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热点聚焦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盛明在陈独秀纪念馆



        随着各项庆祝活动的帷幕落下,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由于清华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此次百年校庆也是举国关注,“好事连连”。校庆之前,清华大学收到一份厚礼,国家天文台台长宣布,将永久编号16982号小行星命名为“清华大学星”,清华跻身成员并不多的“高校星俱乐部”。接着,校方选择在4月14日14时,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还宣布了清华大学新的目标,清华计划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在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百年校庆,是清华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清华大学无疑要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在世界高等教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总结凝炼百年来的办学理念,继承弘扬清华的光荣传统,共同谋划清华新百年的发展蓝图;并在这一过程中,凝聚力量,扩大影响,提升水平,促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百年树人

        百年校庆,对每一个清华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他们在纷纷送上祝福的同时,也对未来的清华大学给予了厚望。对于清华的发展、对于自身的价值、对于人才的培养,每一位施教者都有着各自的思考。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百年校庆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陈吉宁希望让清华学子能秉承朴素学风,他表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不会花国家一分钱”,所有花销均是来自校友和社会的捐赠。 陈吉宁宣布清华百年校庆没有使用国家投在清华教育学术资金中的一分钱。“之所以采用校庆年的方式,就是要把各种活动和工作尽量分散在一年多的时间内,降低局部的活动强度,既办好校庆,又保证正常的教学科研等秩序。”这种隆重之余不忘俭朴的作风,非常符合清华的形象。据了解,政要领导和富豪校友,在校庆活动中没有享受任何“优待”,都按照毕业年级从最年长的校友开始排序。这些细节,亦是清华精神的折射,校方无疑也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每一个校内学子在潜移默化中秉承清华精神。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罗毅谈及清华未来发展时充满信心:“作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本科生,我1978年入学,1983年本科毕业。1978年以来亲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并庆幸自己也参与了其中一些工作。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我不仅为清华大学百年来为国家民族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深感骄傲,同时也更关注清华大学在她的下一个世纪如何更加辉煌。我希望,自己能为此尽绵薄之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先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李先庭告诉记者:“自1985年进入清华大学到1995年成为清华大学的一名教师以来,我一直工作在美丽的清华园,一批又一批学生从我们手中走上了社会。荷塘见证了同学们读书的身影,荒岛留下了同学们的欢笑。作为一名教师,最欣慰的莫过于听到我们的学生在社会上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绩,这一刻我们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变成幸福。”
        李先庭表示,百年校庆带给清华无上荣光,大批杰出校友映衬出清华的博大与精深。与大批杰出的国家领导人相比,清华校友中在当今科技界执牛耳者还凤毛麟角。“目前,整个世界正处在科技快速进步、创新决定竞争力的时代,清华人在庆祝过去百年辉煌的同时,更应清醒认识到我们肩上的责任。作为清华的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谨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清华的下一个百年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治国、治学和治业的优秀人才。”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盛明谈起自己的经历感触颇多:“1981年8月,我考入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在清华大学南迁时的长沙临时大学民主楼、和平楼里留下了我的足迹,在著名冶金学家赵天从等教授的门下相继完成了从本科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并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汝勤教授门下开始新型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随后,为了实现儿时的清华梦,1999年5月我携妻儿步入美丽的清华园,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从事化工分离方面的博士后研究,2001年4月博士后出站留校工作至今,已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课题及中核集团等技术开发项目,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等二等奖4项以及清华大学第四届优秀博士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等荣誉。30年弹指一挥间,亲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我庆幸自己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工作。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为清华大学百年来为国家民族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深感骄傲,也愿意为清华大学新百年的更加辉煌而努力工作。”
        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润泽下,众多精英人才从清华校园走出。一批批兼容并蓄、特立独行的青年,将立校之本贯穿到各个层面。一批批坚守清华学风中高贵品格和朴素思想、从历史中打捞优良传统、分享先人人格光辉的人才不断涌现,必然会让一所大学保持不老不腐的创新活力。

        向世界一流迈进

        在清华人欢庆百年华诞的同时,清华人也在思索,未来的清华如何才能更具生命力,走向真正的一流。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校庆,反思历史、规划未来,明晰使命,基本上是校庆的基调。100年华诞的清华,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过去荣誉的回顾和庆祝上。
        百年时光荏苒,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初建,当时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1年2月,清华学堂开学,从此拉开了清华历史序幕。1928年8月,清华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清华大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93年正式提出了“到 2011年,即建校100周年,争取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清华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
        这个总体战略的提出,说明清华人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表示,清华大学虽然在国内首屈一指,但在各类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上,清华大学基本在50多位徘徊,鲜有进入顶尖行列。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评出的2010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清华大学排名第58位,美国哈佛大学则名列榜首。
        顾秉林强调,尽管国内外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公认的严格定义和量化评价标准,但是世界一流大学具备学术、贡献、声誉得到国际认可的共性。“到2020年,清华大学将努力做到‘若干优势学科跨入或保持在世界先进行列,主要办学指标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我们将进一步提升清华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标杆,百岁清华已踏上新征程,兴国强国,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