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专注科研 笑对人生


   蒋立科,中共党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系,1981~1983年在上海复旦大学进修高级生物化学。长期从事生物技术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次,获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获发明专利8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论著或主编教材16部。1990年被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9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建国60周年全国百名优秀发明家”称号。



蒋立科教授(左一)指导学生做实验


        他以倔强的工作精神排解“伤痛”,用专注科研笑对人生。
        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中年才得以发奋,基础理论研究、科研成果转化、教育培养学生,他事事亲为,努力“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脚印”。
        他,就是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蒋立科。
        记者:在多年的生物工程研究工作中,您取得了众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并获得了多项发明专利,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蒋立科:我多年从事生物技术的科研工作,也做了很多项目和课题。自1983年以来,我主持了安徽省“腐婢叶、竹笋壳过氧化酶分离纯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和国家档案局“天然抗酶驱虫剂研究”、“花粉破壁技术”、“昆虫合成有机硒研究”、“中华鳖性别分化导向及提高产卵量技术研究”、“龟鳖血细胞形态及演化地位的研究”、“木霉PGPS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分子机理研究”等项目。2001年承担了国家经贸委“十五”创新项目“百蕊草素的生物合成”研究工作,2003年作为第二主持人承担国家“863”项目的研究工作,2004年作为总顾问承担农业部立项支持的“抗黄曲霉天然香精复合油及其制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研究工作。
        到目前为止,我共获得了8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最为辉煌的有3项。
        第一项是通过老母鸡生蛋孵鸡原理,发明了蛋壳蛋清破花粉壁的方法(专利号第119777)。这项专利技术第一次发现并证明了植物花粉壁的有效成分是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氧化聚合物和肽聚糖,提供了破花粉壁的简便方法,可推动花粉的深加工和产业化。该技术于1989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
        第二项是在“抗黄曲霉天然香精复合油及其制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取得的成果—中草药抗霉剂及其在粮油储藏上的应用。内含两项专利,专利号分别为ZL93105059、031315534。这两项专利是我在回家乡采茶时无意中发现的,该中草药抗霉剂以山苍籽油为主要成分,能杀死黄曲霉并抑制黄曲霉分泌毒素,适用于粮油仓储,有助于保护粮油安全,维护人畜健康,得到了农业部的大力支持。
        第三项是一种抗灰霉病的生物杀菌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0510039128X)。针对化肥等化学农药使用对土壤结构及人畜健康产生的危害,我发明了木霉突变株应时发酵技术,依作物生长需要研发出保障作物无公害生长的抗灰霉病制剂,受到科技部“863计划”的立项支持。本发明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对环境无污染、无发酵残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无公害杀菌剂。经过多种作物的实践使用和多方面的检测分析,该技术达到鉴定验收要求,收到了较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这三项专利成果的推广应用较好,虽然未广泛地开发并推向市场,经济效益不够突出,但其对于节能减排、保护生态有很大帮助,社会效益较好,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
        记者: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产业化,请谈谈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
        蒋立科:2004年,我作为总顾问指导并承担农业部“抗黄曲霉天然香精复合油及其制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取得了成功。在其他“863”高技术项目中,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转化效果。
        总体来说,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的有效率较低,其关键原因,一是实施时相关领导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发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其次是资金问题,国家对项目的拨款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到位,无配套资金,致使项目迟迟不能验收;第三是管理机制不尽合理,相关部门协调不畅,导致上下不同心,项目推进缓慢。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下达科研任务时,除了要有任务负责人、具体要求外,还应有严格的中期检查、项目进展报告和实地抽查,切实落实经费下达和使用情况;其次,项目完成后,验收前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调查,核准其是否达到验收要求,并制定问责制度;再次,在项目验收或鉴定后,要求应用性项目须限期推广应用,理论性成果应有延伸方向,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监督。



蒋立科教授(右一)在教学实践现场


        记者:多年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您对人才培养有哪些经验?
        蒋立科:多年来,我主要教授生物化学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实验设计与实践等,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总的感受是我国要实现科技兴国,除资金和管理外,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首先是现有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革新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把传承式教育制度的立足点转移到“寻找水源式教育”的轨道上,改进教育模式,树立“学是为了用”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懂得比较,勇于质疑,大胆想象,构思改造现实。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实现创新,鼓励自主创业,培养其“攻城不怕坚,攻关不怕难”的精神气概。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科学研究领域和工农业生产实践中体验生活,真正了解问题所在,协助第一线劳动者改进技术提高效率,培养、磨炼创新精神,增进才干。第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懂得珍惜和保护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
        记者:您现在主要关注哪个方向的研究工作?
        蒋立科:我现在关注的事情主要有三个:第一,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我从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认识到,科学的进步需要人们否定传统观念,打破常规,逆向思维,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攀登他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我正在思考总结如何使青年人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及多出好成果的方法;第二,我准备写一部《生物学序》,教导后人如何珍惜人生的宝贵年华,抓住各时期生理学特点谱写人生的乐章,为社会作贡献,目前已在筹划;第三,总结自身多年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道路上的实践经验,以及为将理想转变为现实而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以昭示后人,期待能对他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记者:50余年的风风雨雨,是什么力量推动您不断前进?
        蒋立科:我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爷爷、奶奶教我懂得一个人要活得有价值,“要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脚印”。几十年来,我始终信守这句话,从文革前下农村,到后来去矿山、工厂 、机关、学校,一直勤勤恳恳地耕耘着自己的人生,得到驻军代表、领导和群众的夸奖——“人诚实肯干”。我带领的党支部是先进党组织,主持的单位是国家先进集体,我个人也是优秀共产党员。
        文革后,组织上落实政策,我被调入高校(原安徽省徽州师范专科学校)并被首批派遣到上海复旦大学进修,这给了我无尽的力量。在复旦大学老师的指导下,我以坚忍不拔的努力,放弃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刻苦学习,于1987年和1991年分别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先后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并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虽然期间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我始终坚持以名师为镜,披荆斩棘,专心科研和教学。1987~1994年是我最艰苦的创业时期,这期间我被借调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新单位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习风气,又一次使我充满了力量。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敢于用辛勤的汗水浇筑坚实的脚印,一步步走出灿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