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一网通办 万物智联

屏幕截图 2023-06-27 140530.png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如同望远镜让我们感受到了浩渺的宇宙,显微镜让我们看到了微生物,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如此评价。

互联网出现到现在仅有半个世纪,却给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数据加速了整个人类社会“升级迭代”的进程,数字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发展特征,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甚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支撑。

2023年2月出台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近几年来,城市街头巷尾发生的种种细微变化其实都与数字中国的建设相关。在人口规模超过2400万的超大型城市上海,这种变化尤其明显:在上海街头的公交站牌上,可以查看下一辆车到达时间,显示屏还会提示车厢乘客是否拥挤;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的巨幅屏幕上,政府每天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数据实时更新着;上海的机器人密度为每万人260台,是国际平均水平的两倍;在造船厂,数字技术可以使船舶大型总段对接耗时从5天缩减为70分钟……

作为我国的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上海的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水平,需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大潮。


走在前面 大数据落地“一网通办”


在数字中国的建设中,数字政府、数字政务是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

2018年,上海率先提出了“一网通办”改革,标志着上海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进入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时代。

“一网通办”即通过大数据技术优化政府服务。区别于传统的政府服务模式,“一网通办”利用大数据,将原先以政府管理部门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调整为以用户为中心、数据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最终做到居民到政府办事,像是“网上购物”一样方便。

上海“一网通办”改革肇始于浦东新区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浦东在2015年开始建设网上服务大厅,2017年提出“三全工程”,即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信息“全域共享”。在浦东新区和上海市实践基础上,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上海率先提出“一网通办”改革理念。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在“全市通办、全网通办、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网通办”成为上海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发展理念的核心创新,也成为当前全国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个实践前沿。

2018年3月3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全面推进 “一网通办”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工作方案》,成为“一网通办”三年实施行动的总纲领,提出到2020年建成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基本框架。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于2018年4月正式揭牌,同年10月,“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涵盖了上海市政务服务全事项、全口径、全内容、全服务渠道,打造了上海政务服务统一的入口和出口。

2019年,上海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等政策,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以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减少一半、提交材料减少一半,以及推进100个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事项落地、新增实现100项个人事项全市通办为抓手,推进业务流程再造。这一年,“随申办”小程序在微信和支付宝上投入使用并迅速推广,上海的政务服务进一步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

2020年,上海聚焦实行“两个免于提交”、推动“两转变”,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两个免于提交,即凡是上海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两转变即“一网通办”从“侧重行政权力事项”向“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并重”转变,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一网通办”落地两年后,上海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跃升至全球第9位,与柏林、首尔并列,在单项排名中,上海市大数据技术排名第2位。

屏幕截图 2023-06-27 140706.png


场景整合 大数据支撑多场景高效服务


大数据的底层逻辑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数据共享,必然涉及数据的整合、开放和共享,这也意味着和其他数据服务相比,大数据服务政务的过程所涵盖的数据量、数据范围巨大而庞杂。

“一网通办”上线时就梳理了个人生命周期以及法人全发展周期,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各个周期内,最为频繁的服务,将此服务作为改革目标,优先进行优化,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

“一网通办”围绕出生、上学、就业、户籍、婚育、置业、救助、就医、退休、养老、身后事等个人全生命周期,企业开办、场地获得、员工招聘、生产经营、税费缴纳、惠企政策、权益保护、清算注销等企业全发展周期,对高频事项进行流程再造,已上线49项“一件事”,办件量已突破1000万件。

以企业纳税缴费为例,“一网通办”将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申报缴纳三个事项进行优化整合,首次与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打通,实现“一次登录、一表申报、一键提交”。改革前,需要提交11份材料,登录3个系统,到3个部门办事,改革后实现74项申报数据智能预填,只要登录一个系统,可以全程网办。2022年10月份上线后,深受企业欢迎。

再比如,医疗付费,改革前市民去医院需要挂号排队,去科室看病,再去付费排队,检验检查,看病需要反复排队。2019年年底之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尚无“脱卡支付”政策途径,医保患者的移动支付需求问题凸显。为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积极协调市医保部门,寻求国家医保局指导帮助,推进医疗付费“一件事”工作,到2020年8月上海已实现全市410家公立医疗机构“脱卡就医”“信用就医”全覆盖。

“一网通办”上线后,市民可以在线上平台“随申办”进行签约绑卡,授信提额;在线下就医时,无需到付费窗口排队,诊间出示随申码-电子医保凭证,就能完成医保和自费自动结算,实现信用就医“无感支付”。

截至2023年4月底,上海“一网通办”实名注册个人用户超过7995.73万,法人用户超过315万,接入事项3629项,累计办件量达3.48亿件。2022年年度网办率83.97%。国家行政学院发布的2022年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中,上海位列省级政府第一梯队。

探索新技术 持续优化数字政务

屏幕截图 2023-06-27 140811.png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人工智能迅速风靡全球。上海市“一网通办”系统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所衍生出来的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一网通办”的运行方式,提升服务能力。

ChatGPT的火爆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也正在积极同国内的相关人工智能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持续跟踪挖掘应用场景,在守牢数据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推动这项新技术尽快与“一网通办”服务结合,让“一网通办”服务更智能、更贴心,未来有望推出相关服务。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邵军表示,2023年,“一网通办”系统将继续向社会化服务拓展、赋能,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拓展新的应用场景,增强数字化服务能力,让政务服务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

此外,在新技术的加持之下,上海“一网通办”在2023年提出了“智慧好办2.0版本”,利用诸如人工智能等新基础持续优化“一网通办”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智慧化水平。

所谓“智慧”,指的是“一网通办”依托于大数据算法、依托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高频政务服务智能申报、智能预审、智能审批,探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共同服务政务的新方式。

在数据管理方面,由于政务信息涉及多项个人隐私敏感数据,“一网通办”实行全市公共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工作,既打通国家、市、区三级数据交换共享通道,促进数据整合应用,又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保证数据使用、流通的安全性。

“一网通办”的出现是大数据给政务系统带来的一次“现代化革命”,也势必成为未来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依托大数据,未来生活的便捷性将会不断突破我们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