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科技工作者宣讲“中国梦”

  6月20日,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以下简称“讲、比”活动)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在中国科技会堂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出席报告会并作动员讲话。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一局副局长肖宗辉同志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许振超,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妍,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宏,宝钢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师赵玉静,上海市科协副主席李虹鸣分别作报告。
  最后,陈章良作了总结动员讲话。他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项艰巨的、长远的、全民参与的巨大系统工程。在企业开展中国梦宣教活动,有助于把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来,开创新形势下“讲、比”活动的新局面。
  来自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的有关领导,省(区、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省会城市科协“讲、比”活动领导机构有关负责同志,北京地区有关企业、园区科协负责人和企业科技人员,以及中国科协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共计400余人参加此次报告会。
  本次报告会由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主办,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承办,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中国科技会堂、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协办。

陈章良:加强“讲、比”组织领导 做好动员部署工作

  “要把‘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把实现自身价值同企业发展、国家复兴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掀起‘讲、比’活动的新高潮。”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出席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并作动员讲话时表示。
  他首先指出,举办本次宣讲报告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科协工作的指示、全国企业科协工作座谈会和2014年全国“讲、比”活动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大力兴起“讲、比”活动、企业科协组织建设和面向企业科技人员的多层次表彰活动的新高潮,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企业一线,把发挥创造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同企业发展、国家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他强调,中国梦是一项艰巨的、长远的、全民参与的巨大系统工程,各地要全面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各级“讲、比”活动领导机构、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要牢牢把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题,努力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贡献力量;要把“讲、比”活动与推进企业科协组织建设相结合,不断壮大基层组织队伍和力量;要丰富和拓展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升“讲、比”活动的质量和实效,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中来,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他同时指出,面向企业和科技工作者开展“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宣讲活动是今年全国“讲、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开展中国梦宣讲活动有助于把企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讲、比”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开创新形势下“讲、比”活动的新局面;有助于推动企业科协、园区科协组织建设,为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他希望,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动员部署工作。要把宣传教育活动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加强联合协作,充分发挥好“讲、比”活动领导机构成员单位和企业党政、科研、群众团体组织的优势作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努力营造实现中国梦的良好氛围;要从企业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打造有特色、有质量、有影响的活动;要充分利用有关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及时交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将“讲、比”活动做大、做强、做出品牌。

刘人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暨南大学校董、本刊总编辑刘人怀教授,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上作题为《创新的一点感想》报告时表示。
刘院士首先指出,创新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的发展进步,而且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取得新的认识或获得新的成果,是在突破原有认识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创新促成了新的科学理论、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思想、新的文化、新的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刘院士指出:“一个人希望进行创新必须要有‘三个心’:责任心、耐心和好奇心。”
  创新是大脑的智慧活动,搞创新的人首先要有责任心,只有那些想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服务的人才能够搞创新。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不可能做出创新的事来并为大家服务的。创新思想出来后要为单位、为地区、为民族、为国家做贡献。因此,搞创新的人一定要具备责任心,要自始至终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做好。
  忍耐是成功的秘诀。一个人要进行创新,一定要有忍耐的精神,一定要坚持,要有恒心。没有忍耐的精神是做不出创新的。
  创新是一种超前思维。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个要有创新思想的人,怀有好奇之心显得非常重要,必须要对事物好奇,要有兴趣。一个人对生活没有兴趣,根本就不可能提出各种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问题,国家的问题,世界的问题,只有有兴趣,才能在这种兴趣中找到一些新的想法、新的思想。
  他同时指出:“创新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宽厚的知识积累、要勤奋、要善于抓住机会。”
  创新,是要在前人基础之上得到一个飞跃,一个智慧的飞跃。创新,是去做人家没有做过的、没有想过的事情。首先,想要创新必须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这其中不仅包括本专业的知识,还包括其他除专业之外方方面面的知识。其次,搞创新的人一定要勤奋。勤奋是所有科学家、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勤奋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做不出成就的。再次,搞创新的人一定也要善于抓住机会。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有头脑的人。机遇往往是突然来临的,是没有先兆的,突然来到你的面前;当机遇突然来临之时,若不能及时抓住它,它就会瞬间即逝。因此,搞创新的人一定要善于抓住机遇,紧抓住到手的机遇不放,放手一搏。
  刘院士结合自己在大学管理、生活中和科研等方面的亲身经历,讲了自己关于创新的一些体会。他指出,“人类的进步要靠创新,无论是科技、制度、政治、文化方方面面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人类就不能进步,是无数人的创新才使我们社会进步。”
  刘院士最后强调:“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应该鼓励有创新思想、创新概念的人,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要给他们减少障碍,要宽容,即使创新失败了还要宽容。”

许振超:做一个有所作为的技术工人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讲话中提到:“我国工人阶级要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贡献。”“当代工人不仅要有力量,还要有智慧、有技术,能发明、会创新,以实际行动奏响时代主旋律。”
  用劳动和创造的业绩来体现劳动者的价值。许振超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一位技术工人的练就,靠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勤奋和对实现中国梦的渴望。
  如果你不懂技术,你就不是一个当代的合格工人。不断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推动自主科技的产生,才能改变愚昧和落后。技术创新没有自己的创新点,总是落后于人。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对于一线人员来说,他们付出得更多,产业工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担当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作为技术工人,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许振超带着这个信念和同事们并肩作战,秉持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岗位成就事业的理念,创造了“无声响”桥吊操作法。此操作法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技能,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文明生产,培养了职工队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实践出真知,工人阶级的价值是干出来的。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技术上没有自己的杀手锏,永远形不成竞争力。”许振超不断学习钻研,由于主客观条件,他花费四年时间钻研,自学修桥吊,掌握了该系统的电路,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并在工作中得以应用。
  许振超用“振超效率”打破了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开启了青岛港生产“秒”时代。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和装卸效率已远远超过日本所有港口。2014年吞吐量完成1500万箱已成定局。位居世界集装箱码头前10强。
  我们需要名牌战略、名牌地位和效益,工人阶级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用智慧和双手,通过辛勤劳动创出名牌,证明我们无愧于“中国工人”这个光荣称号,无愧于这个时代和民族。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掌握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技术工人整体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中国具有不甘落后的精神,中国工人拥有无限的志气和智慧。只要国家能围绕壮大技术工人队伍造就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一系列激励优惠政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没有技术工人参与的创新,是没有技术的创新,创新团队也是不完整的。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和企业科技建设者,我们能不能做出贡献?对于创新,能不能用心用脑高效劳动?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能力去回答的。
  关心和尊重劳动者首创精神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以“讲、比”活动为载体调动工人和企业科技工作者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的积极性,并形成浓厚的氛围,将造就更多的能工巧匠、行家里手,使企业发展后劲增加,创新活力增强。为建成工业强国发力。

姜妍:做产业报国的“追梦人”

  “有梦想才有目标,有目标才会奋斗。” 作为全国劳模,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妍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以下简称“讲、比”活动)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上如是说。
  学生时代的姜妍,就读化工机械专业,每当老师提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处处受制于人的时候,姜妍的心里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和不甘。从那时起,她就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创造出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先进技术。
  刚进入沈鼓集团的姜妍,为了尽快熟悉产品特性和设计环节,每天跟着师傅认真观察学习每一项工作内容,利用休息时间琢磨未消化的知识点,凭着刻苦钻研的劲头,短短几年内姜妍先后研发出沈鼓集团最大的冷却器、首台低温容器和首台双管板换热器,填补了企业技术空白。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后,姜妍被调到透平设计院,从事压缩机设计工作。
  然而,对姜妍来说,新岗位的最大挑战不仅是高难度的产品,还有自身专业知识的匮乏。于是,她果断地报考了东北大学在职研究生。那段日子,姜妍几乎所有的双休日和节假日都在学校和图书馆度过,啃下了上千篇英文原著,系统掌握了压缩机设计专业理论。
  就这样,姜妍补齐了自己的专业短板,成长为企业的研发骨干,参与了多个重点项目的压缩机设计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经过多年实践,姜妍主导设计出了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一举打破了国外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垄断。这为日后姜妍带领团队攻克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难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国家决定在天津、镇海、抚顺建设3个百万吨乙烯项目,并给沈鼓集团下达了压缩机组的研制任务。这项光荣和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姜妍的身上,由她担任主导设计。
  很多次,熬了几天几夜才设计出的结构只因为一个小缺陷就要被否决,这对于设计人员,无疑是一种严酷的考验。但是,她和她的团队绝不轻言放弃,始终坚守梦想,经过反复论证、反复模拟,终于形成了一套完美的压缩机缸内加气设计方案。实践证明,缸内加气结构,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效率,某些方面比国外机组还要好。此后,姜妍和团队又陆续攻克了转子结构等一道道难关,终于形成了一套完美的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方案。
  2011年2月22日,凭借姜妍创新的结构方案,由沈鼓集团研制的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横空出世,沈鼓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从此,我国结束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攀上了世界同行业设计技术的最高峰。
  事业的成功让姜妍感到快乐,但对于家庭姜妍却时常感到亏欠:“这么多年,我很少辅导女儿学习,我在心里对女儿说:‘孩子,对不起,等你长大了,你会理解妈妈的’。”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个人梦、企业梦,汇聚成“中国梦”。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紧紧相连,唯有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中,人生才能出彩,梦想才会成真。“今后,我要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创新创造,永远做产业报国的‘追梦人’。”姜妍在报告的最后这样说。

高宏:技术创新托起中国梦

  紫光“云计算机”从概念提出到问世,这是一个技术创新格局的新开端。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宏用“云计算机”的技术创新完成阐释了全新的理念—技术创新强国,更能助力中国梦。
  “云计算机”是由中国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在2013年率先提出的全新概念,随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台“紫光云计算机”问世。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是最初只有150万元的资产规模的公司,如今发展成为总资产达到32亿元、年产值超过80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2013年再次进入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第58位。这是依靠技术创新支撑起来的企业,她的成长、壮大代表着中国无数公司依靠创新技术的腾飞。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紫光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与清华大学一直进行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紧密、稳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清华大学积极参与的产学研联合创新体系,形成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究开发实力。
  紫光股份公司与清华大学的一系列成功合作,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模板,而企业与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同完成创新项目,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也为高校人才的实践找到了场所,更为科技创新建立了双赢局面。
  这个由紫光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宏带领团队自主研制并推出的全球第一台“云计算机”,作为紫光股份“云服务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核心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将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大幅度推进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紫光“云计算机”设计思想,是对传统计算机的完美技术升级,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先进性。其研制过程是云计算软件与网络、硬件、应用及服务深度融合的全新产品,研制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攻关过程艰辛,令很多参与研发的工程师刻骨铭心。
  “云计算机”对信息产业的影响巨大,一是带动信息产业从不断提高单机(CPU)性能的产业发展模式向不断提高系统性能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型,使未来的信息产业步入低成本、高性能、高资源利用率、高扩展性、高可靠性和高可管理性的绿色计算健康发展道路,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二是带动云计算技术在行业应用的落地,使行业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从资源分散管理向资源集约化管理升级,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计算。
  “云计算机”为我国社会信息化提供设备级云计算平台,促进云计算技术在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经济信息化等行业应用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它还为社会信息化提供低功耗计算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提高我国IT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北京市云计算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中国梦,科技梦,在于对技术创新的实现,而“云计算机”的产生就是最好的诠释。

李虹鸣: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贡献

  放飞理想,创造辉煌。上海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上海市“讲、比”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李虹鸣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中,对2013年上海市开展“讲理想、比贡献,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演讲展示活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李虹鸣说,本次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展开,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立足本职岗位、促进服务创新。通过感人事迹的宣扬,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民族振兴汇聚在一起,凝聚科技创新的坚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努力贡献。
  李虹鸣介绍,为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上海市讲比办在全市各层级、各系统广泛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等宣传活动,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踊跃参与。通过科协的组织网络发动了全上海市十七个区县科协、二十多个园区科协所辖范围内的近千名企业积极参与,通过市国资委系统发动了全市59家市属国企及其下属子公司的踊跃参与,通过党委系统发动了两星企业参与,通过市总工会发动全市29家央企参与,通过十余轮次的一线层面选拔赛,吸引了来自航天、医疗、钢铁等二十多个行业的百余家单位中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参加,收到了广泛参与的效果。
  在活动筹备方面,为帮助选手发挥出色,上海市讲比办特邀上海市演讲与口才研究会的专家为参赛选手们进行了专门培训,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专业指导,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现了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增强了演讲展示活动的可感性和吸引力。
  在活动举办过程中,上海市讲比办通过《上海科技报》、《劳动报》等传统媒体对每一层次的选拔会、动员会等做到全方位深度跟踪报道,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第一时间通过上海市科协网、上海科普网等网络平台传递活动的精彩信息。同时,在上海市科协的网站上开设活动专栏,发起“最佳人气奖”的投票活动,吸引了近400万名场外观众参与投票。此外还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开辟讲比活动官网,创建了上海市讲比活动的QQ群、微信群,广泛吸纳科技工作者成为好友和粉丝。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形成了浩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活动的体会方面,李虹鸣总结道,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是确保此次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前提。上海市讲比办把开展这项活动作为贯彻落实全国讲比办提出的“充实讲比活动内容,探索开展讲比活动的有效形式”工作要求的有益尝试,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扩大参与层面是推动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上海市讲比办通过鼓励和号召各区县、各系统、各区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参与,不仅吸引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工作者和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的科技人员,还吸引了众多非公企业工作人员及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参与,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再次,建立宣讲队伍是确保活动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上海市讲比办建立了一支由科技工作者组成的宣讲队伍,紧扣活动主题奔赴不同园区、企业开展宣讲活动,确保了活动的持续开展。
  最后,李虹鸣表示,上海市讲比办将以本次会议为起点,在全国讲比办的指导下进一步勇于探索、锐意创新、扎实推进,把上海市讲比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

赵玉静:走向纽伦堡

  我们都向往马尔代夫那样优美的环境,而在当今这个工业化空前发展的时代,现实却与理想有着较大差距:越来越多的雾霾天、越来越严重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越来越多的因污染致病的报道……而治理污染的费用往往是个天价数字!现代化建设有时候就是这样令人纠结,它在不断造福我们人类的同时,又在为难着我们。
  在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宣讲报告会暨启动仪式上,宝钢发展有限公司建材技术中心建材应用技术区域师赵玉静作了题为《走向纽伦堡》的精彩发言。
  2007年,宝钢建成COREX新型节能环保炼铁工艺,这在国内可是首次尝试。可新工艺随之带来了新问题,每年产生的54万吨新型炉渣足足可以堆满6个足球场,不仅污染地下水,说不定还会有放射性,影响人体健康。如何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废渣造成的污染,保证包括宝钢员工自己在内的周边居民健康,成了一个摆在宝钢科研人员面前的新课题。
  赵玉静主动请缨,成为了COREX渣综合利用项目的负责人。一开始,在调试过程中,由于炼铁工艺运行不稳定,废渣的成分波动非常大。而成分的不稳定,造成了废渣颜色的变异。它们就像一排排倒翻了的颜料桶,黑的、白的、灰的、红的……很快就堆积得像山一样高。时间紧迫,赵玉静就带头加快工作节奏,和时间赛跑;废渣成分波动大,就加大取样频率,不厌其烦地进行试验。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为期两年、几千次的试验研究和反复摸索,终于成功地变废为宝,用废渣粉配制了高性能混凝土。这种混凝土不仅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而且无放射性隐患;不仅大大减少了废渣产生的污染,而且每年还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632万元。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修成了正果,同时也拖垮了赵玉静的身体。前年和去年上半年,她两度由于大出血而生命垂危。有人问她:你这样不要命地工作值得吗?赵玉静总是说:“活过了,就要给世界留下属于我的痕迹;拼过了,才会让自己觉得一生了无遗憾。”
  就连赵玉静自己也没想到,这堆满六个足球场的废渣,竟然是她登上国际领奖台的阶梯。2011年10月,她代表项目团队参加了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项目组的兄弟姐妹们都对这次参展充满了期望,可是这次展会要求用德语对各项发明进行展示,尽管聘请了一位德语翻译,可他没有专业背景,万一他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创意怎么办?赵玉静几乎一夜未睡,反复练习用英语表达,作好德语翻译无法应对评委提问时的最后替补准备。
  往往越担心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第二天,在项目接受专家评审的时候,一开始这位德语翻译很顺利地介绍了课题的整体情况,可当评委抛出几个专业问题后,他就开始辞不达意。按主办方规定,每个项目的陈述时间只有八分钟,而此刻八分钟很快就要过去了!赵玉静鼓足勇气跨上一步试着问评委:“Can I explain my point in English(我能用英语解答吗)?”在得到同意后,她自信地用英语向各位专家娓娓道来……终于夺得了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和环保奖、华莎国际发明展金奖!这次获奖开创了宝钢集团女科技人员在国际发明展上获奖的先河,也让中国女性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绽放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