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2022年度科创人物

2022 年度 科创人物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高光时刻”,也会有幸成为他人精彩时刻的见证者。

2022,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我们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一年,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斗志昂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以创新之态引领发展,以“第一动力”展现蓬勃生机。

年初,年少成名的科学少年驰骋冬奥赛场;年中,躬耕岩溶地质领域的袁道先荣获国际终身成就奖;岁尾,颜宁归国、“超级替补”邓清明终于圆梦太空……

壬寅岁末,本刊以“精彩时刻”为特别视角,盘点出2022年十大科创人物。

一部《我不是药神》,让大家了解到白血病患者服用的天价药;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一位真正悬壶济世的“药神”,将白血病用药变成普通患者吃得起、用得好的良心药,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1978年王振义开始进行该种白血病研究时,国际上治疗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

历经8年,王振义阅尽国内外所有的参考文献,尝试了无数种方法与药剂,成功找出治疗方法,在国际上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发现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此症,可使患者5年生存率上升至95%。

王振义将肿瘤细胞比喻成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变坏了,治疗的方式应该是教导他,而不是打死他。他的治疗方案一改“杀死肿瘤细胞时损害正常细胞”的疗法,引导肿瘤细胞“弃邪归正”,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成首个可被治愈的肿瘤。

然而,在王振义找到“特效药”后,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希望让万千患者都吃得起这种药。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丸,一盒11块钱,即便是过了30多年,这盒药也只要290元,还可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高达万元以上。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王振义用行动给予“医者”最好的诠释。如今,98岁的王振义依旧遵循着毕业时的誓言:“余于病患当细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人群”。


院士以德高望重、严谨认真的科学家形象深入人心,但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却有一位与众不同的院士。

王晓东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纵然众多“高大上”的头衔傍身,也抑制不住他内心深处有趣的灵魂。

之所以说王晓东与众不同,是因为他在做科研之余,每年都会带领课题组拍一次“贺岁大片”,调侃枯燥的科研生活。片中又跳又唱的他,颠覆了人们对于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双料”院士王晓东背着一袋尿素走向研究所大楼,却被拒之门外;同学在讲台上认真作学术报告,台下的王晓东却惊得“大跌眼镜”;天台上,王晓东身穿实验服,抱着电吉他,前仰后合地忘情弹奏……这些场景都出自2022年伊始的爆火视频,由王晓东领衔主演的贺岁大片《苦行僧》科研版和王晓东solo大作《晓东RAP》!视频融合了摇滚和RAP,并用黑色幽默的形式将时下的热梗融入科研,展现了科研“苦行僧”在梦想与现实、杂念和初心之间的“斗争”和“修行”。

作为王晓东课题组近年来的传统,2022年已经是课题组连续第7次放送贺岁视频,从最初的自娱自乐,到逐渐火出“圈”,不少网友直呼“这是被实验耽误的才华横溢的欢乐群体”。同时,风趣幽默的贺岁视频也打破了人们印象中硕博生“闷葫芦”的形象,保持初心的科研生活其实是不枯燥的。

科研如苦修,唯有苦中取乐。正如视频中改编的那句歌词所说,“倘若心无杂念,方能修成正果”。


2022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荣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50年终身成就奖,全球仅三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袁道先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岩溶领域院士,是一位令人钦佩的科学家。他酷爱《徐霞客游记》,其中记载的许多岩溶现象对他的研究工作有不少帮助;同时,他也是一位徐霞客,游历山川,将中国岩溶地质刻画在心中。经过对比,袁道先归纳出我国岩溶的四大特点:岩层古老、坚硬致密;地处季风气候区,雨热配套,岩溶发育水动力强,水化学环境好;地质构造抬升运动强烈,岩溶发育多样;南方岩溶区未经大陆冰盖刨蚀,多样的岩溶形态得以保持。

袁道先常说,“我国是一个岩溶大国,岩溶面积达340多万平方公里,超过了三成的国土面积,是全球少有的‘天然岩溶档案馆’,应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如何让世界看到中国岩溶地貌之美?这是袁道先久久萦绕在脑海的问题。提出“中国岩溶四大特点”后,他邀请了8个国家的20多名顶尖专家到中国实地考察,途经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行程6000余公里。考察令各国专家们亲身感受了中国岩溶地貌的绝美,并大为赞许。

在袁道先提议下,经过各方不懈努力,2008年,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桂林,这是我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授权设立的地学研究中心。此外,他还推动了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成功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


2022年12月,《自然》杂志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人物(Nature's 10)榜单,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北京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入选。

同时入选的还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内的10位在这一年重大科学事件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

直到榜单正式公布之前,几乎没有人关注到曹云龙团队正在进行怎样的研究;随即而来的,是媒体对于曹云龙铺天盖地的报道,而配图却是两张简简单单的人像图片。没人注意到,一支名不见经传的科研团队正在与病毒进行赛跑。

那么曹云龙为什么能进入这份榜单?

曹云龙入选的理由是——新冠预测者(COVID-predictor)。他与团队帮助追踪新冠病毒的演化,并预测了导致新变异株产生的重要突变。

2021年12月,当奥密克戎BA.1出现大流行之际,曹云龙团队的论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这是他们第一次正确预测病毒的变异;随后,曹云龙团队又根据模型进行了第二次预测——BA.4与BA.5的流行,再一次成功;直到第三次,团队更加确信了他们所设计的预测模型。

2022年7月曹云龙团队根据预测模型提前构建了一些不可复制的假病毒。事实证明,其与同年秋冬开始全球大流行的BQ.1.1、XBB以及CH.1.1毒株高度重合。连续的成功预测显示,科学家可以比大流行的高突变的病毒更快一步,相当于提前2~3个月预测病毒的出现,并且提前构建了它的假病毒,这也使得人们对于此项研究关注度大幅提升。

目前,曹云龙及其团队正根据全球流行毒株情况,进行下一步的预测,帮助疫苗、药物生产企业提前进行准备。这一次,我们通过科学研究走在病毒的前面,并有望通过预测,提前封堵新冠病毒进化的可能性。


子夏有云:“学而优则仕”,是说读书人学到一定程度就应该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

卢柯就是学有所得之人将学识转化为现实的生动体现。

作为科学家,卢柯可谓是旷世奇才。他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Science》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48岁成为中国“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的6位人选之一,53岁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随便扯出一条都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学术成就。

卢柯向来低调,却是一位颇有争议的学者型官员。单纯的科学家身份并不是他备受瞩目的原因,目前,他还是辽宁省副省长。

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卢柯于2018年10月至今获任辽宁省副省长,主要负责辽宁省的科技、体育等方面工作。扎根在东北,卢柯一直关注着东北的科技振兴。他先后前往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鞍钢集团等科研单位调研,推动“辽宁实验室”建设。2022年9月,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正式揭牌,辽宁迎来了科技发展的“高光时刻”,卢柯功不可没。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少人对“院士入仕”持质疑态度,认为学者从政便荒废了大好的科研才华。卢柯却用实际行动有力回击了这种质疑声,他是“人尽其才”干部人事制度原则的最好证明。入仕这四年间,卢柯在科研、管理两方面齐头并进。2022年4月,卢柯凭借优异的学术成就荣获2022年度金属学院讲座奖/罗伯特·富兰克林·梅尔奖;11月11日,他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秀艳在《科学》(Science)周刊上再次发表关于纳米晶粒合金的重要研究成果。


11月1日,在“2022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著名结构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颜宁宣布,将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

颜宁以《归去来兮》为题发表演讲,也昭示着她将重回故里,从深圳开启一番新事业。

“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要靠才华。”许多人如此评价颜宁。作为中国科研界的女神人物,她不仅颜值高,而且其学术成就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她未满30岁便从普林斯顿博士毕业回到清华任教,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2009年以来,她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最有影响力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了19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科学》“年度十大进展”引用。

颜宁曾有过两个职业梦想,一是在清华大学任教,二是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2017年,当在清华待了十年的颜宁决定离开清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首位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消息传出时,迅速轰动国内学界。一位科学家的个人职业选择,一度被放大为中美科研发展水平的对比。而对颜宁来说,这只是一个愿望。

如今两个梦想都已完成,她便解锁了第三个梦想——搭建一个平台,去支持更多优秀的学者。此时,深圳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可谓一拍即合!她坚决地请辞回国。

12月10日,深圳医学科学院(筹)揭牌,颜宁获发聘书,出任院长。她在致辞中表示,将脚踏实地、敢为人先,努力把深圳医学科学院打造成立足深圳、引领湾区、辐射全国、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转化创新基地。

根植于紫白色的清华;成长于橙黑色的普林;绽放于勒杜鹃盛开的深圳……颜宁在深圳启航,开启了她的下一段征程。


为了梦想,你可以坚持多久?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邓清明的答案是:24年零10个月。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发射出征太空,56岁的江西宜黄籍航天员邓清明,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圆梦时刻。

邓清明的故事,是一场关于无怨无悔等待的故事。

早在1998年,邓清明就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他说自己永远都忘不了1998年1月5日航天员大队成立当天,与13名战友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的场景。“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这句誓言,成为邓清明一直坚守的信念。

邓清明是首批航天员中的一个特别存在,其被称为“影子航天员”。此前,他圆满完成从“神九”到“神十二”的4次备份任务,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

“飞天梦”不断实现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坚守。为了一张“太空船票”,他等了近25年,这背后的苦涩心酸,想必没人可以感同身受。

25年来,邓清明没有一刻想要放弃。机会从来都是留给始终准备着的人,他此次圆梦也绝非偶然。多年来,他从未缺席过训练:备份和主份训练的科目、时间、内容、强度以及考核标准并无差别,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考核同样严格;“神十一”任务中,邓清明与另一名航天员在不足10平米的密闭舱中生活了33天,完成了大量验证实验,取得了宝贵的数据。

二十余年来,邓清明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终成正果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追梦人。其中,他默默坚守,几十年如一日,安心做备份、一丝不苟做好备份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和尊敬。


屏幕截图 2023-05-08 152719.png

说起方威,他的知名度可能没有那么高,但谈到他一手创办的企业,你一定不陌生——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

方威是辽宁方大创始人,现任董事局主席。一直以来,他带领的辽宁方大始终践行对政府有利、对企业有利、对员工有利的发展理念。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辽宁方大绝对可以说是一家良心企业。之所以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它近几年来承担的社会责任中窥探一二。

距离我们最近一次,就是冲上热搜的“东北制药”。在一药难求的境遇下,辽宁方大下属公司“东北制药”像一股清流,加足马力保供应。其出售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片,一联20片,零售价2元,每人限购40片。因为当时老百姓需要,他们就加班生产。

“但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辽宁方大在官方账号的回复令无数人泪目。

这已经不是辽宁方大第一次担起社会责任,勇于担当已经成为其优良的企业文化。2020年,辽宁方大是中国制造业为抗疫捐款最多的企业之一,被授予扶贫先进企业。以甘肃为例,辽宁方大在甘肃投资5.5亿元,花费3年时间建立了28个工厂,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低调务实的辽宁方大从来都是闷声干大事,从未学会在网络舆论里标榜自己,却没有错过一次民族大义,网友们纷纷调侃它为“铁憨憨”。

这个来自东北的“铁憨憨”,就是那个在武汉疫情时期,默默捐款2个亿的辽宁方大;

就是那个在河南暴雨中,一出手就是2个亿的辽宁方大;

就是那个在山西严重洪涝灾害中,送去1亿物资的辽宁方大。

东北虽冷,但方威带领的辽宁方大却总是温暖着全国人民的心。


屏幕截图 2023-05-08 152811.png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当中国香港体育代表团入场时,中国观众被一位朝气蓬勃的旗手吸引。

这位旗手就是中国香港的短道速滑运动员朱定文。大家之所以对他印象深刻,不只是因为他阳光帅气的长相,更因为他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定文不仅是一个会说东北话的中国香港运动员,还是一个16岁就发表论文、获奖无数、精通5门语言的科学家!

朱定文走上科研的道路,是受到了家人的影响。2013年,他的外婆被确诊癌症。当时的朱定文年仅13岁,刚升初中,尚在学校的他发现面对命运的不测风云,自己太过弱小,什么都做不了。

但是朱定文并不服气,下定决心一定要做点什么对抗癌症。于是他孜孜不倦地读书,潜心研究病理,仅用两年时间,就交出了一份令人膛目结舌的答卷。

他发明了一套“快速验癌系统”,将传统需要60个小时的检测分析,缩短到只需要2分钟就能够找出变异基因,癌症的验证效率被大大提升。这套系统让他在“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一举拿下“高中组电脑及资讯科技一等奖”“最优秀项目大奖”,以及最高殊荣的“少年科学家”奖项。

之后,年仅16岁的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论文,在学术界备受关注。2018年,他考入乔治·华盛顿大学米尔肯研究所公共卫生学院,攻读公共卫生以及分子和细胞生物学。就连目前困扰全人类的新冠疫情,他也在美国参与了确诊接触者追踪和流行病学的相关工作。

无论是在运动上的拼搏还是科学上的钻研,朱定文身上始终展现着中国香港青年阳光率真和奋进,承载的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和精神。


屏幕截图 2023-05-08 152851.png

与许多沉浸于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精彩赛事中的同龄人不同,当黄韬睿看到屏幕前的卢塞尔球场时,镜头扫过“大金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唤醒他的记忆。

本届世界杯上,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中国企业首次以主承包商身份承建的世界杯主场馆“大金碗”——卢塞尔体育场。

黄韬睿是中国铁建卢赛尔体育场项目副经理,他几乎全程参与了这项工程的设计与建设。从2016年11月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成功签署卢赛尔主体育场项目,至2021年9月底工程完工,5年来的1800多个日夜,黄韬睿几乎“焊”在了工程现场。他坚持使用中国技术和中国材料,减少了投资,加快了工期,让中国技术在国际一流项目上大放光彩。

黄韬睿提及五年来的“谈判”,感触颇多,“卡塔尔用的是欧美标准,卢赛尔体育场项目的监理、设计、顾问都是欧美公司,要把中国的技术、产品推广出去,不仅得我们的东西质量过硬,还得按照对方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讲好中国故事。”

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关于关键结构部件球铰支座的设计。黄韬睿和团队想用国产的,但是监理工程师坚决不同意。黄韬睿不厌其烦地解释,但监理始终不批准。黄韬睿坚定地说:“按照您的算法,支座得放大一倍,不仅投资加大,其他连接部件的设计都要跟着改,会对工期造成很大影响。”在黄韬睿的据理力争和细致讲解下,监理终于认真看了计算书和软件模拟规则解释,接受了设计。

如今,2022世界杯在卡塔尔完美落幕。这座极具中东特色的体育场不仅创下六项“世界之最”,成为卡塔尔的“国家名片”,还为世界杯顶级体育场馆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中国方案。黄韬睿感慨道:“我也实现了和卡塔尔世界杯的一个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