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李爱珍:沉浸于科研的“无名之辈”

捕获.PNG

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开创了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半边天,凭借一己之力打破了其他国家对我们国家的封锁与制约,使中国成为第一个掌握分子束外延设备制造技术的亚洲国家。她所研究的分子束外延设备在国防、环保、医疗、经济等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爱珍,这是一个不被人们熟知的名字,诚如她自己所言:“我只是一个一直默默无闻坚持在科研岗位上的人。”

她的名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并不响亮,但是她的研究成果却是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导体材料,任何一个电子元件都离不开它,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核心单元都与半导体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

她所做的贡献我们不甚了解,但国际材料界的各类专家对这个名字却并不陌生。她的成就获得了美国的认可,2007年,她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首个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女院士。

李爱珍所从事的半导体研究工作,不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都属于国内高难度的领域。然而,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兢兢业业地顶起了我国半导体领域的半边天,凭借一己之力打破了其他国家对我们的国家的封锁和制约,使中国成为第一个掌握分子束外延设备制造技术的亚洲国家。

复旦大学毕业后,李爱珍被分配到上海冶金所,从事起半导体量子纳米结构和器件的研究工作,开启了她从研究实习员到研究员的进阶之路。在工作上,她一直秉着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搞学问,面对技术有限甚至空白的领域,她不但不觉得厌烦,反而为此更加努力地钻研。

上世纪60年代,分子束外延技术为半导体科技界带来一场技术革命。作为先进的半导体材料制备手段之一,分子束外延设备可以生长出微波毫米波高速电子器件、红外探测器、红外光电器件等所需要的核心半导体材料。这些器件在国防、医疗、环保、经济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禁止出口分子束外延设备。

面对西方国家的持续打压,我国的科研进程受到严重阻碍,但李爱珍毫不退缩,始终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只要提起李爱珍,无论同事还是学生,她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就是“拼命搞科研”。李爱珍的工作表里没有双休日。有些实验要连续做 18~20 个小时,她就睡在办公室里。“我不是把科研看成职业,如果是职业,那就上班来下班走,挣一份工资。我把科研看成生命的绝大部分。”李爱珍曾说过,“很多东西讲讲很容易,要把‘为国家占有一席之地’这几个字变成事实,不拼命根本不行。”

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元曦的大力举荐下,时年44岁的她获得被公派至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学者的机会。走出国门的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她下定决心要学有所成,带领中国做出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

回国后一个月,李爱珍重新背着行李,来到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厂 ,开始改造并重新设计中国自己的分子束外延设备。终于,在1984年国际分子束外延会议上,李爱珍报告了用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生长的材料和物性及器件应用的论文,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发展分子束外延高新技术让与会国代表为之一震。1989年,国产分子束外延设备通过验收并使用至今。这一行动,也让西方不得不取消了对中国的禁运。

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李爱珍曾前往著名的贝尔实验室拜访过被誉为“分子束外延之父”的卓以和。该实验室在世界上率先成功发明量子级联激光器,被认为是半导体激光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进展。李爱珍深谙这一设备的重要意义,自1995年起,已年近花甲的李爱珍带领课题组,开始在中远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领域的探索。

5年后,李爱珍的课题组成功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激光器,实现了亚洲范围内此类激光器“零的突破”,中国由此进入掌握该先进技术的国家之列。这项工作,被学界认为是李爱珍最为突出的科研成果之一。

“世界上没有几个实验室可以做到,而且这些实验室的人员大多有过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李爱珍能够独立地做出来,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功劳。”卓以和曾如此评价道。

虽然李爱珍在国际学术界成名已久,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竞选中却接连碰壁,她曾连续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四次,均无功而返。因此在李爱珍被授予“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消息传出后,很多国内媒体和学者都担心她会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工作。

可实际上,她在公开致谢信中作出了明确回应:“如果没有国家给我那么多平台、项目研究经费、科研环境等支持,就不会有我李爱珍的今天,对国家的恩情我是不会忘记的。”

时至今日,当我们打开百度搜索李爱珍的时候,她的人物简介国籍一栏里,依然还是中国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