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末日”不攻自破,科普迫在眉睫

第二十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现场

 

  生活当中一些非科学的因素会扰乱人们的生活,伪科学等各种迷信活动常常出现,比如最近出现的“全能教”,包括最近的“世界末日”谣言,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在“2012世界末日”过后的第一天,即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技会堂举办第二十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聚焦科普出版,展开研讨交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将近14亿人口,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当科学缺位的时候,伪科学、迷信的东西就会钻空子,谬误就会穿上科学的外衣,堂而皇之呈现在人们面前,所以说提高科普力度迫在眉睫。

  针对刚刚过去的“末日”谣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做出回应:“科普的重要性大家都比我清楚,如果说一天前大家还对‘世界末日’忧虑,今天我们能欢聚一堂,这已经把‘世界末日’的阴霾扫掉了。这里头除了每个人的觉悟和认识以外,可能科普也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最近媒体对‘世界末日’做了很多批判性的报道,使得老百姓能够对‘世界末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今天大家能够很愉快地继续生活。”

  针对某些科普出版物存在诸多错误而备受学术界质疑的问题,刘嘉麒院士表示,科普的灵魂或者科普的真谛就在于科学性,它比其他的文学作品更需要严肃、更需要准确。科普在对科学的论述方面应该是准确的、成熟的,科普跟科研还不完全一样,科研是需要探索、创新的,而科普往往是把已经研究好了的科学知识准确地、成熟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一个准确的结论和概念,而不是似是而非,也不能是模棱两可,更不能是错误的。作为科普工作者,首先自己要有一个好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科学面前是不能够不懂装懂或者哗众取宠的。同时科普也是一件公益性的事情,任何想通过科普追求利润或者抱有其他目的的行为,可能就使科普这件事变质、变味了,往往在急功近利这方面,或者追求非公益性目的这方面就会出问题。做科普工作应该是一种奉献,应该是作为公益性的事来考虑,而不应该在这方面追求什么利润、报酬或者抱着其他的目的,这样就有可能把科普工作做不到位。

  对于科普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各大媒体也纷纷参与讨论,提出媒体对于科普工作的一些疑问。光明日报记者提出,在现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年轻人有他自己的选择,但是科普又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怎么引导年轻人去热爱科普创作,有什么样的建议?

  刘嘉麒院士表示,年轻人有着那个年纪特殊的灵气和冲劲儿。对于年轻人从事科普创作,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有些年轻人比较忙,没有时间专心做这样一件事;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导向问题和政策问题,有人说在科研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才会从事科普创作,属于不务正业了。就在这两年,科技进步奖参评才稍微涉猎到部分科普成果,但是数量太少,并且没有具体的支持措施。现在不管是年轻人也好,成年人也好,如果希望他们能够热心搞科普,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中科院文联主席郭曰方针对科普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怎么样把具备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科普教育提高到重要的地位,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媒体人,深知科学报道的科学性多么重要,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相关政府机构应该加大对科学普及工作的支持力度,十八大报告讲到科普的重要性,讲到文化强国,要求非常高,但是还需要具体落实;二是要加强科普出版队伍的建设,包括从事科普报道的科技新闻工作的记者,出版社的编审人员等,要选拔或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创新型或较高水平的科普创作队伍;三是今后应该把科普教育的投入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上级主管部门对科普出版单位在资金投入上要加大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奖惩分明,定期对业绩突出的出版单位给予重奖;四是在中国科协或各个省市设立科普创作专项经费,重点扶持具有原创性、创新性或者对民生有重要价值的科普活动或者科普作品,有些省已经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五是鼓励在科普教育和科普出版方面表现形式上的一种新探索,推动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大力发展深受群众喜爱的动漫影视作品;六是大力开展农村的科普活动,封建迷信的盛行与愚昧、无知、落后有很大的关系,农村的封建迷信比城市严重得多,要加强针对农村的科普活动,特别是科普作家应该多创作农业题材的科普作品,用科学健康文明的先进观念去占领农村这个阵地;七是各类媒体都应该开辟专栏,把科普教育和科普内容作为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八是国家在政策上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或实力雄厚的企业积极支持科普公益事业,定期对成绩突出的企业在媒体上张榜公布进行表彰甚至给予奖励,提高其积极性。

  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出的“科普可能绕不开方舟子和科学松鼠会这两个在青少年范围、包括在网络上影响力比较大的新媒体形式,怎么看待这种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时,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研究室主任石顺科表示,“方舟子也有其特色,其实跟今天谈话的主题相关性很强,这个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科学写作、科学报道、科学宣传,他不赞同的一些问题提得很尖锐。而松鼠会是起源于民间一批非常有朝气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做了一些很好的事情,一是他们的写作功底很好,年轻,而且都有科学背景,写出来的东西追求科普的创作技法。二是他们推荐的那些科普图书也非常好,他们经过自己阅读以后,认为哪本图书是有价值的,写出文字来,推荐给大家,让大家可以看到好的作品。如果我们在科普图书阅读中,有这么一种爱好也好,或者是机制也好,能够对读者进行引导,是值得肯定的。反对不良内容的作品问题,这是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都一致的观点。美国在做科学报道时,从100多年以前就开始出问题,就是歪曲的报道、扭曲的报道、别有用心的报道非常多。后来还是科学家们站出来,专门成立了组织、结成了团体,专门在公开的刊物上批驳或者进行纠正,做了大量的工作。一直到现在美国还有一个探索中心,它对非科学的东西进行揭露和反驳,包括一些科普大家的参与,比如贝尔,他们专门给公众解释不正确的科学观点。”

  在媒体与专家针对我国科普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探讨之后,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王春法强调,科学性是科普出版的生命线,科普出版所产出的文章、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等,如果不能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就不应该贴上“科普”这个标签,否则就是对科学的歪曲,对公众的误导,“严格来讲,那就不算是精神食粮,而应该是精神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