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

学科竞赛助推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探索和实践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摘要:学科竞赛是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本文对学科竞赛助推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进行探讨,分析现阶段农科大学生在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中遇到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学科竞赛助力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途径及注意事项,为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学科竞赛; 农科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探索和实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以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必需的大批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创新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2]。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改革途径[3-4]。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出了9项改革任务、30 条具体措施[5]。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大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丰富竞赛形式和内容。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6-7]。我校安徽农业大学以“挑战杯”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为引领,制定系列政策导向,不断激发农科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热情,如今活力充沛,生机蓬勃、气氛浓郁,各个学院也都十分重视各类创新创业赛事。


一、农科大学生在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竞赛宣传不到位,学生参与度不够。农科学生对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认识不知,大部分同学不了解学科竞赛的好处,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学科竞赛是什么,所以学生不主动找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找到一个愿意带学生,或者是对学科竞赛有兴趣的老师,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很难迈出第一步,致使错失了参加学科竞赛的最好阶段。

2.学生对竞赛类型不了解。学校有些学生,甚至是大二或大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参加哪些竞赛,对同一个竞赛的不同赛道也不了解。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包括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高教主赛道包括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包括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学生对这些赛道及组别都不是很清楚,导致部分学生参加了不合适的赛道或组别,不能体现农科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竞赛成绩不够理想。

3.缺乏具备竞赛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指导教师具有的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对指导大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农科专业指导教师大多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匮乏,没有经过创新创业培训或实践锤炼,致使在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中,只能立足于理论方面进行指导,对竞赛项目的实践性难以驾驭。另外,有部分老师更希望专注于科研,不太愿意带学生参加竞赛,指导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学科竞赛助推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针对农科大学生在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安徽农业大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每年以项目为依托进行选拔,招收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在校生(主要针对大一或大二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特色方向实践类课程,进行个性化培养。创新创业课程旨在引领大学生领会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一般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与地方政府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的内容和含义,相关竞赛类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和意识。

2.加强校内外导师师资队伍和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建设。聘请创新创业领域顶尖专家、行业精英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创新创业导师;建立以科创赛事为主线的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凝聚校友力量和社会优质资源,为学生科创活动建设“造血提能”,培育学校赛事的生态圈。建设校内共享式众创空间,完善“创新工作室—院级分布式众创空间—校级共享式众创空间—孵化器空间”项目孵化支撑体系。

3.加强学生课题转化为竞赛项目及对参赛项目的指导。注重省级或国家级大创转化成竞赛项目;低年级注重实践(完成大创课题),高年级着重创新(参加各类竞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集召开参赛作品的培训会、督查会、推进会,预答辩、再答辩、模拟答辩、路演答辩等,从申报书、PPT、实物模型、汇报人答辩等进行全面规范与严格要求,把脉问诊找短板。

4.健全激励机制。近年来,学校和学院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管理与奖励办法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的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有保研加分、奖金及评优评奖等激励机制;对指导老师有职称评定和奖金等激励机制。


三、建设成效


1.近5年获得竞赛奖项。2022年论文作者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2021年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特等奖1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生科竞赛二等奖2项;2020年指导本科生获得安徽省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并同时获得全国生命科学竞赛获得一等奖各1项;2019年指导学生获得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大赛二等奖和省生科竞赛二等奖各1项;2018年指导本科生获得安徽省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并同时获得全国生命科学竞赛获得二等奖各1项;2022年获得安徽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银奖各1次。此外,2021年学校其他老师指导学生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2金1银2铜的突出成绩。助力参加竞赛学生保研到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等攻读硕士研究生。

2.参赛学生的收获感想。

【知识】获得知识是幸福的,但是过程却百般滋味。起初参赛学生查阅大量文献并不是轻松的,但随着文献阅读量的增加,渐渐掌握相关知识后,为实验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通过竞赛,让学生明白科研从来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可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对参赛学生来说,一步步走向竞赛决赛的过程,就是一环环打破障碍、解决问题的过程。

【技能】实践是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实验初期也犯过错,但是这些错误并非毫无价值,在反省中总结出不少实践经验,使学生技能得到了升华,并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碰撞的奇妙。

【情感】团队合作是这个比赛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实验上的相互合作,还有失败时的互相鼓励、犯错时的积极讨论;学生一起面对困难,一起分享喜悦,有过暗中的眼泪,有过明里的欢笑;从比赛开始到结束,没有哪一步简单好走,前进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竞赛团队无数次的犹豫和讨论;经过竞赛的熬炼,学生变得更加独立坚强、积极乐观。

总之,学生参加竞赛目的不仅仅在于竞赛本身,或者是单纯的一张获奖证书,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要协调好自己学业与竞赛的时间。其次,自身的各种能力也在竞赛的一次次打磨中逐渐提高,例如文字撰写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ppt制作能力、领导能力等等,竞赛具有重要的育人意义。通过竞赛,引导农科大学生服务“三农”,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积极践行强农兴农的责任和使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参赛大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大大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根据我们指导学生竞赛实践,为提升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参赛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很重要。在上这些课的时候,学生的感触非常深,这些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也增加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在之后的竞赛过程中,对学生参加竞赛会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

2.竞赛作品选题很重要。在竞赛过程中,竞赛所提交的作品离不开指导老师的严格把关,有些竞赛选题是指导老师前期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作品选题是否契合国家发展的大背景,是否能让评委老师眼前一亮,决定了作品能走多远。此外也要考虑作品项目的落地性,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完全没有落地的项目也是不可能走得远的。作为农科大学生,选题要尽量凸显农科专业特色,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国家战略需求,助力乡村振兴的使命坚守和责任担当。

3.参赛团队很重要。大多数竞赛都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过程,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互相分工配合,才能走得更高更远。竞赛团队队长在组建团队时也要明确每个成员所擅长的领域,做到合理分工。参加竞赛的过程一般赛程都比较长,且很多作品进行反复多次的打磨也十分辛苦,因此需要团队之间互相鼓励,有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孙卫红, 赵春鱼, 宋明顺, 潘岚.基于学生创新周期的高校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以中国计量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 (4), 168-173.

2.刘昕雨,刘男,宋宝萍.浅谈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教育[J].高教探索.2016(S1):181-182. 

3.王宇静,曹海敏.新形势下学科竞赛驱动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8):13-15.

4.刘倩宏, 田万年, 李春花.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促进创新能力培养[J]. 科技与创新. 2022, (9): 100-102.

5.董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0(10) : 93-96.

6.李忠玉, 孙睿, 郭阳勇.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科竞赛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40(11): 199-203.

7.高哲,杨开一,刘俏含.以学科竞赛为途径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6): 177-179.

责编/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