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大国脊梁

李 兰 娟 逆行中的女院士

屏幕截图 2023-03-09 155609.png

屏幕截图 2023-03-09 155628.png

你还记得这副面孔吗?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本刊编委会副主任李兰娟走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ICU病房,问诊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当李兰娟脱下防护服后,脸上的压痕清晰可见。

从2016年开始,李兰娟兼任《科技创新与品牌》编委会副主任,已经陪着我们的刊物走过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成为我们为读者解读科学、为学界呈现专业的坚强后盾和国士智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 73岁的李兰娟临危受命、率兵出征,在除夕夜赶路,奔往疫情一线。“李兰娟”这个名字再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已逾七旬的女院士虽看上去斯斯文文,却有着令人佩服的果敢与坚毅。这也是继2003年非典、2013年H7N9后,她再次备战在防疫最前线。李兰娟率先提出对武汉“封城”,这一果断措施次日就被国家采纳实施。事实证明,“封城”有效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向全国蔓延。

大年夜,李兰娟主动请缨,带领团队一行5人再度出发,驰援武汉。晚上9点乘坐火车,次日凌晨4点抵达武汉,不顾舟车劳顿,匆忙吃过早饭,便投入了工作。李兰娟每天和本地专家一起坚守在医院,开讨论会议,普及对病毒的认识。她在医院里为每一位患者分析当前的病情状况,并给出治疗建议及方案,每天只睡3个小时,双眼已显浮肿。 

4天之后,李兰娟团队在武汉发布了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阿比朵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这无疑是疫情战役逆转的重要信号。六天之后,再次传来好消息,李兰娟团队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救治模式出现成效,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 

来武汉后,李兰娟的日程每天都满满的,如此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对于73岁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摘下口罩后,她脸上的压痕清晰可见,令人动容。但她说,“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降低病死率,病人能康复,社会就不会恐慌。” 

2003年,非典暴发期间,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不仅力排众议,快速隔离疑似病例的1000多名密切接触者,使得浙江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的病例;还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激素的使用,创造了非典“零严重后遗症”的奇迹。 

2013年,长三角地区暴发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李兰娟带领团队5天之内便发现了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体,锁定了病毒来源。两个月内,她和团队成功研制出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成功控制住疫情。 

越是艰难越向前。她用实际行动一次次地践行着“医者仁心,不畏逆行”。 

李兰娟出生于贫寒的农村家庭,父亲因患眼疾无法劳作,家中全靠母亲卖山货维持,她的成长之路可谓十分艰苦。 

1947年的秋天,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与鲁迅先生是同乡。高中毕业后,李兰娟到了当时的省中医院学习针灸,她想学一手好的针灸技术,在回乡的时候可以给乡亲治病。1966年李兰娟回到夏履桥,被当时的人民公社分配到中学当代课教师,她一边做教师一边为有需要的老乡针灸。1968年10月生产大队要建立合作医疗,非常希望李兰娟去当赤脚医生,但人民公社不太愿意,希望她继续当代课教师,相持之下,他们决定请李兰娟自己决定。李兰娟当时考虑,因为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还年轻,希望多学一点知识,如果做赤脚医生,就有机会学一点医学知识。于是,她当了两年的赤脚医生,一般的老乡生病了,李兰娟就用中草药治病,腰背痛了就扎扎针灸,都不收钱,乡亲们都十分感谢她。 

1970年,大学开始招生,县里分配指标到各地,一层一层推荐读大学。因为李兰娟在半山区,又是赤脚医生,被选拔到浙江医科大学就读。李兰娟十分珍惜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大学毕业后,有人动员她做学校的团委书记工作,这在当时是正处级干部,但她毫不动心,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好医生。 

李兰娟说,“我喜欢医生这个职业,我热爱卫生工作,解除病人痛苦是我一生的追求。” 

多年来,李兰娟潜心研究国际前沿课题,取得了一个个重大科研成果,这些身份的背后,是她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她主动承担责任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