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大国脊梁

龙 乐 豪 从牛背上 走来的火箭总设计师

屏幕截图 2023-03-09 145057.png

花白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目光,朴素的衣着。眼前这位言语幽默、语速稍快的老人,怎么看都很难将他与中国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联系到一起。可事实上,他却是人们每每提及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史时,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

2012年,龙乐豪院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说:“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是‘醒得最早,但起得太晚’,把卫星送入距地面3.6万公里的太空轨道的技术,上世纪80年代初一直被西方航天大国所垄断。我们要跟时间赛跑,把它追回来。”正如龙乐豪院士所言,他和团队历尽曲折,曾于1996年发射火箭失败,但他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复试验,即使“一夜白头”仍坚毅研究设计,经过三个“100次”发射次数,今天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率逾96%,位居全球第一,蜚声国际。

早在少年时期,龙乐豪就立下了报国的志向。1938年,龙乐豪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日寇横行大肆抢掠中国百姓的战乱中度过了少年时期。一次,为了逃避日军的扫荡,年幼的龙乐豪藏在了高粱杆垛里,躲过了日本鬼子的刺刀,逃过了一劫。从那时起,龙乐豪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朦胧的念头——保家卫国,让同胞不再受外敌欺凌。用龙乐豪的话说,他是位“从小长在牛背上,从‘牛背上’走下来”的火箭总设计师。小时候,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帮家里做农活、放牛了,在解放后,才有了读书的机会。

1986年2月,长三甲系列火箭正式立项,总设计师、总指挥的重担很快落到了龙乐豪身上,他与同事们以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为原则,创新火箭设计理念,为之后长三甲系列火箭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只是这打基础的过程,却经历了一番艰难考验。“那个年代我们国家工业技术基础还比较落后,其他国家又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连个可以借鉴的案例都没有,所有事情只得自己一点一点摸索。”龙乐豪坦言,低温火箭这块“骨头”肯定不好啃,但无论如何中国的航天人也一定要啃下来。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首次试验飞行,成功将实践四号卫星和一颗模拟星发射升空。龙乐豪难掩心中兴奋,挥笔写下“一箭双星首飞传捷报,八年鏖战今朝定乾坤”的豪言壮语。9个月之后,长三甲又一次顺利将中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送入太空,此后便频传捷报。

龙乐豪说,长三甲火箭采用的关键新技术高达100多项,火箭定型时,重大新技术项目为41项,重大关键项目为18项,尤其是三子级氢氧发动机,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长三甲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也为进一步研制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火箭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时至今日,包括长征三号甲、乙、丙在内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仍是我国的主力运载火箭之一,龙乐豪对自己的长三甲系列依然赞不绝口。他说:“它们‘三兄弟’长得很像,各自的优点都很突出,运载系数达1.2%左右,直到今天,它们的技术含量也算是比较高的,能排到世界第三位。”

2001年,龙乐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几十年过去,尽管头发已白,容颜已老,作为我国航天界的老人,龙乐豪对航天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信念,却始终不曾动摇。年逾古稀,他依然对航天工作乐此不疲,仍在思考着未来航天要做的事情,比如载人登月、深空探测……每每想到此,他便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说:“曾有人将中国运载火箭发展水平喻为‘二锅头’,意指第二锅里的头一个,这种说法很形象、很贴切。长征一号第一次成功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上天时,我们是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的运载火箭发射自制卫星的国家。在今天看来,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具有完整运载火箭系列的国家,我们也是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氢氧发动机在高空第二次启动技术的国家。”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名由农家穷小子走出来的火箭总设计师,过去在不同场合经常提起,“爱国对于我就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他说中国航天精神最核心就是要爱国,爱国是每个中国人自觉的一种爱,亦是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的法宝。

农村生活的经历亦让龙乐豪多了一份与土地的亲近,除火箭外,他亦喜欢分享“上过太空的种子”。他指出30多年来国家从事航天育种的研究,实现粮食增产20多亿公斤,“航天技术为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