可以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技术的瓶颈,事关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走向,是国际竞争的焦点。经过20余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在量子科技领域形成了具有相当体量和规模的研究队伍,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量子通信方面,我国率先发射了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并建成了千公里级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跨度达4600公里。

量子计算方面,2020年12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 “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量子测量方面,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了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


核电技术

自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算起,中国核电已经走过30多个年头。从追赶、并行到超越,从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再到项目出海,零起步的中国核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核电也成为中国的另一张“国家名片”。

核电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中子轰击重核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出大量核能。产生的热能可以将水转化成蒸汽,最后推动汽轮机运转,从而发电。中国的科研人员从2013年开始,进行相关核电设备的各项攻关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在2021年,国产核电机组华龙一号正式运营。

“华龙一号”独创性地采用“177堆芯布置”和“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有效规避了各类核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是目前人类对核电最高级别的安全防护。并且它的零部件国产化率达88%,从反应堆、燃料元件到辅助系统,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完全不依靠国外。

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在运核电机组54台,总装机容量为5578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在建及核准核电机组23台,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大飞机制造


“大飞机”对于国家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从民用的客机、货机,到军用的预警机、战略轰炸机、加油机、运输机、反潜巡逻机……拥有自己的大飞机,是中国航空人长久以来的梦想。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170次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标志着C919的研发之路正式起步,也由此接续中断了近四十年中国大飞机研发。“十年磨一机”,继2015年首架C919正式下线后,2022年9月2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在北京首都机场举行仪式,正式向中国商飞颁发C919飞机型号合格证。这标志着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先进适航标准研制的喷气干线客机通过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具备可接受安全水平,可以参与民用航空运输活动。

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公开数据显示,C919大飞机机体结构中使用了大量的新材料,且很多供应商都是国内的企业。


新能源技术

像石油、煤炭等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发展新能源技术是所有国家都在共同努力的一个大趋势。

2017年,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试开采可燃冰,实现了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可燃冰是近现代才发现的自然资源,储量非常多,可以供全人类数百年的资源使用,但是可燃冰极难开采,日本美国都在发展这方面的技术,而中国在这两年已经研制出的海上开采平台蓝鲸2号,创下了可燃冰的开采记录。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中国单靠着光伏发电,就产生了15200兆瓦电量,为数亿居民供电使用。 2021年,中国为全球市场提供了超过70%的光伏组件;2021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54.88吉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占比历史首次突破50%,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光伏产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突破,依托自主可控的专利技术与规模优势,发电成本较10年前下降约80%……

还有中国的特高压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大规模安全的输送电力,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可以将西北过剩的电力输送到东南各地,为全国的发展均衡取得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