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志

华北电力大学陈诺夫教授缅怀恩师林兰英先生

陈诺夫教授与林先生合影

  自古以来,尊师重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语体现的都是人们对老师的敬重。古往今来,不少名人志士都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华北电力大学陈诺夫教授也是其中之一。

  陈诺夫的恩师是我国著名女科学家、半导体材料之母、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兰英先生。2003年3月4日林先生与世长辞。如今已快10年过去,可陈诺夫思念老师的心情却没有减少半分,每每提起恩师,他都难掩深深的缅怀之情。他说:“林先生不仅教会我做科研的态度,更教会我做人的态度,这一生都受益匪浅。”

陈诺夫(左)访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不搏一搏怎知不行

  用今天的话说,陈诺夫当年也算“追星一族”,只不过他追的不是娱乐明星,而是国内半导体材料研究领域的超级明星—林兰英先生。他用“粉丝见到了偶像”来形容第一次见到林先生时激动的心情,他说自己压根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林先生的学生,“被林先生收入门下,对我来说是件既激动又骄傲的事情。”陈诺夫自顾自地笑着,仿佛还在回味当年的兴奋。

  人们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机会有时也得靠自己争取。陈诺夫能成为林先生的学生,除了本身基础知识扎实、能力优秀外,更在于他的主动争取。

  1982年取得河北工业大学学士学位后,陈诺夫留校任教,并攻读在职研究生,于1987年取得硕士学位。1993年,河北工业大学计划申请博士点,校领导建议陈诺夫继续深造博士,于是他鼓起勇气给林兰英先生写信,表达了自己想跟着林先生读博士的愿望。信是寄出去了,可陈诺夫心里一点儿谱都没有。“虽然林先生上世纪50年代回国之后,一直一边研究半导体材料一边教学,可我给她写信那会儿,听说她已经不亲自带学生了,我心里也很没有底。令我意外的是,林先生很快便回了信,表示非常欢迎。”陈诺夫微微笑着,时隔多年,这些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陈诺夫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林先生的学生,可没高兴几日,他却开始犯愁。林先生给他安排的任务,是关于半绝缘砷化镓单晶的化学配比与单晶质量关系的研究。熟悉这一领域的人都知道,自1952年砷化镓诞生以来,有不计其数的科学家做过类似研究,但都没有成果,难度可想而知。当时陈诺夫还肩负着学校博士点建设的任务,必须尽快拿到博士学位回学校,为此他十分为难。

  “林先生当时也看出了我的犹豫,但她没有放弃,而是耐心给我分析课题的重要性、完成的可能性以及对我国科研的意义,还安慰我说先试着做,要是两年后没有成果,再换一个容易的课题,不会耽误博士学位的申请。”林先生的话仿佛一枚定心丸,消除了陈诺夫心中的担忧,他索性接受了挑战,没想到在林先生的鼓励和指导下,很快便攻克了砷化镓单晶化学配比与单晶质量关系这个世界性难题,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

  没有人知道课题攻关的那些日子,陈诺夫心里的压力有多大。他跑遍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翻了一摞又一摞书,不分昼夜对着模型思考、分析和计算,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但林先生却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和安慰,“先生那时年事已高,且平日里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她对课题的关心丝毫没有减少,每月都会专门抽出时间听我汇报进展,和我讨论、分析遇到的问题,若不是先生的信赖和支持,也不会那么快出成果。”陈诺夫说。

  林先生说过:“人这一生能真正做点儿有意义的事情不容易。”这句话带给陈诺夫很大的触动,他说:“人生短暂,不去搏一搏,怎么知道我不行呢?”所以这些年即使再痛苦、再艰难的研究,他也咬牙坚持,这不仅是为了林先生的期望,也是为了突破自我,更是为了我国的科研发展。

陈诺夫参加中国与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研讨会

  不做与人雷同的

 

  1998年,陈诺夫从河北工业大学调往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跟随林先生从事空间材料研究,并担任课题组组长。但是空间材料研究受国家发射任务的影响比较大,一旦没有发射计划,也就意味着没有空间实验可做,组员们就不能参与工作。出于对课题组长远发展的考虑,陈诺夫告诉林先生,自己想在空间材料研究之余,尝试一些其他领域的研究。

  林先生在表示支持的同时也给陈诺夫提了一个要求—不要做与别人雷同的研究。为此,陈诺夫将所里所有同事的研究列成详细的清单,百般筛选之后锁定了稀磁半导体和光伏材料两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末,陈诺夫将重点转移至光伏领域,自此开启了他的光伏产业研究道路。他说:“石油、煤炭等能源在地球上的储量毕竟有限,面对能源危机,人类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能持续利用的能源,而光伏无论从技术应用还是长远发展来看,都有很大优势。”

  在担任中科院半导体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陈诺夫同样牢记林先生的教诲:不与人雷同,做出自己的特色。在他的领导下,重点实验室拓宽了研究领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中科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唯一的优秀实验室。

  2009年,陈诺夫离开半导体研究所,来到华北电力大学任教,并致力于光伏材料、太阳电池和光伏系统的研究。对于这次的离开,陈诺夫这样解释:“科研工作不进则退,由于种种原因,我在半导体所的光伏研究进展很缓慢,我想也许换个新环境、新平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正好这时受到华北电力大学校长的邀请,于是为了团队和自身的发展,最终决定离开半导体所,重新开始。”

  据了解,陈诺夫的光伏研究主要针对高倍聚光和硅材料领域,目前为止已取得众多突出的成果。以硅材料为例,在陈诺夫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下,硅能够被直接还原成薄膜并做成电池,既简化了过去复杂的工艺流程,也节省了材料和能耗。而在高倍聚光方面,陈诺夫承担的“863”计划重点课题,如今已在昆明建立了生产基地及10兆瓦的生产线,不久还将建立100千瓦的示范电站,一旦可靠性等各项指标通过考核,这些技术将被推广应用,必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诸多方便。

  当被问及若林先生看到今天的这些成果会如何评价时,陈诺夫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片刻后说:“我一直记着先生说的,不做与人雷同的研究。转战光伏是对整个行业发展和潜力进行了一番调研之后的决定,相信先生也会赞许。”

  做科研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也要有前瞻性,而陈诺夫正是因为具备这样的素质,才会意识到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后来也才会在这一领域取得累累硕果。如今的陈诺夫在圈内已小有名气,但他依然铭记林先生的教导,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分内之事,不追名逐利,全情投入教学和科研工作,倘若林先生有知,也会为此感到骄傲和欣慰。

  科研就要实事求是

  同林先生一样,如今陈诺夫也站上三尺讲台,一边做科研,一边培养人才。许是跟随先生久了,他培养学生的方式与先生倒是如出一辙。

  陈诺夫坦言,当年林先生没有给他太多限制,只规定大致方向,剩下的就让他自己发挥。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陈诺夫的研究既轻松,效率也很高。所以,他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学生。“我每月组织他们开一次会,让他们畅所欲言,既能互相交流经验、探讨问题,还能锻炼表达能力。”陈诺夫笑着说,“这种偏西方式的培养方式,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