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学·论

燕山板栗林下栗蘑生产新技术

  栗蘑,俗称灰树花,又名贝叶多孔菌、云蕈、栗子蘑、千佛菌等等,是一种产于北美和日本东北部的食用菌,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完全,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各种有益成分,为价值较高的药用菌类。灰树花最重可达到20千克,有“蘑菇之王”之称。中国河北、黑龙江、吉林、云南、福建等省区都有过野生灰树花的报道,但野生粟蘑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

  我县自2000年三屯营牌楼沟村少有部分栽培外,到2012年全县占30%的乡镇实施栽培,栽培面积较大的有滦阳镇石梯子村、白庙子乡黑洼村、太平寨镇清河桥等村。板栗树林具有宽敞的空间、优越的栗蘑生长所需环境因子,修剪下的废弃枝条能够提供充足的栗蘑菌棒制作材料。栗蘑产销不但能够直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增加采摘、种养等体验型项目,使栗蘑栽培乡镇整个经济能够循环起来,因此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栗蘑栽培及菌棒(菌袋)生产技术

  根据栗蘑出菇期确定菌袋生产期。迁西县地处燕山深处的长城沿线,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份制备菌棒,4~5月份开始栽培。如果生产量大,发菌室不够用,可提前到10月份利用秋温发菌,栗蘑菌丝耐寒,菌棒可越冬贮存。

  1.1备料

  栗蘑栽培利用板栗树的枝杈加工成木屑(颗粒大小为3~5毫米),作为栗蘑栽培的主要原料。粉碎后的栗木屑经暴晒处理,装袋贮存备用。主料是栗木屑、棉籽壳,辅料可用麸皮、玉米粉、蔗糖等。主辅料要求新鲜、洁净、干燥无虫、无异味、无污染。

  1.2配方、拌料

  配方一:栗木屑45%,棉籽皮35%,麸皮10%,玉米粉5%,黄豆粉2%,糖1%,石膏1%,生长素1%,含水量调至60%。

  配方二:栗壳或栗苞(发酵软化粉碎)17%,栗树屑17%,棉籽壳34%,麸皮10%,玉米粉10%,糖1%,石膏1%,细土10%,含水量调至60%,DH(水解度)值自然。

  选择好配方,按配方称好原料,用拌料机按容量(一般的每次拌100斤干料)按比例将木屑、棉籽壳、麸皮、石膏等倒进拌料桶,开启拌料机,干拌3~5分钟;将糖和促生素加热熔化,随水一起分3~4次加入,每加一次水,搅拌一会儿,水加足后,要拌得绝对均匀,无干料团,水分均匀一致。若无拌料机,可人工拌料,人工拌料先干拌3~4次;再将糖和促生素随水分次加入,来回拌3~4次;利用棉籽壳的料要用旧竹扫帚将棉籽壳打散、拌匀。随意抓把拌好的料,用手紧握时指缝应有水溃,但不流出,这种状态的混合料含水量约为60%左右。若培养料偏酸,可用5%的石灰水调节中和至PH值保持5.5~6.5。培养料的PH值应掌握宁酸勿碱的原则,因为碱性会使菌丝生长受到抑制。

  1.3装袋

  选用耐高温的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脱袋覆土栽培的料袋较小,规格一般为18厘米×34厘米,厚0.05毫米,能装湿料1公斤左右。装袋时应将料面按平压实,松手指印能恢复,表面平滑无褶。培养料装好后,在料中心扎一圆孔,方便接种后菌丝向下生长,最后套环加塞。装料时注意捡出料中杂物如木棍、铁钉等,以免扎坏菌袋。装好菌袋后轻拿轻放,袋口朝上,不能乱堆乱挤,防止菌袋变形或脱塞。

  1.4灭菌

  一般农户用常压灭菌锅,容积可大可小,视生产量而定。常压灭菌锅经济实用,容量大,可自行建造,因灭菌温度不高于100℃,基质中的养分不容易破坏。当点火发生蒸汽时,打开下面的排气孔,排出冷空气。当有直冲蒸汽排出时,即可关闭排气孔,或保持少许排气。

  待锅内温度升到100℃后,需连续保持8~12小时。使用时注意菌袋在锅内不能挤压,层与层间要用层屉或菌筐分开,便于蒸汽在锅内均匀流通。

  1.5接种

  接种是菌种生产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采用塑料接种帐,效果很好。制作塑料接种帐用3米宽、5丝厚的农用塑料薄膜制作。接种帐规格长3米、宽3米、高3米。制作起来极为简单,先剪取13.5米长的塑料薄膜作为3米见方的接种帐的围墙,另取3米长的薄膜作为帐顶,然后用塑料封口机或电烙铁将两块塑料膜沿边封好。在帐的一侧留有一条掩合的交接线,作为接种帐的门,供接种人员进出和通风排湿用;在接种帐四个顶角各系一条绳子,便于吊挂。这样一个3米见方的接种帐便做好了。

  接种前先清理接种场地,再将接种帐吊挂起来,帐高2.5米,余O.5米折向帐内。然后将冷却(温度降到30°C时)的菌棒搬入帐内,沿帐壁堆放,将塑料帐折起部分压紧压实。帐中留一块空地,以便放接种桌和工作人员走动。准备就绪后,关闭接种帐进行消毒。一般在接种前8小时,用必洁仕牌二氧化氯消毒剂密闭熏蒸4~6小时。接种时挑取蚕豆大小的1~2块菌种,接入栽培袋内,要求菌种与培养料接紧。接种完毕后菌棒可就地培养,用种块直接封口,待菌丝团长到5~10厘米后再摘帐。每次可接1000袋,接种时间5小时左右。

  1.6培养

  接种后的栽培袋放入培养室后,要立于培养架上,保温,室内湿度70%以下,避光培养,日通风1~2次。15天后加强通风,30天后菌丝长满袋。表面形成菌皮,然后逐渐隆起,逐渐变成灰白色至深灰色,即形成原基,可进入出菇栽培管理。

  1.7栽培

  采用露地栽培的菌袋,发满菌后若不到栽培季节,可入库临时贮存,贮存最好在低温下进行。在-5℃~-2℃冷冻可存2~3个月;O℃~3℃可存l~2个月,10℃以上贮存不要超过1个月。贮存方式以层架直放为佳,因场地限制需堆放贮存时应掌握堆放高度不超过1米,堆放时袋口相对,形成一条通气道。室内湿度和温度高时要在堆垛口撒石灰粉以避免污染。贮存时还应防止鼠害,定期检查室内温度和菌丝变化。

  2板栗树林下栗蘑栽培技术

  利用板栗林地空间、仿野生出菇环境栽培生长的栗蘑品质更优良。不需要投入较多设施,栗蘑从栽植到出菇结束约5个月。燕山地区春季清明节前后,当地温稳定在10℃左右开始栽培为宜,不同地区可根据当地气温条件适时栽培。

  2.1 整地做畦

  选好栽培场地后,挖东西走向的小畦,长3~5米,过长不便管理且通风不好。畦宽50厘米,深20~30厘米,畦间距80厘米,作走道及排水用。在畦四周筑成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土埂,以便挡水。挖出的深层土放一边做覆土用。畦做好后暴晒2~3天,以消灭病虫害。栽培前一天,畦内灌一次透水,水渗后在畦面撒少许石灰(以地见白就行)。石灰不宜过多,否则影响土壤的酸碱度。撒石灰的目的是增加钙质和灭杂菌。

  2.2 脱袋排放

  从上口用小刀纵向划开薄膜袋,然后用手撕开袋。如发现有杂菌斑,须将杂菌块挖除干净,并做远离菇场深埋处理。脱袋的菌块应直立排放畦内,菌块之间要挨紧,做到上平。排完菌块后要及时覆土,覆土时应先把四周填完,再向畦面覆土。覆土时要尽量将菌块间隙填满,厚度约1~2厘米,然后用水管向畦内喷水,使土湿透。喷水时不要用大水,防止菌块浮起。等水渗透后,菌块缝隙出现,再覆第二层土,把缝隙填满后,菌块上覆土约1~1.5厘米,再用水淋湿,外不露菌袋即可,然后搭盖小拱棚,罩膜,覆草帘压牢。

  2.3 出菇管理

  出菇前棚内挂温湿度计,以便更好地了解棚内温湿度变化。早春由于温度较低,不能及时出菇,要每隔7~15天向畦内浇一次水。

  经过20~35天左右适宜温湿度的地下培养,菌丝开始扭结形成菇蕾,一般温度高、覆土薄、畦浅的出菇早,相反则出菇迟。原基形成后需采取以下措施:①保持湿度,畦内菌块含水量保持在55%~65%,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95%。②注意通风换气,原基形成后对氧气需求量迅速增加,此时应注意加大通风量,通风会降低空气相对湿度,应结合喷水同时进行。通风时间每次半小时左右,每天2~3次。③原基形成后,光照强度达到棚里面能看书报程度即可。④调控温度,栗蘑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8~25℃,当棚内温度超过30℃就应采取调控措施,一是增加喷水次数,二是加盖遮阴物,三是加强通风,还可以把草帘上喷水以降低环境温度。⑤为防止栗蘑菇体沾染沙土,原基分化后可在周围摆放一些小石子(小石子之间应有2厘米左右的空隙,为核桃大小,使用前需用石灰水做灭菌处理)。

  总之,栗蘑生长所需环境因子如上表所示,一般燕山山脉的板栗树行林中绝大部分能够达到要求。(见上表)

  2.4 栗蘑采收及采后管理

  栗蘑从原基出现到采摘的时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温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一般18~25天可以采摘。应根据子实体生长状况来定,一般八分熟就可采摘。采摘标准一是观察菌孔,幼嫩的栗蘑菌盖背面洁白光滑,成熟时背面形成子实层体,出现菌孔。栗蘑采摘以刚出现菌孔,尚未释放孢子,菇体达到七八成熟时为采摘最佳时期。二是观察菌盖边缘,光线充足时,栗蘑菌盖颜色较深,可以观察到菌盖的边缘有一轮白色的小边,当小边白色变得不明显,其边缘稍向内卷时,即为采摘适期。适时采收,栗蘑香味浓,肉质脆嫩,商品价值高。采摘时注意不能损坏栗蘑根部下方,即菌根,且采前不要灌水。栗蘑采摘后用小刀将菇体上沾有的泥沙或杂质去掉,轻放入筐。捡净碎菇片,清理好畦面。畦内2~3天不要浇水,让菌丝恢复生长。3天后浇一次透水,继续按出菇前的方法管理,过15~30天出下潮菇。栗蘑全部出菇结束后,需要做好场地处理。清理出所有的废弃菌棒,做远离菇场处理,并对菇场地进行灭菌消毒,以备来年继续栽培使用。

  责编/宋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