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两会专题/生态·环保

王召明委员:应多垂青“土著”植物和人

王召明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只有立足当地实际情况所做出的创新成果,才有价值,之后才有应用,有市场。”王召明说,在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娇贵”的进口草种很难有立足之地,费水费工不说,喷洒农药还会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反观乡土植物,却因长期生活在这里而形成了耐贫瘠、耐干旱基因,无人问津依然卖力生长。王召明建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城乡生态建设中,应加强乡土植物、节水抗旱植物的推广,以抵御外来物种。他细数乡土植物的优势:存活率高,生命周期长;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抗病虫害,抗逆性强,节水效果明显,植被养护成本低;地域特色明显,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不仅植物培育应符合当地环境,人才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从事我们这个行业,专业技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能耐得住寂寞、适应恶劣环境,更要有扎根这片土地的热情。”于是他提出了实施“少数民族青年企业家头雁计划”,建议由团中央、全国青联等国家级机关和省级、地方政府支持创业资金,重点扶持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青年企业家发展壮大企业;建议在中央党校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设立“少数民族青年企业家头雁计划培训班”,对入围的企业家进行不少于1年的综合培训等。该计划旨在帮助青年企业家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以“头雁”的影响力来带动更多的青年人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人创业,促进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