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数据之治”推进“中国之智”

屏幕截图 2023-06-26 155808.png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20多年前,北京中关村广告牌上的这一口号,常常被视作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兴起的标志。

彼时,我国互联网环境和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对于见证和参与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感到无比兴奋。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通过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用户超10亿人。

2023年3月出台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组建国家数据局,将网信办承担的研究拟订数字中国建设方案、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协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国家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推动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等职责,发改委承担的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等职责划入国家数据局。这一动作,充分表明我国要把数据要素市场和数据流通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坚定决心。


顶层设计激发数字经济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在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前瞻性布局。

按照官方文件的定义,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我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也是全世界数据体量和数据种类最为丰富、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我国在制度和应用层面长期重视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大数据和数字经济相关战略部署做出重要表述。2013年7月视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大数据是工业社会的‘自由’资源,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主动权。”2017年12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的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2021年在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指出,要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三十余条数字经济发展政策,顶层设计对于数据要素和数据要素市场布局可谓高瞻远瞩,而且推进迅速。

2014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4月,作为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改革部署,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一起写入中央文件中;2022年1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其中强调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并提出到2025年将初步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这份被称为“数据二十条”的文件,提出了构建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初步形成我国数据基础制度的“四梁八柱”;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布局了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框架,其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被作为“两大基础”。从把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到推动数据要素化和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再到组建国家数据局……我国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都走在世界前列。

《求是》杂志发表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就显著,也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特点,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重点领域数字产业发展,规范数字经济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国际合作。

数字经济由大向强、由快到优,要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要协同推进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实现数字经济的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工冶炼”实现数据“增值”

屏幕截图 2023-06-26 155855.png

在经济学上,生产要素是用于生产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的总称。《经济学人》在2017年的封面文章曾大胆预言:“数据是新的‘石油’,也是当今世界最宝贵、同时也是最需要加强监管的资源。”

和石油类似,数据需要经过“加工冶炼”成为数据要素才能被使用并产生价值,但不同于石油的不可再生属性,数据要素具有可无限复制并成本极低的特点,意味着在为A所用之后,还可以继续为B、C、D、E……创造价值,具有价值倍增效应。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数据要素流动起来,将为社会、经济创造无可限量的价值。

《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定位国家数据局的重要职责,意味着数据要素化的进程和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将被按下“快进键”。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包含8个主要指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升10%,IPv6 活跃用户数达到8亿户,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6000万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达到45%,全国网上零售额17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46万亿元,在线政务服务实名用户规模8亿。

在数字经济这个大概念下,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快速崛起。据测算,大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2022年超过1.5万亿元,逐步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产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关键时期,大数据产业将步入集成创新、快速发展、深度应用、结构优化的新阶段。

很多地方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上海、贵州等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布局建设了11个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集聚。各地在数据交易方面的探索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安徽、江苏等地率先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上海、贵州等地纷纷出台数据条例,成为推动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字红利、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到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光纤总里程近6000万公里,数据中心总机架近600万标准机架,全国5G基站超过230万个,均位居世界前列。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提升,全国软件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0.8万亿元;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智能农业加快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2%,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014年,贵阳观山湖区入口处竖起一个大广告牌,写着“因为大数据,贵阳第一次站在世界面前”,这句标语与北京中关村那句形成了对照。10年间,贵阳讲述着从“中国避暑之都”到“中国数谷”的蜕变,就像中关村从“京郊村落”到“电子一条街”、再到“国家高新区”所走过的轨迹一样,信息技术的革新像一湾创造新价值的活源,让五湖四海、千行百业都有机会登场亮相。

随着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与完善,大数据产业发展根基不断夯实,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大数据的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将在各领域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