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大国先锋 Major Power Inventions

李丙智帮农民闯出苹果致富路

DSC00289.JPG

李丙智,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科学系副主任,现兼任陕西省园艺学会理事,陕西省果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宝鸡市人民政府农业顾问,咸阳市人民政府农业顾问,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1997年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200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

他如同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民,扎根田间地头;他是一名授业解惑的教授,为果农亲述最新种植技术。他是李丙智,一个靠不断创新闯出一片天地的农民型教授。

李丙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果树教授、研究生导师,两次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开始,他一直从事果树栽培与生理、生态研究和推广工作,建立了在业界有较大影响力的宝鸡苹果专家大院,研究重点包括果树优质、高产、高效方面的肥水量化,以及下垂枝修剪、果实套袋等,已从事果树科研技术推广36年。

 

万难艰辛终成果

1983年,李丙智从西北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毕业,进入了陕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工作,开始了他的苹果种植科研之路。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李丙智和同事们深入农村,深入苹果园,针对果树的生长情况推广先进技术,进行改良。那些年,从三秦大地的长武、洛川、黄陵,到甘肃平凉、河南三门峡等地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在此期间,李丙智还攻读了研究生,并赴新西兰园艺研究所学习了半年。

长时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让李丙智深刻地认识到,落后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严重阻碍着中国果业的生产发展。1999年10月,李丙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园艺专家远赴日本考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落叶果树品种及栽培技术学习。此次学习让李丙智收获颇丰,为此在笔记中写道:“我国不仅要大力发展苹果矮砧栽培技术,还必须引进苹果套袋技术,同时还要对老龄果园进行树形改造。”

“有关苹果栽培制度的一场革命即将来临。”李丙智说,心里有了明确的方向便立即行动起来。经考察,他发现,陕西省凤翔县属渭北塬区苹果优生区,位于宝鸡市的中心,还具有良好的辐射带动效应。因此,李丙智在凤翔县范家寨乡大沙凹村建立了宝鸡果业(苹果)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占地面积200亩,辟建有优质苹果示范园100亩,专门用于苹果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有了苹果专家大院的依托,李丙智首次系统研究确定了黄土高原地区的苹果最佳套袋时间以及取袋时间,并成功研究出了这两个时间的果实比色卡,还提出了渭北苹果园减氮、少磷、增钾的合理施肥方针。2003年,李丙智教授借鉴了从欧洲引进的国际先进的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专家大院为基地,建立了高标准示范园,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学习推广,让更多果农掌握了这项技术,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取得了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新技术模式等多项成果。

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新技术模式研究成功后,李丙智和项目组先后在全国推广了30多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众多果农的喜爱和欢迎。

 050.JPG

2014年,李丙智教授获“最美宝鸡人”称号


碧血丹心闯千阳

2012年,李丙智教授受到千阳县政府的邀请,从西北农林大学来到这里。此时的千阳县苹果种植面积还不足2万亩,正处于发展起步时期。对于千阳县的苹果种植业来说,李丙智教授的指导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千阳县自然资源好、土地资源丰富,且劳动力廉价,同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千阳发展苹果产业是大有潜力的。”李丙智教授一到千阳县,立即勘察地形、研究土壤、探测水质,并紧密配合千阳县政府建立苹果试验站。2012年年初,千阳第一大塬区作为苹果试验站园址,占地100亩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千阳苹果试验站落户,为千阳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方便果农们随时找到他,自2012年以来,李丙智教授便常驻在苹果试验站,常穿的衣服也与果农一样。李丙智的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也从西安搬到了千阳县,千阳苹果试验站就是他的家。果农们亲切地称苹果试验站为“田间大学”,因为他在这里为50000多名农民组织了600多次苹果栽培新技术的培训。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对农民们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李丙智教授充分利用技术推广机会培训基层干部,并在田间果园手把手指导果农种植技术。

“我非常乐意将科研成果传授给果农,帮助农民们脱贫是我的职责,也是我最大的梦想。”李丙智自豪地说。果农们通过学习认识到,中间砧嫁接的苗子是由品种接穗、中间砧和基砧三部分组成。矮化中间砧是将具有矮化特性的砧木枝条用作中间砧,利用基砧根系发达和矮化砧木对接穗的影响,共同作用于接穗品种,以达到矮化树冠的目的。然而此法需嫁接两次或多次,且植株大小不整齐。而自根砧的嫁接苗是由品种接穗和自根砧两部分组成。矮化自根砧是利用矮化砧自身的根系,将品种直接嫁接在矮化砧上面,只需嫁接一次,便可完全继承母株的遗传特性,且植株大小表现整齐。目前,千阳苹果产业已经由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果树栽培模式已经由中间砧逐步发展为自根砧的形式。

自从扎根千阳县,李丙智教授一年将近300天都在苹果试验站,只有大年三十才回家过年,正月初三就回到千阳县。这一待就是好多年,他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却疏忽了最亲近的人。2016年春季苹果开花前,李丙智教授接到了一个电话。“咱妈去世了……”弟弟说道。彼时,他正在给南寨镇的农民办培训班,讲述疏花疏果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若是此时回去给老人办丧事,农民们的培训需要推迟一周,时间对于即将开花的苹果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先继续进行培训,上午讲述理论知识,下午又帮助农户们进行现场指导。哑着嗓子,流着泪仍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第二天早上,李教授才赶回家办理丧事。

2017年4月,李丙智教授退休了。然而他却没有享受退休后的闲暇生活,带着妻子继续住在千阳县指导农民栽培和培育矮砧苹果大苗。在培训的过程中李丙智教授出现了眩晕症,被送往医院治疗,当得知有贫困户需要现场技术指导时,他马上离开了医院,带上药品又去指导苹果栽培。2018年,李丙智教授的妻子在这一年中住院3次,累计住院50天,他照顾了不足10天,而一心忙在果园里,李丙智的妻子对此没有说一句怨言。

 2012矮砧调研及千阳站照片6 032.jpg

2012年李丙智在千阳县进行矮砧调研


13年3月千阳 100.jpg

2013年3月李丙智(前右一)在千阳县指导果农


202.jpg

李丙智(左三)与参观学习人员合影


尽心竭力助脱贫

“我的研究成果能让农民变成钱,能够让农民致富,就达到了我的目的。”李丙智教授的努力见到了成效,千阳县苹果产业迅速发展了起来,村民们看到了苹果产业发展带来的的希望。贫困户景彦荣的妻子乔秀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她通过参加“田间大学”的培训,拿到了中级专业技术证书,李丙智教授称赞她如同是大学毕业了。通过李丙智教授的培训与指导,截止到2016年年底,景彦荣家中的苹果产量从过去的每亩1000多斤提升到每亩4000多斤,给家中带来了近5万元的收入。景彦荣夫妇俩还由两个孩子帮助,通过互联网将自家产的苹果卖到了四川、湖南、山东等地。

千阳县苹果销售渠道增多,销售量也随之加大。为进一步扩大苹果种植面积,李丙智教授按照千阳县政府提出的“大企业引领、合作组织带动、能人大户示范、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为企业和政府牵线搭桥,介绍外地企业到千阳县投资发展果业。现在,千阳县先后引进成立了陕西海升、陕西华圣果业、千阳大地丰泰农业、北京汇源、陕西青美、陕西枫丹百丽农业等十多家企业。同时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为企业流转土地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让企业在千阳县安心发展苹果产业。

DSC00887.JPG

李丙智在千阳县苹果实验基地


目前,千阳县宝丰村苹果果树种植面积发展到2631亩,苹果育苗面积发展到50亩,其中苹果销售年收入达到200多万元,苹果育苗收入达到400多万元。截至目前,宝丰村已经整体脱贫,贫困户全部脱困。在南寨镇南寨村,李丙智教授通过引进企业发展生产,让农民在果园打工等方式帮助农民就业,推广政府的搭载式扶贫模式,并建立了苹果园1500亩,苗圃70亩,通过苹果种植销售及苗木收入帮助农民脱贫。

我国苹果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劳动力不足和老龄化,苹果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省力省工化是苹果产业发展方向。李丙智教授研究和推广的苹果矮砧栽培比传统果园节约劳动力50%左右,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项,成为苹果产业的发展方向。矮砧苹果目前已经在全国推广了600多万亩,其中千阳县100%推广矮砧苹果;千阳县建立苹果自根砧苗圃1万多亩,年出圃自根砧苹果苗3000万株,占世界苹果自根砧苗木数量的25%,占全国苹果自根砧苗木数量的70%;制定矮砧苹果地方标准2项,把千阳县打造成为我国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基地。

李丙智教授正将现代矮砧苹果产业“千阳模式”在全国推广。他推广的苹果栽培技术,曾获陕西省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推广类二等奖。2014年,李丙智教授先后被千阳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感动千阳人物”,被宝鸡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授予“最美宝鸡人”的称号,并当选为宝鸡市政协委员,被评为杨凌示范区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6年被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2017年7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杨凌考察时,李丙智教授受到总理的接见。2018年5月28日,经过中国科协推荐李丙智教授以特邀嘉宾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座谈会。2019年,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成立的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领导小组授予李丙智教授“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