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故事

浩然之气贯长虹

常德传        常德传,生于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1968年从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到青岛港从事一线装卸工作,至今在青岛港工作已达40年。先后做过装卸工,担任过机电科技术员、副科长、科长、作业区党委副书记、作业区副主任。1981年,36岁时担任青岛港务局副局长;1984年担任青岛港务局党委书记;1988年,青岛港实行局长负责制时担任局长;2003年,青岛港务局改制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时担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
        常德传以其卓越的经营管理业绩,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全国首届“创业企业家”、首届十佳“中国杰出质量人”、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者、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亚太最具创造力的华商领袖、新世纪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十大基业长青人物等荣誉称号。
        常德传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浩然之气贯长虹

——记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

 

在祖国的万里海岸线上,青岛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的黄海之滨,也为青岛这座品牌之都增添了别样的风采。走进青岛港,感受青岛港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不禁要问:青岛港如何使一个落后的老国企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进而成为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面旗帜”?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下岗大潮袭来时,青岛港何以没有一个工人下岗?在市场经济充满竞争与考验的环境中,青岛港这艘“航母”是如何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一举挺进世界大港前七强的?青岛港是如何苦练内功,使我国港口在等级、装卸效率和现代化程度上都领先于世界港口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深入了解主持青岛港工作20多年的当家人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

常德传被誉为“世界级的港口管理者”,“中国港口管理界的‘教父’”,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朴实的人。他说的话,他写的书,他为员工做的那些琐事,他那一份淡泊与感恩的情怀,看上去那么简单,没有“时尚元素”,然而要做到这些似乎又不那么简单。大道至简,简单之道也是难为之道。接触常德传,我们会发现他有一种气场,那是一种坦荡磊落、忠信无私、然而又不乏亲和力的气质,可称为“浩然之气”,也是青岛港人具有的气质。这一点正是青岛港成功的根源所在。孟子讲,“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用正直与道德来养育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于天地之间。这种气不是干一件正直的事就能养成的,而是长期奉行道德与正义的结果。毛泽东主席也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常德传的这种浩然之气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他多年来自觉主动地“修炼”人格所换来的。常德传的经典很多,以下仅从几个大的方面进行解读。

 

责任重于一切

 

对于国企,常德传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国有企业做为国有经济组织,既要承担经济责任,也要承担政治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在青岛港当领导就是要对国家负责,对港口负责,对员工负责。“三个负责”是“紧箍咒”,无论多难,他都会戴着这个“紧箍咒”一直走下去。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给国家“打工”,只有把企业发展好了,给国家多交钱,多缴税,这才能算是个好的“打工者”。青岛港是国有企业,就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青岛港有三大使命:“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

他说:“给国家‘打工’是我第一位的责任,我得想方设法去对国家负责,对党负责。另外我还要给员工‘打工’,关心员工的前途命运,对老百姓负责。”“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我为什么整天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白天晚上吃不好睡不着?因为“国企”的责任压在肩上。”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大批国企工人下岗。看到很多工人在寒风中摆地摊养活一家老小,常德传心中非常不是滋味。他深知: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国企,一个人下岗常常就意味着一家人都下岗;一个员工被推向社会,就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都被推向社会……而作为国有企业的当家人,看到员工生存如此艰难,又怎能说自己尽到了责任?!常德传明确了自己的一个责任目标,那就是:“我绝不能让我们的员工也变成这样,绝不将一人推向社会!”当然,经营企业绝不能单靠一时冲动,当时青岛港的经营前景也不允许常德传随口说大话。事实上,当时青岛港的16000名员工,其实只需要6000人,也就是富余将近10000名员工!做这种不留退路的决定,其风险不言而喻。但常德传有自己的哲学,他多次对全体员工发自内心地说:“青岛港是个大家庭,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而我作为家里的‘长子’,理所应当要为大家操心尽力!”“员工只要愿意干,好好干,企业绝不会将其推向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把企业效益搞上去,承诺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常德传在《常德传论国企》中写道:“20多年来,别人过年,我们在大干;别人在团聚,我们在分离,过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一般人受不了,不用说社会不理解,就是家人也不理解。大年三十,别人都在家过年,我们在码头上和工人一起吃年夜饭,一块守岁。大过年的,别人都在家里团团圆圆,我们在码头上开会。开会不要紧,一开就开到晚上十一、二点。我们的做法别人很不理解,但是有一条,我们要发展、要前进,就是要超凡脱俗,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像常人那样工作,如果像常人那样工作、生活,我们就不会造出奇迹。”所以青岛港一步一个新台阶的发展不是等来的,而是靠管理创新拼来的。

多年来,青岛港时时处处争创一流,誓夺第一,坚持为国家多做贡献,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彰显了产业报国的赤子之情。改革开放30年来,青岛港累计完成吞吐量20亿吨,累计上缴国家各种税费150多亿元,为国家积累了210多亿元的优良资产,为海关创造了2000多亿元的入库税源,相当于为国家贡献了20多个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岛港。

现在某些企业领导就缺乏这种责任感,其实“领导”首先意味着责任,所以才叫“负责人”。但有些人口称“负责人”,而从没认真想过“负责人”是什么意思,那是真的要负责任的!我们为谁负责了呢?是为国家负责了?是为员工负责了?还是为自己负责了?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反省的问题。
   身先士卒  谈笑风生  深入一线

 

诚信铸就品牌

 

以德治企、以诚经营是青岛港的金字招牌,是诚信的力量让青岛港在市场的竞争中走到了今天。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港被交通部确定为全国港口行业唯一的示范“窗口”。

常德传这样理解诚信二字:“诚信”是建立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客户和货主一提到“青岛港”三个字,就会立即联想起青岛港的优质服务,一提起“青岛港”,货主就竖起大拇指,愿意自己的货物从青岛港走。这品牌、那品牌,讲信誉是最大的品牌。这广告、那广告,老百姓的口碑是最好的广告。港口行业同样如此,船东、货主的好口碑是最大的品牌,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青岛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广泛征求货主、用户对港口装卸质量和服务的意见,提出了“没有货主、船东,青岛港就没有饭吃;货主的满意就是我们质量工作的标准;价格优惠、手续便捷、24小时服务”的“三项原则”。以诚待人、以信达人,把客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货主满意就是青岛港质量工作的标准”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

2000年时,青岛港承诺去邯郸参加一个货主会议,但是却遇到大雪封路,正常情况下会取消行程,但考虑到那样做会带来不良影响,常德传带人克服了种种困难,坐铁皮工程车在会议召开之前赶到了邯郸。他们的做法让货主方很感动,青岛港也因此赢得了货主。

为了把“诚信”做到极致,就要苦练内功,深挖潜力,提高服务水平,做好“高效服务”、“超值服务”、“延伸服务”。事实证明这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船东、货主越来越重视效率,能节省1小时的在港时间,对船公司的货主而言,都意味着增加了不小的财富。所以,港口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拼的是平时积攒下来的后劲,是作业的效率。你效率高了,船东货主受益,他们受益就更愿意来青岛港,这样,“青岛港”这个牌子就越来越响。

2003年,青岛港的金牌工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效率”诞生了,这是集装箱作业的世界第一效率。以后青岛港又7次刷新这个效率,极大地提高了港口生产效率。许振超成为全国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青岛港开创了装卸生产的“秒时代”。一名普通的司磅员练就的“手脑眼嘴脚”并用的硬功夫,将每辆车的称重时间从36秒缩短到33秒,节省了3秒,这一年算下来就可以多通过上万辆矿石车。“振超效率”8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同时,铁矿石卸船“孙波效率”10次打破了世界记录,一个码头干出了5个码头的活儿。纸浆作业13次打破世界记录,作业效率是日本港口的2.5倍,也就是说青岛港一个泊位等于日本港口两个半泊位。

在青岛港更具特色的是发动员工练绝活儿,攻难关,学科技,搞创新,岗位成才,技术大比武,这些活动在大大提高了港口服务水平的同时也实现了员工的个人价值。

青岛港不断向技术创新要效益。如大力推行由拖轮船长周学良发明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良节油法”,实现船舶操作节油后,2006年至2007年,仅“亚洲二号”一条拖轮即节约燃油159.5吨,价值人民币87.7万元。节能减排使青岛港港口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空中不见黑烟尘,地上不见沙尘土,水中不见漂浮物,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环境友好企业。

创品牌还要从内心里把客户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1995年,新汶矿务局向青岛港紧急求助,原因是一名煤矿工人不慎将一把扳手掉到出口煤中,随车运到了青岛港。如果扳手运出去,会影响到货主的信誉。常德传发动员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6万吨煤堆里找到了这把扳手,让货主很感动。还有一次,一条装载1.9万吨水泥的孟加拉国船,货主在装车时使用手钩,但是船方提出水泥包不能有一个孔,否则就全船退货。他就发动员工逐包检查,更换了3206袋的包装。许多工人的手、胳膊都磨出了血泡,终于将30万包水泥及时、优质地装上了船。这些都为青岛港赢得了大量固定客户。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全港上上下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港口的荣誉,维护港口的形象。“品牌立港”、“诚纳四海”显示了青岛港大海一般宽广的胸怀。

 

“修炼”缔造班子

 

多年来,常德传始终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始终突出抓好两件事情:一件是决策,另一件是风气。领导班子做决策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但再好的决定,如果风气不正也贯彻不下去。为了搞好风气,青岛港要求领导班子树立“五种精神”。

第一:要树立一心为民的志向。当干部就是要树立“一心为民”的志向,树立一辈子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志向,把当干部的坐标立在这里,境界就高了,动力就有了。第二:要有一身正气的胸怀。要不信邪、不怕邪,胸怀要宽阔,堂堂正正,敢说敢干。第三:要有无私无畏的胆识。私心杂念重了,就会畏缩不前,当领导的只要无私无畏,敢抓敢管,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第四:要有无怨无悔的心态。特别要提倡的就是无怨无悔,既能任劳又能任怨,当领导的就要有这样一种心态,心态平衡了、健康了,就心顺气顺,就会正确对待表扬和批评,正确对待群众的要求。第五:要有真抓实干的精神。在青岛港工作,就要硬碰硬,就是要真抓实干,解决实际问题。

常德传主张,在新时期当干部,一定要做到“清正廉明”。“清”就是两袖清风,不贪不沾;“正”就是一身正气;“廉”就是廉洁自律;“明”就是明辨是非。自我约束,把自身“修炼”成职工所期盼的、所要求的好带头人,不要伤了组织的心,不要伤了老百姓的心。这种“修炼”,实际就是一种人格的“修炼”,一种“浩然之气”的培养。

他同时也指出:“我们自己也不可能喝西北风,一点不考虑物质利益,我看关键是怎样正确处理好的问题,最起码我们不能把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更不能以此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青岛港为什么能得人心、顺民意,就是因为我们的领导不是当官之后先想自己的,而是先让员工得实惠,先让一线得好处,先让一线富起来,这是我们的传家宝。现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再好的设备我们能买来,再好的码头我们能建起来,但是再好的风气我们却买不来,造不起来,而是要靠培养,靠长年累月去铸造,从每一个人做起,特别是从我们领导干部做起,从我们机关做起,这样才能够把我们青岛港的风气搞上去,才能够使我们单位持续发展、长盛不衰。”

在人格“修炼”上,常德传坚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响亮地喊出“向我学习!”这一点也是缔造优秀班子所必需的。如果一把手只是要求下级干部如何如何,而自己并不遵守,那大家都会变得“阳奉阴违”。我们今天千呼万唤的就是“以德服人”的“常德传精神”。

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意思是困难工作抢着干,而在奖赏面前往后退,可以称为“仁”。逆境是考验,顺境也是考验。要做到逆境不低头,顺境不腐败。1989年8月12日,胜利油田黄岛油库遭雷击起火,常德传率队组织灭火,在火舌威胁黄岛油港,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的危险时刻,他坚持最后撤离,让别人先走,显现了临危不惧的气概。此次灭火抢险中常德传坚守前线五天四夜,指挥3000多名海港职工与烈火进行殊死决战,最终保障了海港安然无恙。为了表达对当家人的感恩,青岛港广大职工通过职代会渠道连续三次通过决议重奖常德传,都被常德传一票否决;青岛市奖励给常德传一套海景别墅,他却把房子让给了老红军。这就是“一不要命,二不要钱”的常德传。
   谈笑风生  青岛港二十万吨级矿石码头  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

 

大孝感动中国

 

“孝”文化在中国有着很深的根基。常德传有两个比喻:国有企业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既然是“子”,那么尽孝就天经地义。然而常德传的孝不是仅限于孝顺自己的父母,他把孝的范围扩大了,他要孝顺祖国母亲,还要孝顺衣食父母老百姓,这是一种大孝。“三个负责”就是大孝之心。除了“把青岛港自己的事情办好”,为国家多做贡献外,青岛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使员工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常德传说:“我们青岛港就是个大家庭,我是这个大家庭的‘长子’,上有老、下有小,都要尽心尽意地照顾好。离退休老同志就是我的老人,广大干部员工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幼儿园的孩子们就是港口的后代,孝敬老人、照顾好兄弟姐妹、培养好孩子就是我这个‘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长子’既要传播亲情,维护家庭的感情,更要担当起家庭幸福的责任,要带头为家庭作贡献,还要维护正义,为兄弟姐妹们作出榜样。所以我的这个定位是感情、责任和道义的‘三位一体’”。

1991年,他们实现了员工住房“三个全部解决”:一个是装卸一线员工人均住房不够6平方米的,全部搬迁进新房;第二个是老同志;再一个是特困户。1999年实现了员工住房的“八个全部解决”,解决了企业内临时住户、单身员工、团结户、结婚无房户、棚户区员工的住房。现在房价过高,刚分配来的大学生一时买不起房子,他们又建了公寓为大学生解决住房问题。

员工收入每年都有新的增长,素质每年都有新的提高,觉得跟着领导大有干头。从1988年开始青岛港在20年里30次为员工涨工资,全港员工收入是青岛市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多。他们始终以员工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在“企业办社会”的一片反对声中,他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继续加大对医院、学校和幼儿园的投入,解除员工医疗、上学的后顾之忧。他们把农民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视同仁,同工同酬,年年提高工资待遇水平,并设立了全勤激励奖、积累贡献奖等奖励制度。专门腾出公寓大楼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并专门设立家属探亲用的“夫妻房”,在职工候工室设置了免费的“亲情话吧”,为农民工家属探亲和与家人沟通提供方便。宿舍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干净整齐。此外优先安排优秀农民工的家属到港工作。他们创造条件让大家参加各类培训、参加技术大比武,使全港9500多名农民工学到了技术、练就了本领,至今已有2607名农民工转为合同制工人,实现了由短期务工向扎根海港、由挣钱吃饭向爱岗敬业、由普通打工者向产业工人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以常德传为首的领导班子把老同志视为港口的宝贵财富,年年岁岁关爱老人、造福老人。二十年如一日地为老同志“冬送温暖,夏送清凉”,送生日蛋糕、节日物品;坚持请老同志定期来港,共商港口改革发展大计;坚持办好老年人大学,同时为老同志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20年来先后为老同志发放各类生活补贴累计达1.5亿元。他们宁可给在职员工少涨工资,也要保证给老同志发放敬老补贴。

常德传之所以能如此注重孝道,是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可见其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他这样说道:“我为什么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我的‘秘诀’就是,我始终牢记是党培养教育了我,是党信任选拔了我,我始终觉得自己欠共产党的、欠社会主义的、欠国家的、欠港口的、欠员工的,所以怎么干都觉得还不够,怎么干都应该。我发自心底地认定了一条:能为国家干活出力是自己难得的机会,能为员工干好事、干成事是自己一生的福气。”

“人都会老,尊重老同志就是尊重历史,就是尊重我们自己。青岛港就是老同志的依靠,对老同志绝不会撒手不管。要使全体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我们要把老同志们的功德永远铭记在心,变成以后我们发展、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都是这样,青岛港要在社会上带头营造敬老、尊老的浓厚风气,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岛港的优良作风代代相传,把尊老、敬老这个风气树的更好、更牢,这样我们的风气就更正,发展的动力就会更强。”

《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要写教育的“教”,须先写一个“孝”字,“孝”是做人的底线。舜“孝感动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一个不孝的人是不能担当“天降之大任”的。

当记者亲临青岛港时耳闻目睹这些事实,深深感受到了青岛港红色文化的价值观,使企业不断的开拓创新,成为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使企业全体员工拥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把员工人心凝聚在一起,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了企业的良好外部形象,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

    我们今天介绍常德传同志的企业管理之道,就是希望我们的管理者们、负责人们都来“修炼”人格,培养“浩然之气”,如此,我华夏神州前途无量,举国百姓福分非浅!常德传经常讲,青岛港人要有“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并用《论语》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激励自己。常德传同志虽然获得了很大荣誉,但仍然经常寻找自己的差距,不敢放松,因为“挑战极限,永无止境”!

青岛港三十万吨级全国最大原油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