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风采

网络化制造没有终点只有开端

 

        网络化制造:没有终点,只有开端

                                           ——访北京并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


        2009年6月27日,就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信息化的特点等问题,本刊记者在北京燕东大厦采访了李林总经理。

                              满足大规模定制需求

        记者:请问李总,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性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李林:在我们业内都认为,信息化是制造业的第二次革命,是我国工业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一个有利时机。
李林总经理在工作        现代化制造业信息化的特点是满足大规模定制的需求。大规模定制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生产规模,另一种是生产效率,产值的规模。所以,我认为大规模定制生产应该是未来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举例说,把大规模定制生产应用在集成制造行业,实现了大规模定制生产,偌大的工厂只有一百多个人,但有几个亿的产值。这就是在原来的ERP的基础上实现了大规模定制的管理模式,同时实现了甩帐表,比如采购入库,这些凭证完全没有,全是计算机记帐。把财务的合法性推到了业务的合法性,达到精确的成本核算。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导致生产重复性越来越低,产品销量规模越来越大,针对大规模生产形式到20世纪末的时候,斯坦戴维斯提出了“大规模定制”这个术语。一般说来,与竞争对手相比,一个企业越能在大规模基础上提供定制化产品,就越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试图从“标准化大规模”和“定制化”这一对立的矛盾中找到结合点。因此大规模和定制化生产的特点就是在大规模基础上提供定制化产品,通过灵活性和快速响应实现多样化和定制化,力求达到大规模生产的高效益和低成本。
        21世纪的市场变化更加突出了制造业以下的特点:
        (1)从对标准产品的大量需求转化为不稳定的个性化产品需求,用户的个性化越来越强。
        (2)由于需求的细化,统一的大市场日益细化和多元化。
        (3)对企业来说必须通过制造过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产品多样化。
        (4)企业经营从以产品为中心的运作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
        (5)迅速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新产品周期越来越短。
        记者: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是什么?
        李林:在信息化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有两个要素,一个是严谨的计划,主要是时间主线和产品主线。客户要用最短的时间去抢占市场先机,时间在竞争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另一个是实施成本,只有把实施成本压到最低才有可能赢得市场和客户。

                              打造中国特色的ERP

        记者:国内外ERP有什么区别?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ERP?
        李林:国外的软件都是投资上亿元美金,研发几年以后才推出的,产品的覆盖面宽,主体架构做的比较细致。但国内的软件公司要生存要发展,没有经费去做研发的投入,更不能把自己的产品做的包罗万象。所以我们更应该专注于行业,做行业精品。专注于一个行业,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做这个行业中其他厂商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至于在一个市场上打得头破血流。
        全球制造的大环境迫使我国ERP产品必须在管理创新和体系结构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国内ERP不一定要求大而全,但一定要在某个行业中做深、做细,这样才会更有竞争力。在自己专长的行业内,国外企业去投标,我也可以去投标,这样我既有行业专著的优势,又具有价格的优势,成功的机率就大很多。有些国外厂商在竞标的时候告诉企业,我卖给你的是个药铺,企业需要什么就可以提什么,但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意义的,多了也是种浪费。
        记者:并捷公司研发的ERP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李林:我们公司专门为我国先进的制造业研制ERP,在中国制造业ERP领域是做得最好的。我们的ERP有专用术语,叫做EMIS(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在整个的现代化指导中,我们开发的EMIS贯彻了两个思想,第一个是时间概念,因为产品有交货期,才能有计划和进度;第二是成本概念,EMIS对于机械制造业来讲强调的是时间和成本双主线的ERP。用成本主线做牵引,而传统的ERP时间主线比较强,但成本主线比较弱。所以EMIS成功的基础是交货期和成本的控制。因为机床的利润非常低,如果稍微控制不好成本就很难赚到利润。

                              为制造业腾飞铺路

        记者:制造业信息化对ERP等工业软件带来了哪些挑战?
        李林:ERP涉及到企业的产、供、销、存、财等一系列企业经营,其基本思想和功能是现代化制造企业的基础,但底层自动化、合理物流管理与控制、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和大批量定制生产等现代化制造业特点也给ERP带来诸多挑战。
        首先,激烈竞争中企业管理日益求精。原先的模式已不能满足个性化生产需要,企业更希望将供需链、客户关系和内部管理合成一体,适应网络化制造。此外,ERP软件体系及附加工具应根据实时需要进行重构,提供自助升级的工具。个性化和大批量定制要求加工手段数字化,注重物流及成本控制,质量管理从事后转向事前,人力和设备尽可能精简。
        其次,制造业底层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已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整个过程进行优化,对实时事件及时做出反应,并用当前准确的数据指导处理,这是ERP中SFC模块难以完成的。随着自动化仓库在生产线的应用,现代化工厂形成了以自动化仓库为核心的物流配送系统,从采购到成品,要求ERP与自动化仓库有机协调。
        记者:制造业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哪些好处?
        李林:首先是缩短了交货期限。在传统的制造业企业一般需要8~10个月才能交货,但是实施信息化以后,最晚4个月之内就可交货,甚至一个多月就交货。这是由信息化所带来的新的管理模式所决定的。有市场的时候要投产主件(特征件),而且可以接着做采购和装配,但只做到部件和组件一级,不组装产品。产品要保证实现零库存,零部件的库存也是几乎为零,但部件和组件要有一定的库存。这样就形成了两头零库存,中间有一些库存。一旦用户下达定单以后,根据定单去下计划,就把组件消耗掉了,个别组件生产是很快的,这时候马上有了总装计划,生产计划,缩短了交货时间,资金自然也可以周转和流动。从综合效益上讲,这种模式是最佳的,可采用这种方法来实现大规模定制。而且资金的配置一定要合理,成本低才能抢占市场。可以做到一个多月交货,如果是拿到定单以后再生产肯定是来不及的。EMIS利用ERP将企业的产、供、销、存、财等经营业务有机的协调起来,达到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
        记者:EMIS软件如何通过管理模式的创新实现精良的生产与管理?
        李林:按照财务的要求,控制物流的每个环节,跟踪出单台的成本,甚至零部件成本。EMIS可以做到零部件的跟踪生产,计算出部件成本和零件成本。在零件的制造过程中,实现如何根据工作来领料,如何根据成本来分摊燃料费、动力费、人工费等具体问题。而且,每个环节的物流完成以后,数据直接传输到财务,充分体现了财务系统和业务之间的关系,不简单的是数据之间的流通,更主要的是业务之间的协调,进而通过业务把数据贯穿起来,实现业务信息和帐务信息的集成。
        精益生产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思想,精益生产是通过业务的优化来实现的。我认为协同的目的就是精益,让生产更加有效,要实现协同就必须做精益的生产制造,而且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这就是ERP和低层控制之间的协作,ERP可以把计划下到MACMAN,把生产号、车间工作令等一系列的内容自动的做好计划,然后自动下发,不需要人工去操作。这个任务就是MES的任务。把设计时间、工作量自动记录下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协同。

                          网络化制造:没有终点,只有开端

        记者:请您谈一下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李林:对制造业企业而言,产品创新是第一位,拥有自主品牌非常重要。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企业在上信息化项目时,把实施CAD/CAM放在第一位,这是企业迫切的需求。产品创新有两层含义,设计上的创新,是需要人的思维去想象;知识上的创新,需要信息技术工具的支撑。
        另一方面,ERP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工具,管理创新的核心是如何实现企业的流程再造和优化。用ERP推动流程再造,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相辅相成。
        记者:请问网络化制造具有哪些特点?
        李林:网络经济时代,由于制造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制造模式已与之不相适宜,需要建立一种市场驱动的、具有快速反应机制的网络化制造模式,这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制造业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制造企业摆脱困境、赢得市场、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的关键。
        网络化制造以数字化、柔性化、敏捷化为基本特征。由于网络化制造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对全球分布的制造资源的快速调集与利用,通过动态联盟或虚拟企业的形式,实行制造企业的快速动态重组,通过异地并行设计和虚拟制造方法跨越时空,因而能提高制造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降低企业生产调整的时间,实现客户化大生产。
        随着企业结构的优化,制造企业主机厂与零部件生产厂逐步分离,零部件厂商作为中场企业面向广大社会;主机厂作为支配型网络制造企业的盟主,通过网络与紧密合作伙伴及供应商协同运作,这是在国外一时被制造业广泛采用的企业模式。
        在以前,全球化生产和销售本来是制造业的噩梦。不管是简单如5个零件组成的塑料圆珠笔,还是多达5万个部件构成的打印机,制造企业总要应付一大堆事情。通过信息化的“脱胎换骨”,制造业就能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更准确、更节约。但是,不管高科技有多神奇,其实并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没有终点,只有开端。


李林        李林,1943年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世纪80年代初,李林任北京市第一机床厂信息中心主任,从事计算机应用的研究与实践,主要负责联合国援款项目“集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实施,并获得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颁发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奖”。
        2004年,当北京第一机床厂的经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信息中心果断地从北京第一机床厂剥离出来,成立了北京第一机床厂参股的多元投资公司——北京并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李林也成了并捷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从一机床到并捷,李林负责了近30年的信息化,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把国产ERP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