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讲理想比贡献

产品创新,情系“三农”

  

  他始终将公司的产品以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己任;他善于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自主创新,穷尽其力默默耕耘;他曾被评为岗位标兵,却低调以对,他用科技帮助农民实现丰收的梦想!他就是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曲均峰。

作物的配方师

  我国肥料利用率低是不争的事实,尿素、碳酸氢铵等传统氮肥品种的利用率在30%左右,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氮肥60%左右的利用率差距很大。每年浪费的肥料折合人民币高达1000亿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环境不断恶化,农业生产也受到很大影响,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但肥效却显著下降,不仅污染了环境,也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了农民增收。
  测土配方施肥势在必行,农业部2006年开始项目启动,全国推广。
  2007年,适逢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刚入职的曲均峰同合作单位一起,白天下乡、从田间取样,晚上整理材料,周末到实验室检验,判断土壤的健康状况。经过近2年时间,在海南省范围内完成土壤样品3000余个,共完成1.5万项次检测分析,摸清了海南省耕地土壤肥力现状。通过土样抽检发现,海南当前施肥普遍存在重施氮肥、乱用磷肥、忽视钾肥的问题,致使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比例失衡,根据新时期的种植情况,他提出“稳氮、减磷、增钾”的施肥 新策略。
  根据前期的土壤诊断结果,他积极思考并设计了30余个作物肥效试验,最终确定了11个系列19个配方产品,这些配方物化成公司产品,已在海南及两广地区的普遍应用。目前,累计推广面积220万余亩,平均减少肥料投入30~50元/亩;大田作物增产30~50公斤/亩;化肥利用率提高3~10个百分点,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61515.52万元。因此,其主导的该企业测土配方施肥科研项目获得2012年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海南省科技转化一等奖。

农民的培训师

  “农业技术研发人员,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向农民提供‘傻瓜式’的技术服务。”这是曲均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农民是农业技术的实施者,农民素质和科学施肥意识普遍较低,技术越简单就越利于农民掌握和接受。测土配方技术也是如此,其关键是让农民随时和方便地得到它和使用它。
  为了使技术向应用转化,讲课、培训、建立示范田成了他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他曾连续一个月在田地间行走,还曾用两天走过海南岛14个市县。工作7年,他几乎走遍了海南省的每一个乡村。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建立示范田110个,开办培训班、现场会、科学施肥讲座共200场,直接受益人数10000余人。参与编写《农化服务指导手册》(201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指导实践。2012年作为第一编写人完成海油总公司标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该规程对企业测土配方技术具有指导意义,实用价值很高;鉴于扎实的工作业绩,2013年,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被农业部纳入全国100家配方肥推广试点企业。

公司的研发师

  2007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曲均峰随即加入到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作为科研骨干,参加中海油重大科研专项研究“高端复合肥研究开发”、海南省科技厅的高效肥开发、测土施肥及新产品应用等多个项目,完善了企业控释肥评价与应用技术体系。他主要负责肥料产品性能评价与大田应用工作,提出的土壤模拟养分释放试验能够准确反映控释肥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规律,准确表征控释肥料氮素释放特性。在科研中他还全面负责控释肥料应用技术试验的设计到促进研究成果转化成实际效益。
  2012年,曲均峰参与研发的新型肥料投入市场,经过前期省内14场新型肥料专题培训,当年控释配方肥实现销售4759吨,销售收入1202万元,利润170万元;同年协助公司取得国内第一个包膜尿素肥料临时登记证;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申请并获得2013年海南省产学研项目专项资金,资助金额30万,该项目是海油富岛科研项目申请到的首个省部级项目。
  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是曲均峰一个优秀的特质,几年来,作为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相关专利1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先后在《现代化工》、《生态环境学报》、《化肥工业》、《磷肥与复肥》等公开发行的著名科技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22篇;其参与的科研项目获海洋石油总公司科技进步3等奖(排名第2)和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1等奖(排名第3)各一项;2013年,获第十八届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14年,获全国农化服务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荣誉是对他努力的肯定。
  2010年,获全国农科教推优秀人物先进个人;
  2012年,获全国农化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3年,获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岗位标兵称号;
  2014年,获得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获得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标兵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虽然遇到不少困难与挫折,但带给曲均峰更多的是充实与快乐,他希望用行动为企业创造出更佳贴近生产、贴近“三农”的科技成果。 
                                              责编/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