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物聚焦

中国继电保护的开创者---杨奇逊事迹

3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台微机继电保护设备在华北电力大学一间十多平米的小屋里诞生,杨奇逊院士从此被誉为中国微机继电保护之父。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会议上,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后,中国政府根据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确定了从全国重点高校选拔出200位中青年教师,走出国门到世界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重大决策。

一、被选拔出国深造

杨奇逊被选拔优秀出国人才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走进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杨奇逊,坦言自己在国内时连微型计算机都没有碰过,这让莫里森教授瞬间流露出无法遮掩的大失所望的眼神。

可没几天,杨奇逊发现实验室使用系统中的一个软件总是在运行中出毛病,那就去查查是什么问题吧?短短几天时间,他把“毛病”找出来处理了。实验室的老师非常高兴,大大地夸奖了他:“杨!你真棒!”那位老师还到处去说这事。不久,杨奇逊有关《超高压电网继电保护》的学术论文,在澳大利亚电气工程学会上宣读,并在《英国电气工程学会学报》上发表,他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同行和专家们的关注,也引起了澳方的极大重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电力公司拨专款援助该项目的进一步研究,并支持他攻读博士学位。杨奇逊比规定时间提前一年完成了专业研究,1982年被新南威尔士大学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杨奇逊即将回国时,他的澳大利亚导师I.F.Morrisom,在给杨以涵教授的亲笔信中热情洋溢地说:“您想必知道,在过去的两年中,我荣幸地担任了您的同事杨奇逊的导师。在这个月杨完成他的博士论文后将离开澳大利亚。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写此信介绍他在这里的工作情况,并表达我们对于他离去的巨大的难舍心情。

杨的博士论文是优秀的。他在‘计算机在输电线继电保护方面的应用’领域内做出了好几项重要的贡献,主要有:

1. 找到了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高电阻接地故障保护这一难题;

2. 在对距离保护频域特性的研究基础上,找到了应用数字滤波器来有效地提高保护动态性能的方法;

3. 对故障相判别的需要做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用于此目的的程序;

4. 成功地用一个标准的、廉价的8位微处理器实现了上述各点。

二、学有所成 报效祖国

1982年的1 月,杨奇逊带着他在两年多时间里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带着受到国际同行专家重视的论文《微机距离保护》、也带着被认为是“解决了继电保护领域一个难题”的耀眼光环和高度评价,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学校。

《光明日报》1981年1月18日以《我访澳学者杨奇逊研制成功网路继电保护新装置》为题报道了杨奇逊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成果,这篇国家级的前沿科技报道,强调了此装置“在继电保护方面做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贡献”,使杨奇逊的研究项目影响力增加了不少。

1982年2月,杨奇逊成立了最初的研究团队,开始主持研制国内第一台微机保护装置。他们的样机在一次次失败下,一次次经过改进,历经了模拟现场的充分考验。

1984年5月14日,我国第一台微机距离保护样机,终于成功地在河北马头电厂投入运行,于是,这个寻常的日子,让杨奇逊记住了一辈子。这台微机保护设备的运行,在全国电力系统引起很大的震动,大家对电力系统出现状况后,保护装置能及时正确地反映,感到非常新奇,以致后来只要现场出现故障,大家都会在第一时间说,赶紧看看微机是怎么说的?

1984年11月,全国继电保护权威们云集在马头电厂,举办了微机距离保护软件原理鉴定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机的成功运行,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顺利通过省级鉴定。这一刻,也是我们学校在业内“比较露脸”的时刻,接着河北省电力局及时召开会议,全面推广这项技术,东北电网则发了红头文件,表达对这项科研成果的浓厚兴趣,希望尽快制成成套工业产品……

同年,MDP1型微机距离保护装置研究,获得全国微机应用展览会一等奖。

1985年,英国C.S.D公司向我国申请购买杨奇逊研究设计的微机测距软件,这是我国首次向英国出售软件技术,得到我驻英使馆高度赞赏。现在由该软件支持的微机测距系统已批量生产。

在杨奇逊主研下,微机距离保护功能课题研究,很快扩充为线路综合保护,被列为水电部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水电部组正在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计划在1990年要有正式产品投入运行。

可是,要把在国外研究室实验模拟成功的软件原理成果、团队科研使用的样机,真正运用在工业生产中,跨越到批量生产出正式产品,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存在着许多困难。原理证明是正确的,可现场强烈的电磁污染、抗干扰能力、干扰的来源,以及瞬间短路时的过电流等等,这一切,要求保护装置在故障状态下能准确及时报告故障地点、干扰来源,很不容易。

那时,全国六大继电器制造厂家,都赶来要求转让技术。毫无保留地转让了技术后的杨奇逊,更是如同绑在了全国电力系统安全故障报警上。那时,每每家中电话的铃声响起,他都“紧张得要命,因为马上要赶到现场、要到处去救火。”

一次,鞍钢的系统自动检测出了问题,告警了。他们匆匆赶去检查后,发现装置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让杨奇逊再也忘不掉的是鞍钢总工当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杨老师!你这一声告警,就是我22万线路在告警,谁还敢睡觉啊!”

有了这样在现场的摔打也好,几年的摸索、几年各种状况的现场处理,让他的团队队伍成熟起来,保护装置设备也在稳定运行后,大范围地推广。

当年简陋条件下的成果鉴定

1990年,全国的电力系统保护基本上换成了微机保护,避免了许多重大隐患。更重要的是:“我国大幅度地使用了我们自己的继电保护技术后,大大地减少了进口国外的设备与技术。这个领域,到现在依然是这种情况。”

有底蕴、有能力,承担起世界一个领域领先的重任!这,值得杨奇逊骄傲!更值得中国人骄傲!

1994年,杨奇逊成为我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他还是全国电力系统及我院唯一的一位院士。为此,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专访了杨奇逊。

杨奇逊,这位坚守和奉献在我国继电保护领域里的学者,用自己的才智与信念、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实现了青年时代就树立起的科技强国的梦想!

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从学者到企业家

杨奇逊和他带领的课题组,相继推出了三代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被国内的电力运行单位迅速广泛采用,对电网安全运行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实现“产、学、研”的最佳结合,杨奇逊所领导的华北电力大学微机保护研究室,与当时业内最有影响力的几家国有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创建了北京市四方保护控制有限公司(四方继保公司的前身),他本人出任总经理。

他周围集结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和一批技术人员,以及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在四方公司里,从事科研、产品开发、质量控制及高层管理人员中85%以上具有硕士及博士学位。此外,杨奇逊还考虑公司应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于是由企业出资,在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四方研究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方公司如今已成为拥有3000多名员工,年销售量30亿并在上交所上市的公司。四方,每年为学校提供数百万元的红利,并且成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基地。

2015年,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中国电气工业100强”“中国电气工业创新力10强”两项殊荣、并荣获“2015年北京市诚信创建企业”称号。

“中国的微机继电保护之父”,这一业内公认的称谓,指的就是杨奇逊。惟有一派宗师才能当此称呼,而杨奇逊正是我国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学科的一代宗师。

责编/柯欣

手机体验


  • 微信公众号


  • 微信小程序


  • 手机版


  • 微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