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2022年度品牌舆论场

2022 年度 品牌舆论场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己对产品相关信息的分析,择优而选。近两年,新消费浪潮席卷而来,市场上涌现出一大批新消费品牌,满足了新时代下消费者的新需求,也冲击了原有的市场格局。当一个品牌的存在即让消费大众产生美好的向往,那就是品牌的最高价值。

今天品牌的使命不仅仅是让消费者爱上自己,而是让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毫无负担。

2022年,不论是成熟的老品牌,还是很多细分赛道涌现的新锐品牌,都在创新中摩拳擦掌。期间,也有不少品牌营销事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期我们就年度热门品牌事件,整合了多方舆论,让信息触达广大消费者。


屏幕截图 2023-05-11 115250.png

“山河辽阔,人间烟火。五星闪耀,皆是中国。”这么浪漫温柔的句子就是白象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象”)的广告词。

在2022年“3·15”晚会后,白象大大方方地在官方微博发布了“没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一度“破圈”。数据显示,仅2022年3月16日当天,白象直播间便卖出了282.25万元销售额、7.7万件销售量。同时,借着这一场直播,白象官方抖音号涨粉9.8万人次。抖查查数据显示,3·15后的一周内,白象累计销量27.4万件,累计销售额为1011.28万元,占近一个月销售额的77%。


这不是白象今年第一次上热搜了。在冬残奥会期间,白象因为员工有三分之一是残障人士登上热搜。对此,白象官微称:“其他都是象应该做的,我象只是认真做好自己。”许多网友纷纷表示:“给我整破防了!”被“怒赞”的白象也喜提“国货方便面之光”的称号。随后,白象的销量与店铺粉丝暴涨、直播间被挤爆,数据显示,冬残奥会期间,白象的产品在某电商平台上销量暴涨近200%,在某直播电商,订单额最高日增长幅度达到650%。


宁可倒闭,也不让日资入股。我想做的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企业,如果国内主要的方便面品牌都由日资控制,那中国人就将失去整个方便面市场的话语权。


白象不仅给予许多残疾人就业岗位,平时也热心公益。像2021年河南水灾,总部在河南的白象,明明自己也是受灾企业,却第一时间为无法回家的市民提供方便面和热水,还决定捐款500万。白象的公益行为并不只是家门口的这次,其实新冠疫情期间,白象就捐款捐物,甚至十多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期间,白象的公益脚步也没有缺位。白象的日常公益也不少,它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设立“白象大学生救助基金”,慷慨捐建5所希望小学以帮助贫困孩子……

可以说,白象是一家在发展经济、保障产品安全质量的同时,也没有丢弃社会责任的企业。


山西一县域城市的社区超市经营者告诉界面新闻,白象方便面在其经营了10年之久的超市销量一直比较平,为此他进货比较谨慎,在货架的位置也不如价格更有优势的小品牌“思圆”,也不如品牌知名度更高的康师傅。究其原因,该店主认为,白象方便面其实口感尚可,但他们的代理商经常变更,终端维护并不及时,也不经常做广告,所以如果没有消费者特别指明购买,店主也不会想向其推荐。


“白象三分之一员工是残疾人。”白象的这个秘密,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反感,他们站出来发出了三大质疑。第一个质疑:“你以为白象招残疾人是出于善心吗?他们只是为了免交残保金。”第二个质疑:“你以为白象招残疾人是出于善心吗?他们只是为了享受增值税退税政策。”第三个质疑:“这个事情突然冲上热搜,肯定是白象花重金在炒作,利用残疾人做营销,白象真是太恶心了。”

关于这三个质疑,我想替白象辩解一下。关于第一个质疑,不知道有没有看过相关政策规定:残疾人员工的比例,只要达到1.5%,企业就可以免交残保金。白象如果只是为了免交残保金,达到这个比例就可以了。关于第二个质疑,相关政策规定:残疾人员工所占比例如果达到了25%,即属于福利企业,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白象是享受了这个政策,但不等于“招收残疾人就是为了这个”,相比于正常人,残疾人的生产效率要低得多,为了方便他们上班,企业还得花很多钱改造生产线。关于第三个质疑,如果白象要炒作的话,早就应该炒作了,为什么非要等到现在才炒作?逻辑上显然说不通。就以捐款赈灾为例,近两年,这家被日资公司挤兑到市场只占7%的企业,在武汉遭遇新冠疫情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捐出了500万。2021年河南郑州遭遇大洪灾,也是第一时间捐了500万。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稿子呢?两个原因。一个是我觉得白象这种良心企业,不应该被冤枉,所以我应该站出来为他辩护一下。一个是我发现一直以来都有一种现象,就是当一个人一家企业出来做善事时,总有人质疑他们的动机。习惯用动机不纯或目的不纯,来否定别人的一切善行善举。我觉得这种质疑非常要不得,司徒绿有句话说得好:“文明的基本原则是法不诛心”,意思是我们只能根据一个人的行动,去判断他的善恶,而不能只是觉得他可能具备什么邪念,就去打压他惩罚他。


白象是河南方便面军团的领头企业,与康师傅、统一、今麦郎并列全国方便面“四大金刚”。这些年来,白象方便面除了考虑经济利益,也承担了许多社会责任。


白象到底好不好,只有认真吃过才知道。毕竟作为食物,不好吃是原罪,味道好大家才会持续消费。白象的羊肉汤面好香啊!每个喜欢吃羊肉的中国人都该吃到它!刚好这几天又降温,那种舒适感和在清真馆子里吃完羊肉炒菜后,再来口暖呼呼的汤一样,只有四个字能形容得出来:沁人心脾。此外,白象火鸡面没有韩版火鸡面那么令人上瘾,但又来得刚刚好。本来想对白象说,slogan咱都替你想好了,白象火鸡面——适合中国胃的好火鸡面!结果谁能想到吃下去的三分钟后,我的舌尖咋开始灼烧了呢?


白象创始人姚忠良也因“拒绝日资入股”“大量招聘残疾员工”等事件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低调内敛、稳扎稳打、深耕本土,这是以姚忠良为代表的豫商的独特风格。而在股权投资市场上,最具豫商风格的莫过于由包括姚忠良在内的“嵩山五佬”出手建立的嵩山资本。


在白象,大家并不会因为身体的缺陷而轻视任何人,白象的残疾员工被统一称呼为“自强员工”,其享受和正常员工一样的福利待遇。不仅如此,公司在各公共区域设置了自动报警系统、无障碍通道,每个细节都体现出对“自强员工”的关爱。


但野性消费毕竟不是企业获得稳定增长的长远之计,一个产品始终都是要靠过硬的质量和品牌口碑来赢得市场的,消费者带来的热度只是一时的,白象在不优化或者说提升自己产品竞争力的情况下,热度一旦消退了,方便食品市场就会回到原来的三足鼎立的阶段,虽然消费者对国货商品的支持率和需求量在逐渐升高,但一成不变的产品,很难被所有人一如既往地支持。

白象食品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也非常值得国人敬佩,但单论市场反应,白象或许还需要花费很大一番功夫才能追上第一梯队,毕竟它已经掉队已久了。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方便面市场,白象以7%的市场份额排名行业第四。在年轻消费者讲究高端化、健康化的当下,白象积极重塑产品形象,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已经释放出在思考转型的信号。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白象的“翻身”似乎没那么简单。白象品牌面临整体老化的问题,体现在品牌、产品、渠道、团队等多方面,不解决骨子里的问题,光靠一时热度,很难变现为营销资源和销量,也不足以支撑它的未来。如今中国方便面行业已经高度集中,白象想翻身的话,要回归到产品的创新升级,以及迭代速度和发展水平,这是一个体系的问题,而这种局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去改变。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355.png

2022年已经悄然离去,各大车企都在亮出自己的最后一个月以及全年的成绩单。当然最值得期待的是2022年强势崛起的比亚迪汽车,比亚迪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3.52万辆,2021年同期为9.91万辆,同比增长137.30%。至此,2022年内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46%。2022年,比亚迪击败特斯拉拿到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将百万级高端品牌定名为“仰望”,大概是希望以一种浪漫的方式,表达比亚迪披坚执锐的未来。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432.png

纵观汽车行业的发展史,高端汽车品牌的诞生,往往伴随着顶级核心技术的成熟,超级技术造就高端品牌。从0到100万辆,比亚迪用时13年;从100万到200万辆,比亚迪用了1年;从200万到300万辆,比亚迪仅仅用了半年。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518.png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10月,比亚迪累计终端销量突破135.86万辆,同比增长高达238.7%。至此,恐怕所有人都会感叹一句:开挂的比亚迪,地球人都挡不住。挡不住的销量把比亚迪送上了另一条轨道——11月16日,随着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成为第一个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中国品牌。不否认,特斯拉的品牌溢价能力与单车盈利均超过比亚迪,但借助王朝高端车型、海洋系列及腾势D9,比亚迪单车盈利水平明显提高。财报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实现营收2676.88亿元,同比增长84.37%,净利润93.11亿元,同比增长281.13%。2023年,比亚迪向上仰望,特斯拉向下“Q量”(Model Q),你认为谁更有“钱途”?再强调一句,别低估了比亚迪赚钱的能力,就连手机壳的生意,都能给它贡献近两成的利润。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558.png

比亚迪作为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中的佼佼者,销量和口碑都非常不错,近年来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比亚迪定位是比较亲民,旗下的车型都比较注重实用性,偏重于家用汽车和公共出行领域,而且价格比较便宜,性价比非常高。比亚迪的电池技术非常强大,而且采用自产自用模式,生产链比较完善,拥有成熟的生产技术。比亚迪采用的大多数电池都属于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虽然能量密度比较低,续航能力较差,但是优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安全性高而且成本比较低。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637.png

只要说到新能源汽车,大家都一定会想到特斯拉,这个以科技与续航能力著称的国际品牌,绝对是新能源领域里的领导者;而除了特斯拉,还有一个中国品牌经常被拿来与特斯拉相比,那就是做电池起家的中国新能源领导者比亚迪。尽管比亚迪看上去像是一家汽车公司,但实际上它可以自己制造所有东西,它比特斯拉更强大,因为每次看到它,您都会感觉到自己正在观看最后一集“八龙”,像乔峰一样,对付外国士兵和马匹。比亚迪的对手暂时不会是特斯拉,作为多路线运营集团的比亚迪不仅通过卖车来赚钱,还可以通过销售电池来赚钱,通过手机可以赚钱,以及合同制造也可以赚钱,它有很多生存方法,如果全力以赴将特斯拉视为其致命的敌人,那么它就不会遥不可及,它的对手可能是英飞凌、三菱、宁德时代或一群像蔚来这样的新造车队。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715.png

我记得在某个“汽车”论坛上,有位网友发了篇帖子特别火,帖子的大概内容是:拥有25-30W预算的前提下,纠结哪款纯电动汽车最值得买?一石激起千层浪,针对这个问题网友们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在大家提到的车型里,呼声最高的就是比亚迪汉EV,还有特斯拉Model 3。一台车的产品力优秀与否,个人看法有时难免过于主观,所以客观的实测数据往往更能说明问题。经过一轮全方面的测试过后,从各项数据来看,比亚迪汉EV的整体表现的确优于特斯拉Model 3,没有暴露出明显的短板。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756.png

比亚迪是一家非常神奇的公司,知乎有大神分析过它的十七八个事业部,啥都想省钱自己做,接近一个全产业链企业。比亚迪极其传统,造车跟传统车企基本上没啥差别。比亚迪逐渐认识到消费者需要什么,不过,这个认知依旧落后。这家企业是一个决策跟行动慢腾腾的,从低端到高端,大部分配件自己做,一步步基于科技逻辑做开发的企业。目前比亚迪汉的车机交互看上去不够“科技感”“酷炫”,自动驾驶功能差强人意。在做科研的我看来,认为比亚迪没法跟特斯拉比,大部分消费者要的不是“科技”,要的是“科技感”。希望比亚迪能够慢腾腾的深入理解这件事情,并针对此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832.png

2022年12月,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进入退出“倒计时”。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多家新能源车企纷纷降价或推出保价政策,以吸引消费者赶在12月底前下订单。销量持续攀升的比亚迪却“反其道而行之”,率先上调产品价格。11月23日,比亚迪官方发布公告称,对王朝网、海洋网和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进行售价调整,价格上涨幅度在2000元至6000元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在2023年1月1日之前付定金签约的客户,将不受此次调价影响。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比亚迪已多次涨价,按最低涨幅来算,三次涨价后比亚迪最低涨幅已达6000元。


屏幕截图 2023-05-11 120925.png

海外市场,作为未来比亚迪重要的增长极,2022年12月比亚迪出口达到了11320辆,全年累计出口55916辆,同比增长307.2%。当然,比亚迪的出海计划才刚刚开始,投资建设的港口和运输船业务正在紧锣密鼓启动中。


事情要从短视频博主“辛吉飞”说起。2022年8月起,辛吉飞因在视频中,用各类食品添加剂还原出消费者常见的食品,例如淋巴肉、合成低价燕窝、合成大鸡排等而走红。他的账号一个月涨粉600万的同时,还带火了“海克斯科技”和“科技与狠活”的话题梗。这些话题梗成为全民关注食品安全的一大引爆点,而其中一期“勾兑酱油”,也让网友关注起酱油的配料表。有网友晒出,自己在国外市场买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中没有添加剂,而在国内买到的海天酱油配料表中有添加剂。随后,短视频平台上出现对海天使用添加剂存在“双重标准”的质疑。


因各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此次事件的发生,对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和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2022年10月10日开盘后,海天味业几近跌停,尽管开盘之前,海天味业第三次针对添加剂发布澄清公告,并呼吁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与此同时,千禾味业一字涨停。截至收盘,海天味业大跌9.35%,中炬高新跌4.30%,恒顺醋业跌3.97%。海天味业在2022年半年报中表示,其酱油产销量连续二十五年稳居全国第一。酱油是海天味业的第一个大单品,2022上半年酱油在营业收入中占比59.05%,收入为74.9亿元,同比增长6.81%。2021年,海天味业营业收入 250.04 亿元,其中酱油实现营收141.88亿元,增长8.78%,毛利率为42.91%。酱油的直接材料在成本占比为84.39%,制造费用成本占比为8.31%。


中国人厨房里讲究个“柴米油盐酱醋茶”,酱油几乎是每个中国人,每天都要吃的调味料,直接关系到14亿中国人的饮食健康安全。在酱油上打歪主意,那必然会遭到14亿中国消费者的反噬。

要正确看待海天酱油的“中外双标”,首先就要打破欧美日韩澳的食品安全标准高于中国的认知。在食品添加剂的标注方面,中国不说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至少也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在海天酱油中,我们可以发现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苯甲酸钠、三氯蔗糖五种添加剂。除了苯甲酸钠是防腐剂,其他四种都是无毒无害的增味剂。而苯甲酸钠是防腐剂,长期食用或者大量食用是有毒的,但在少量添加中,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如果大家要抵制食品添加剂的话,那基本上就只能回归农村,过一种“田园牧歌”的原始生活了。所谓的“中外双标”是客观存在的,但在食品配料成分表方面,中国标准高于海外标准。大家不必过于恐慌。


2022年10月5日,记者询问江城多家超市,工作人员均表示,目前海天系列产品并未下架,销售暂未受到影响。记者在电商平台看到,海天线上官方店铺内有多款零添加产品,且放在页面置顶位置。产品包括零添加酱油、零添加料酒、零添加蚝油、零添加拌饭酱等等,这些零添加商品价格高于同一品牌同一品类产品。

以零添加酱油为例,商品介绍页面显示,只有水、非转基因有机黄豆、有机小麦、食用盐、有机白砂糖、酵母抽取物这6种原料,并无食品添加剂。而另一款金标生抽,则有谷氨酸钠、苯甲酸钠等食品添加剂。


在B端餐饮市场,由于成本原因,零添加酱油的使用率并不高,即使是近期的添加剂事件发生以后,暂时也并没有让使用零添加酱油蔚然成风。对同一品牌来说,零添加酱油普遍价格偏贵。海天天猫官方旗舰店显示,500ml的金标生抽到手价8元,而500ml的零添加金标生抽到手价9.9元。六月鲜天猫官方旗舰店显示,500ml的红烧酱油单价14.45元,500ml零添加防腐剂、增稠剂的酱油单价16.9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倒是有部分C端电商平台的零添加酱油更受欢迎了。10月以来,盒马鲜生销售的零添加酱油占比环比9月增长11%。李锦记天猫官方旗舰店相关人士表示,10月以来,零添加酱油的销量有所上升。而线下的消费者可能对零添加酱油的兴趣相对不明显。


尽管2022年10月13日跟随大盘反弹,海天味业12日还是收跌0.95%,最低跌幅曾高达5.31%。自9月30日首度回应酱油双标门以来,海天味业市值已下跌超过520亿元。而2021年1月海天味业股价最高点152.12元,现在的股价只有72.75元,不足一半。更让海天味业担忧的是,危机还没有结束。

从经营业绩上,海天味业近年来也开始走下坡路。2022年上半年海天味业的营收是135.32亿元,同比2021年同期增长9.73%;净利润33.93亿元,与上年同期的33.53亿元相比,仅小幅上涨1.21%,是上市以来的最低增速。


截至2022年9月30日收盘,海天味业股价报收82.82元/股,总市值3838亿元;今年以来股价累计下跌约12.6%,不过,自9月份以来公司股价逐步企稳回升。海天味业在A股资本市场有“酱油茅”之称,自2014年2月11日登陆上交所后,公司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直至2021年业绩增长失速,而今年上半年受疫情消费疲软和成本剧增影响,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35.3亿元,净利润实现33.93亿元,同比增长仅1.21%,创下上市以来同期最低增速。另一方面,海天味业的2022年计划营业收入目标为280亿元,利润目标为74.7亿元。


本来简单的事,被海天自己的公关给搞砸了。双标的问题海天认真道歉就好了,而不是想着蒙混过关,甚至威胁起诉媒体。海天用调味品协会背书来为自己辩解就更是火上添油了。但这一次的舆论危机,海天需要深刻反省,作为行业龙头,应该带领行业健康发展,而不是死不认错。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健康和安全的重视,越来越多行业以前习以为常的做法将会变得不合时宜。海天酱油门这个事,不在于海天酱油的双标是否符合中国和国外法律。这是公众情绪和道德层面上的问题,用合法回应不能让消费者满意。


“我无法让你去看十月份熟透的稻穗,弯下的腰,像智者的腰一样。我们素未谋面,我却可以通过这一袋大米,让你感受它蒸熟了之后家里飘着的饭香,这是属于人世间的浪漫。”

这不是文学诗会,只是一位叫董宇辉的主播,在一个叫东方甄选的直播间,带货时文采飞扬的侃侃而谈。

2021年12月28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教育培训领域折戟沉沙后,前往抖音开启了“东方甄选”的首场直播,向消费者推荐、销售阜平苹果、甘肃藜麦、褚橙、稻花香大米、玉米等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农产品。半年后,“东方甄选”主账号直播间凭借主播董宇辉的“双语带货”突然出圈。

与其他直播间不同的是,东方甄选的主播大多为前新东方老师,他们的直播风格不仅有趣,而且有内涵。除了英语知识点,他们还能在带货的同时,对杜甫、苏东坡、尼采、莎士比亚等名家侃侃而谈,用一根玉米带消费者回忆童年,畅聊人生哲理。

这种“边学知识边买东西”的新颖模式,让“东方甄选”从众多直播间中脱颖而出,成为抖音带货“头部达人”。

自2021年12月底的首次直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东方甄选在抖音平台陆续开设了6个直播间,其主账号积累了近2900万粉丝,近90天内直播销售额超过20亿元。


从去年(2021年)年底我决定做东方甄选,决定以农产品为东方甄选的主要带货品,一直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各种质疑,有同情的、有讥讽的、有惋惜的,但很少有人觉得新东方能够做成功。我想,做农产品直播带货,帮助农民致富,是一件挺好的事情。这也用上了新东方老师能说会道的特点,所以就坚定不移地做下去。

在东方甄选热闹的背后,也是我们对于农业和生活用品产业链以及供应链的更长远布局。毕竟,基于外部的平台所建立起来的热闹的商业模式,是有很强的脆弱性的,要夯实长期发展的基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方数据显示,2022年6至8月,东方甄选3个月累积销售额约22.49亿元。从6月至9月,东方甄选已连续4个月位列抖音直播带货第一名,并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东方甄选转型直播带货平台的战略已初见成效。  

对于东方甄选转型成功的原因,新东方在财报发布后表示,首先受益于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网络支付和5G网络等,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这为东方甄选的转型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机会。此外,东方甄选受益于新东方29年积累的品牌基础。由于新东方品牌加持,东方甄选节省了大量品牌和市场投放费用,得以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核心能力提升。


直播带货已经是一片红海,想要在红海里创造蓝海,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开创一个你能成为第一的全新品类。东方甄选正是开创了一个全新品类,成为了第一。

通过采访,供应商表示,东方甄选直播间不需要坑位费,不需要寄大量样品,并且态度严谨,严格把关产品质量。这种创新的供货模式无疑是利于其自身长期发展的,可以吸引到更多更稳定的供应商,形成伙伴关系。此外,也利于改善直播带货“天价”坑位费频出的大环境。东方甄选通过利用大众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加上举一反三的例证更是让大家直呼根本停不下来。这种带有高级趣味,并能传授知识的直播模式,成了别人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与抖音平台中其他带货直播间不同的是,东方甄选的主播在带货期间,会带来各式人文地理、历史哲学的知识讲解,其中能说会道的双语主播、知识性极强的产品介绍、和缓的直播节奏让习惯了主播卖力呼喊、直播间喧嚣不断的观众耳目一新,也让东方甄选直播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在拥有十八般武艺的主播外,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差异化产品讲解更是独树一帜。在直播内容给观众带去新鲜感之外,东方甄选直播间也在直播模式方面采取了创新。双语氛围和知识直播场景的搭建,仅仅是东方甄选吸引大众注意的一点;通过主播的情感输出,实现情感价值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东方甄选被大众欢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东方甄选这种知识化、情感化直播场景的搭建与发展,便是当下同质化的电商直播行业所缺少的,也让东方甄选在电商直播行业发挥出了鲶鱼效应。


新东方原有的业务和战略,加上对于教育市场的敏锐洞察,塑造了俞敏洪这样一位时代的企业家。

当外部的政策遭遇重大变化,原有的成功路径也有可能扼杀变革的动力。而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创始人开始了二次创业,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赢得了广大受众的理解和支持,犹如当年华为在遭遇外部危机后所祭出的爱国牌一样。

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并非任何企业家都有,而更加重要的一点是,果敢的执行力和对于新事物的开放和接收能力。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企业文化”的东西,蕴含着企业领导人的价值观,是新东方开启变革的关键所在。所以,从根本上讲,是外部环境的倒逼和俞敏洪的文化自觉,引导了新东方的这次转型,也是走出“东方甄选”这条路的开端。


2022年12月16日,俞敏洪在2022新增长大会上谈到东方甄选的“破圈”之道。他表示,新东方的成功和东方甄选的成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人说东方甄选的成功是将产品(或知识)场景化,做产品深层价值的挖掘,在介绍产品的同时传递智慧。


东方甄选火爆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俞敏洪的高瞻远瞩,有人说是因为主播们的双语直播,有人说是因为有特色的董宇辉。其实,这些统统都不是!现在的政策是共同富裕,东方甄选正好踩中了政策的风口——三农带货。这是平台和时代的诉求,董宇辉恰好被选中,兼具阳春白雪和下来巴人的双重特色,雅俗共赏。

从一颗发霉的桃子,到一根售价6元玉米,东方甄选自2022年6月份爆火后,争议时刻不曾消退,但无疑它已经成长为抖音电商的新势力。

乐观者认为东方甄选的成功验证了优质内容的可行性,“一元可乐”“关注送猫抓杯”的时代自此一去不返,某种意义上标志着直播电商乃至整个零售电商行业的战略方向转舵。尤其是东方甄选推出独立 App 后,平台属性加持下,新东方转型之路的关注度再一次被拔高。

而部分人则论迹不论心,不论是桃子发霉长毛所暴露出的供应链缺陷,还是6元玉米争议事件背后所体现出的品牌认可度问题,在东方甄选扎扎实实地解决供应链、流量来源和平台定位问题之前,它依然是被人为炮制的爆红神话,其案例价值远远被高估了。


不到半年,东方甄选账号矩阵吸粉三千万,而且粉丝忠诚度很高,目前看1个亿粉丝不是问题。所以短期看流量不再是问题,东方甄选能不能走下去,关键是解决供应链的问题。东方甄选的玉米事件,尽管没有辛巴说的那么夸张,但它背后的供应商“东北农嫂”的售价确实比直播间便宜不少。

而东方甄选受人诟病之处在于“贴牌”销售能否真正“助农”,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自建流量平台,把流量底盘夯实;建立体系化的农业生产到供应链的体系,真正解决农业和农民的痛点,东方甄选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2023年1月2日,受民盟海南省委邀请,在海南省商务厅的指导和三亚市政府的支持下,农产品直播电商平台东方甄选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了新年首个专场活动。据第三方数据显示,当天东方甄选直播超过12小时,100多款海南商品八成售罄,8款海南产品销售额突破100万元,25款海南产品销售突破1万单。当日,海南特色产品销售额近5000万元。

主打“文化直播”特色的东方甄选,本次展示了多种海南本土非遗文化。自2021年7月起,东方甄选已在全国范围开启7次直播专场,包括北京、黑龙江、陕西、贵州、宁夏、山东,均实现了当地产品、文化深度传播。



2022年7月,低调的张小泉火了。

对于张小泉来说,7月在上海开了第六家直营门店,本该是一个红火的月份,却因为广州市民王女士称“自己用新买的张小泉菜刀拍蒜,菜刀居然断了”使其卷入了舆论漩涡。

7月14日,张小泉客服称“菜刀不能拍蒜”的话题空降微博热搜榜。

7月18日,张小泉又喜提热搜第一,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称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被网友骂上了热搜,获得了几亿阅读量。这场风波一下将这个成名于明朝崇祯元年、有4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中国人学了几十年的切菜方式是错的,米其林的厨师不是这样切的。张小泉把中国传统的方方正正的菜刀设计进行了改进,是国内首创。关于社会各界的质疑与批评,我们一定不会回避,认真扎实做事。


厂家为了保证刀具的锋利度,要使淬火钢的硬度达到一定要求,刀刃硬度越高越锋利。但同时,硬度较高材质的刀具比较脆,横拍时刀具有断裂的风险。尤其是特别贵的刀具,钢材很硬,磕磕碰碰或者拍拍打打就容易断。家庭使用的话,如果不具备保养刀具的知识,最好别买高标号的刀具。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市场占有率,(它)还需在一些新型渠道和新型营销方式上面,以及在产品的丰富度上多下工夫。目前张小泉的产品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单一,未来可以尝试跟旅游业契合,或者是打入儿童市场等,做一些相关的不同层次的产品。


张小泉的后人世代遵循祖传手艺,不敢懈怠,所以品牌越做越好。但是,将近400年后的今天,张小泉刀剪也晚节不保了。90年代张小泉刀剪的口碑还是不错的,后来公司改制,问题逐渐显现。出了如今这档子事,原因还是四个字“急功近利”。


至于刀断的原因,张小泉方面称,一方面是公司的产品属于硬度较高、锋利度较高的产品,一般而言,这种刀具韧性会比较差。

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力过猛,比如横拍这种行为,当刀具受力不均匀的时候,由于刀具硬度较高等原因,就容易导致断裂。

张小泉总经理夏乾良透露,张小泉走的是差异化路线,“品牌1000多个SKU,每个类型的刀具针对的对象和功能需求是有一些差异的。”

断刀事件发生后,张小泉除了忙于灭火,为了表达企业的歉意,还提出了“断刀召集令”,从现在算起,过往5年内张小泉及指定同行品牌的厨房断刀,寄给张小泉,公司都会寄回一把新刀。7月19日,张小泉断刀召集令又冲上了微博热搜前十。


看家本领不能精益求精,却急不可待地去学国外的分类厨刀生产。中国的国情不同,你东西卖贵点问题不大,但是一定要顶用、耐用。

张小泉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会研发拍蒜专用刀,可以肯定,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很小。张小泉管理层显然还没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大部分中国人对分类厨刀没什么兴趣,不只是便宜贵贱的问题,如果为了剁骨头、切肉、切菜、拍蒜、切面等等而准备七八十来把厨刀,大家还嫌麻烦。

作为一个民族品牌、老字号,资本一介入就变味了,悄然悖离了创始人张小泉的初衷。

断刀事件发生后,张小泉股价已下跌超过50%。如果其管理层我行我素,业绩也会下滑。


对于张小泉的刀具究竟能否拍蒜的疑问,情况说明中表示,“ 一般而言,张小泉的常规刀具是可以拍蒜的 。与此同时,公司也友善地提醒消费者,并不是所有的刀具都适合用来拍蒜, 一些硬度较高或者有专用用途的刀具如果用来拍蒜的话,有断刀的风险 。”张小泉称,将持续研发,力争在刀具产品方面,不仅以锋利见长,更能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实际。


“中式菜刀讲究前切后砍横拍,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家庭只买一把菜刀就够了。过去,中国家庭家用费用有着严格的控制,所以中国的菜刀制造企业要制造出集各种刀具精华于一体的菜刀才能迎合百姓,大部分家庭不会买几把菜刀配合使用。而从部分企业立场、特别是想快速把市场盘子变大的企业来看,就想着把刀具的功能细化,对市场进行教育培训,以便让消费者尝试买多把菜刀根据不同功能使用。”对于此次张小泉经历的舆论事件,资深零售分析师王国平这样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王国平指出,当前中国菜刀的功能“太强大”了,已经到了一把菜刀就满足普通家庭所有需求的地步,除非是专业玩家才会根据不同需求去配置。配置多把菜刀本就是对消费者提出的无理要求,还涉及到贬低中式菜刀的问题,张小泉此次难逃舆论反复碾压。


张小泉做剪刀的,根本不会做菜刀,最近几年看别人做菜刀赚钱也想分一杯羹,在菜刀的类型和设计上完全按西方的习惯来的,如果按中国习惯,一把刀用一辈子,永远不坏,怎么赚钱?


尽管有着“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的老说法,但近些年,这两个刀剪老字号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张小泉凭借改制已成为“刀剪第一股”,成功上市。新机遇下,老字号也有着升级的迫切愿望。此前,张小泉就曾回复投资者,称公司近年来大力推进高端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相继引入“泉近”和“海云浴日”家徽作为高端产品线的标识,目前标识两个家徽的产品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已接近10%。


坚守匠人精神,执着于某一件事,并将其做到极致,这才是老字号的长青之道。刀剪虽然不是快消品,消耗慢、更换周期长,但依然要不停地学习和研发新的制法、工艺、材料等,否则就会落后,企业就没有了后劲。

无论有着什么样的光环,生存和发展或许才是一家企业放在第一位的。但是老字号们似乎总是与时代新秀们格格不入,盈利增长如同老黄牛。

今时不同往日,张小泉除了要交出锋利好用且廉价的刀剪产品,还要在一众新崛起的竞品、外资工艺产品的“围攻”下前行,这并非易事。


此次张小泉事件引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波,也为其他企业主体敲响了警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根本依据,企业应当多花心思、下点苦工,深入了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切忌仗着相关行业和产品专业知识而去教育消费者,否则将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