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赵振东: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捕获.PNG

1.PNG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赵振东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技术组组长,被誉为“新冠疫苗守护者”。他带领着团队始终坚守在科研攻关一线,连续作战200多天,身体超负荷运转,2020年9月17日,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2020年的最后一天,中国新冠疫苗上市,国人为此振奋。然而此情此景,赵振东却再也无法看到。

连续200多天进行疫苗技术攻坚,期间未有一天停歇,赵振东带领7人团队在实验室内完成了疫苗研发、中和抗体筛选、抗病毒药物筛选和复制子体系的构建,这意味着以前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做的实验,现在能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开展,为我国针对新冠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体系和技术支撑。

“不管是否能够研究成功,但至少要尽自己的所能,多帮大家理清一些思路,让其他人少走一些弯路。”研究陷入死胡同是常有的状态,在尝试将呼吸道疾病的多价疫苗和新冠疫苗相结合研究时,需要进行动物实验,但经过多次实验,始终没有结果。赵振东每日都在想新的思路,想探究出到底是哪个环节的问题。

最终,新冠病毒复制体系得以构建,为抗击病毒提供了安全有效、可替活病毒的重要工具。出数据当天,实验室里的气氛终于一扫往日的沉闷,学生王蓓说:那天的赵老师,是实验以来最为开心的一天。

熬过最初的艰难,疫苗研究也见到了曙光,赵振东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为疫苗量产建立标准车间


2019年底,国内武汉新冠疫情爆发,国家迅即成立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设计研发疫苗。

科研攻关组专班设计了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包括12家研发单位。

当时疫苗研究迫在眉睫,急需一位从事疫苗研究、技术高且经验丰富的科学家来担任支持小组的组长,作为“幕后支持”,负责为研发单位出主意、想办法,把想法无偿分享给大家。

“需要共同解决研发中出现的种种难题,但不能直接参与疫苗攻关。”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说,“这个人既要水平高,又要甘做幕后英雄。我思来想去,想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同志。”

2020年2月15日,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找到赵振东,请他担任疫苗研发专班技术支持小组组长。

“只要对疫苗研发和国家有帮助,我就愿意!”赵振东没有二话。

专班成立后,赵振东与相关工作人员就展开了密集调研,两天时间走访了北京科兴中维、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生物、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等所有在京新冠疫苗研发单位。

经过调研发现,首要问题需要解决的是建立国内疫苗生产车间,完善相关研发标准。

新型冠状病毒样本是从新冠肺炎病人肺泡灌洗液或痰液等样本中提取,因为其主要侵害人体的呼吸器官,致使下呼吸道和肺泡中病毒含量比较高,所以样本来源优先选取这些部位。这些样本成分非常复杂,除了含有新型冠状病毒,还有很多其他的微生物。要研究新冠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就需排除其他杂质和微生物的污染,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以保证其是新冠病毒的纯的培养物,这就需要高等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如果是疫苗量产需求,则需要从相应等级的P3实验室尽快进入生产线。

按照生物安全水平分,国际上将生物实验室分为P1,P2,P3和P4四个等级,其严格等级从低到高。新冠疫苗和毒株提取需要在P3实验室完成。此前,国内尚无人用P3等级疫苗生产车间,也没有相关实验标准。赵振东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是构建新冠病毒复制子体系,这一成果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评价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工具。这意味着,以前必须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做的实验,现在能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开展,为针对新冠病毒的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体系和技术支撑。

为了加快实验进度,赵振东总是第一个到达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他带领团队同时开展了多项新冠疫苗研究,总结新冠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抗体等研究进展,深入分析国内外不同疫苗研发技术路线的优劣,为疫苗的后期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5月底,作为专班推荐专家,赵振东参与紧急起草了五部门《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他提出的多项菌毒种保存等风险防控关键项被写入相关章节。两周后,《通用要求》施行,至此,国内新冠疫苗生产车间建设和运行都有了统一标准。

捕获.PNG

赵振东其人


在学生眼里他治学严谨,在同行心中他葆有学者风骨,在家人眼里他科研成魔,在患者眼里他是就急救难的好医生。

“每一个结论都要重复至少5到10次实验才可确认。”赵振东的学生、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王继说,赵老师一直强调“科学研究就是求真求实,必须要认真严谨,不可有半点马虎”。也正是因为他宽严相济,以身作则,对学生专业基础和学术能力的高要求,大家才能在科研工作中行稳致远。

离世前3小时,他仍在给学生传送文献……

广泛阅读文献、追踪学术前沿,是赵振东做科研雷打不动的习惯,也是他创新的重要基础。家住回龙观,单位在亦庄。从京北到京南,即便每天上班要倒3趟地铁,花费2个小时,赵振东也没有浪费一点时光,他把坐地铁的时间用来阅读文献。

做科研清贫,赵振东常跟学生念叨:我一个50多岁的老头,每月2000块钱就够花了,只有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才能充实。

赵振东给同行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他的学者风骨。“他一张嘴就是一些批判性的想法,而且很有价值,有与众不同的观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回忆,率直、不怕得罪人,是对赵振东的第一印象。接触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在他身上有真学者的工作精神,深层的价值观念,他在平凡的工作中,以及日常的表现,逢大事时为国家、社会、民族担当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在网上看到赵振东去世的消息时,农民工裴民生泪如雨下,不敢置信。他发过去一条试探的微信:“赵老师,最近忙吗?”可他再也收不到赵振东的回复。

2006年,裴民生带着两个患免疫疾病的孩子北上求医,结识了当时在北医工作的赵振东。“这种罕见病懂的人很少,十几年来,赵老师指导我们看病就医,让我们少花了很多冤枉钱,孩子少受了很多痛苦。”裴民生流着泪说。

新疆输入性脊灰,他亲赴现场提供科技支撑;H7N9禽流感,他深入南京疫区取样本;西非埃博拉疫情,他也主动请缨……一次次应急任务支撑和重大医疗任务,都能看到赵振东冲在最前面。“传染病病原体在传播途径不清楚的情况下,连传染病专家也是不敢贸然行动的,但是每次有重大的传染性疾病,赵振东总是冲锋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海鹰回忆,2011年重大中央保健任务中,病原所因为一个技术难点,连续召开了几个通宵的会议,一直未有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赵振东和课题组成员抽取自己的血液,连夜多次尝试,指导建立了特殊的细胞分离和影像流式检测方法,不断尝试共聚焦显微镜的检测工作。

在赵振东常发文献的实验室微信群里,最后的时间定格在了2020年9月16日17点36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是无数个像赵振东一样的人,在默默付出。他们也许无法彪炳史册,但他们的名字,已经为时代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