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人物 Personage

“植韵园艺”创始人郑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人物名片:郑超:95后,中共预备党员,“植韵园艺”创始人,农大企业者联盟联合创始人,KAB认证创业培训师,立德社工公益讲师,央视金牌实习生。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现于中国农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任职,曾任23届国旗班班长,24届国旗班辅导员、中科院植研所科普大讲堂客座讲师。曾作为CCTV10《健康之路》栏目最年轻的特邀嘉宾录制节目。大学期间荣获北京市优秀团员、五四青年标兵(农大学子最高荣誉)、奖学金数次。


团队一行人调研农村生活.jpeg

团队一行人调研农村生活


郑超在大三时创立了“植韵园艺”这个创业项目。创业团队主要是通过沉浸式园艺课程,将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家庭园艺,让都市人体验到乡土田园的生活方式,并尝试将都市资源引向乡村,以期达到用产业真真切切帮助乡村的愿景。创业一年内获得“全国农业创业大赛优秀大学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实践类创业项目”“北京市优秀创业团队”等奖项。


创业,源于热爱

高一时郑超没能把老师交给他的几盆绿萝养好,不服输的他在课余时间里努力学习着如何养花,渐渐爱上了养育植物,“过程很艰辛,却能给人带来喜悦快感”。到高三时,他已经养了上百种花。因为对植物的喜爱,郑超报考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生产专业,希望更深入学习植物的育种和栽培。

大学期间郑超保持着对园艺的喜爱,大二时基本养遍了市面常见的能在宿舍养的花,像多肉、空气凤梨、洋兰等等。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同学找到郑超,希望能由他帮忙制作一些盆栽作为生日礼物,由此,“花痴”郑超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一步一个脚印,通向远方”

在萌发了创业的想法之后,郑超将目光投向了沉浸式园艺课程开发。5月份他受中科院植研所科普大讲堂之约成为其最年轻的客座讲师,专注于用亲子的方式向孩子们科普园艺植物种植知识。他还与立德社工长期合作公益课堂,向残障人士讲解最基本的蔬菜花卉的种植知识。他说,成为那些“大朋友”的挚友,无关利益,也无关公众形象,只是植韵有这份社会责任在身,也是植韵的荣幸。

此外,郑超于2016年8月将课程带进中央电视台,受邀作为最年轻的特邀嘉宾录制“健康之路”节目(共四期),为广大观众讲解家庭种植知识,收到全国各地观众的不少好评。

从2016年9月至12月,郑超成功落地沉浸式园艺课程近二百场,累积参与人次15000余人。期间与西城园林局、西城区军休办、万寿公园、人定湖公园等多个机构合作,完成了创业团队从零到一的艰难积累。


“我们需要农村,不是农村需要我们”

今年暑假,郑超带领植韵团队中的13名队员前往四川省眉山市永寿镇进行调研,希望切实地为乡亲们做点实事。他们发放详细的问卷进行调研,为当地的杂草、“水白菜”、土壤营养和火龙果有机园等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同时把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在案准备回校调查。

“在解决问题之后,看到乡亲们的喜悦,我们难免会有‘踌躇满志’的心态,然而通过这次实地调研,证实了之前的想法:是我们需要农村,而不是农村需要我们,农村的主体永远是当地农民,我们要用商业的思维带动农村发展,让我们在课堂上的所学能有所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郑超说道。

正如每一个社会实践小队感受的那样,“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大多数农村存在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务农人员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高龄、土地闲置浪费、缺乏特色作物、没有龙头农业企业领导等问题让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若从源头上减缓甚至消除此趋势,必定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由此,植韵团队构建了“城市联动农村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并在为期一年的城市—农村调研中不断改进和充实,在本次下乡过程中将商业模式初步“试水”,并取得预想的效果。

回忆起当初创业时的情景,郑超说道:“学期初,课比较多的时候就白天上课,晚上跑业务;学期末,面临考试,课比较少,那就白天空闲时跑业务,晚上复习准备考试。”正是这种“坚持、不服输”的精神,郑超的公司起来了,他的成绩上去了,被成功保研。

那一年,郑超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谈到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笑着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