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

心有光芒 为人执炬

捕获.PNG

他是醉心科研的“追光”者,也是中小学生眼中的“孩子王”。秉持“要将科学的魅力之光散播到每一个角落”的初心,他的科研道路不只局限于自身的求知与探索,更是把精力投入到将科学的种子播撒进更多孩子心中。

作为一个科研与科普路上的双重行动派,他不仅在研究工作中屡有创见,更践行着一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成为孩子们求学路上的“执炬者”。


少年勤学,志在四方


吕俊鹏,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计划”获得者,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双创人才”。 2009年 7月,山东大学信息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2013年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硕博连读毕业,获博士学位;2013年6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2017年5月,任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应用物理系教授。入选2017年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计划”。

1986年,吕俊鹏出生于农村。每年暑假他都要帮家人去地里干农活。谈及学习动力,吕俊鹏当时的出发点很简单,只是想如果自己学习好一些,也许以后就可以多一种选择。

虽然而立之年已是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但是吕俊鹏并未给自己立起“学霸”人设,他坦言自己大学时期学习成绩一般,幸运的是在山东大学读书的时候遇到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人——他的夫人,他们从本科到博士一直是同班同学。

自称“学渣”的吕俊鹏,在学霸女友的陪伴下,不但本科没有挂科,还顺利通过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资格考试,和夫人一起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物理。

读博这件事成为吕俊鹏在学习路上的分水岭,在导师的影响下,他的思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深入接触科研中,他找到了新的学习动力,那就是对科学探索本身的热情和在科研上取得的成就感。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2017年,在东南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倪振华的盛情邀请下,吕俊鹏加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主要从事物理电子学和微纳光电子学研究。

他用勤勉的探索精神和不斐的创新成果证明了倪振华慧眼如炬。从事研究工作以来,他研发了新型光信息存储和光电探测器,实现了TB量级三维大容量信息存储光盘和世界上最薄的CD-RW,这是光信息存储容量和光电转换速度的突破,被Science Daily,Nano Werk,R&D Magazine,Science Newline,Phy.org等科学媒体广泛报道,被评价为“推动光学数据存储技术走向原子尺度”。

他致力于前沿基础学科科研攻关,创建了东南大学超快光学与光电子学实验室,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培养基础科研人才,并且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为满足信息时代大数据存储的需求,他与团队研发了新型信息存储技术,并基于该前期研究进展,与华为签订“光存储原型研制及密度提升技术开发合同”,共同致力于三维可视化新型光盘及其写入读取设备的研发,实现单个光盘1TB的存储容量、4MB/s的写入速度。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求,他与团队围绕绿色环保新能源的开发应用,研发了基于石墨烯的新型热电能源技术,并与泰州巨纳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推进“超低阻水性石墨烯导电浆料和低压发热膜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泰州成立了泰州飞荣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为奥普家居、中盛光电等公司打样生产,目前正在牵头和参与编制多项国家标准。 

团队还为国内首家石墨烯检测机构泰州石墨烯研究检测平台提供技术支持,面向西门子、赛维光电等企业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提供半导体表征与检测服务,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

基于上述研究及应用成果,吕俊鹏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90余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的支持下,他先后荣获江苏省光学学会青年光学科技奖、江苏省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及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等。

在吕俊鹏的大力推动下,泰州飞荣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和江苏各高校展开广泛合作。目前,已经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各高校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被设为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实习基地、东南大学江北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基地,与东南大学江北研究院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石墨烯光、热、电、能源产品及设备研发,部分产品已经实现产业转化。例如,利用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与其他材料及树脂共同配伍混合制备出具有优异导电性的新型环保水性导电浆料,并可根据用户需求再将浆料均匀涂布于各种基材上,制备出高质量的具有理疗效用的远红外加热产品,电热辐射转换效率高、电热转换效率高、法向发射率高、发热均匀,节能环保。该产品可以做各种功能涂层,如导电、导热、电热、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核能防护,可为室内和农业大棚供热保温,取代暖气,降低能耗,给北方降低燃煤污染提供解决方案。可以作为原材料,用于柔性电子器件和可穿戴电子产品新兴市场,并拓展到航天军工领域,如吸波隐身涂层、红外伪装、超轻防弹衣、超薄超轻飞行器等。在产学研项目的支撑推动下,泰州飞荣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入选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捕获.PNG

心有光芒,为人执炬


吕俊鹏的实验室里有一只“百宝箱”,它虽然不怎么起眼甚至还有些破旧,但里面却装着很多新奇的“宝藏”。这些“宝藏”是他多年的积累,曾陪伴着他从新加坡来到南京,为中小学生作了300多场科普报告。

2021年,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用100场科普活动献礼建党百年,这其中离不开吕俊鹏和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从城市到乡村,许多学校都留下了吕俊鹏带领的“追光”科普团队师生的足迹。“追光”践行了它的名字和使命,将科学之光传递到每一颗正在萌芽的心中。正是因为这颗奉献之心,吕俊鹏荣获中国物理学会优秀科普作品奖。

其实,在吕俊鹏到来之前,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就一直在教学科研之余致力于科普工作,许多师生都先后进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为学生们带去鲜活的物理知识,而这,正与吕俊鹏的想法不谋而合。吕俊鹏加入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后,迅速成立了“追光”科普团队,并入选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

吕俊鹏做科普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从2009年起,他的科普工作一直坚持至今。

“我们没有奢望学生在听完这个科普讲座之后就一下子爱上了物理,就我本身来讲,我收获了很多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绝不是虚荣心上的满足,而是在看到学生对科普展示感兴趣的时候,看到他们流露出对物理现象或物理知识有所渴望的眼神的时候,“这就够了”。 

博士期间的导师把吕俊鹏带上了科研之路,而且教会了他为社会服务。他的导师认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做科普、反馈给社会。在导师的启发下,他开始思考科普的意义,认为科普可以激发更多的人对理科的兴趣,用兴趣去改变大家对理科的刻板印象,给一些年轻的学生多一个思考的角度。

回国以后,吕俊鹏科普演讲的足迹遍布东南大学、南京外国语大学附中分校、南京外国语大学、科利华中学,甚至长沙雅礼中学、安徽歙县一中等。他还到很多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去做科普报告。

每一次活动,受众都在变化,这难不倒吕俊鹏。在他看来,做科普要和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受众打交道,要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科普内容,而这时候,除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幽默”也是把科普做好的关键因素。

不变的科普器材,适时调整讲述时运用的知识的深浅程度,使吕俊鹏面对大大小小的听众总能游刃有余。比如同样讲浮沉子的概念,给小学生讲重量与体积的概念,给中学生、大学生就要讲密度和浮力的概念了。吕俊鹏说,他的科普灵感很大一部分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他也会到各种视频网站搜一些别人做的科普小实验。

每节课必备的演示实验也是他授课的一大亮点,这些实验一如他科普讲座的质朴风格,以小见大。他总能从生活中那些被人熟视无睹的小细节中发掘出不一样的东西。“我很少费脑筋去设计实验,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已经有这么多了”,以光学领域为研究范围的吕俊鹏在课上曾经要求同学们打开手机的手电筒,以此为素材展开课堂。他从来不反对学生上课用手机,“你看现在我的课堂上大家都把手机拿出来,只不过没人看屏幕,全去看后面的摄像头了。”吕俊鹏笑着说。

听过吕俊鹏科普讲座的学生都表示,这个老师“眼里有光”。“这个老师讲得很生动,我没怎么学过物理也能听得懂。”参加过吕俊鹏在南京浦口行知基地科普活动的一名学生说,“我感觉这个老师确实是用心在做物理科普,每次讲到高潮时,我都能看到他的眼里有光。”

其实,高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能在空余时间做这么多场科普讲座确实是个挑战,但是这群“追光”的教师仍在坚持。

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吕俊鹏希望用知识服务社会,特别是让一些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他的带动下,东南大学物理学院的很多学生也加入到科普志愿者的队伍中,让不少边远地区都留下了“追光”科普团队的身影。

吕俊鹏说:“我最现实的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大家不要讨厌物理。只要在科普教学中,每一个人都能认真听,同时听得开心,享受这个探索和认知的过程,我就非常满足。”这种内心的获得感激励着他们坚持下去,“做一名有情怀的教师”的抱负感也在驱动着他们继续向前。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普及知识是一份社会责任。在我们眼里,科研和科普同样重要。尤其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做好教学和科研之外,更要做好社会服务。”吕俊鹏坚定地表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吕俊鹏常把《荀子·儒孝》中的这句话作为自己科普讲座的开场白,而他也确实在身体力行。

吕俊鹏用实际行动在“追光”之路上前行。那个在暑假干农活的孩子始终在他内心深处,他要帮助这样的孩子追逐科学之光,把科学精神传递到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