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协八大

教改创新 品质兼容



谢和平院士在科协八大分团会议中讲话



        “科技创新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才能成就未来。”5月27日下午,在中国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四川省代表团分会场,四川省科协主席、四川大学校长、著名力学科学家谢和平院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谢和平院士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代表党中央致的祝词中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弘扬创新文化,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加强科技人员自身的品格修养,这四点要求十分符合当今科技界的现状。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落后于国际水平,从“学习、跟踪”到与发达国家形成“合作、竞争”这一转变,依靠的就是自主创新。唯有自主创新才能出成果,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教育的创新体现在不断摸索和改革中,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
        作为四川大学的掌舵人,通过不断的创新性探索和积累,谢和平对教育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非凡的认识。2011年5月,他在学术报告《川大的教育—思考与实践》中对教育进行了深刻总结论述。谢和平指出,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培养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能力,真正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的责任是使每个学生都能被教化成人,通过教化激发和彰显人的本善,克服和改善人的惰性;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的双方都是充满活力、富于个性的个体,而教育的生命就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和情感的投入,在于爱心的传递。
        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四川大学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始终致力于打造能够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责任、生命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不断摸索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带有独特烙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
        谢和平介绍,四川大学本着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原则,确立了“精英教育,质量为本,科教结合,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系统提出了“四个观”的人才培养理念(即教育质量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多样观和全面发展教育观),构建了“人性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国家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了“323+X”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方位服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323+X”人才培养体系是最能体现川大特色、具备川大烙印的教改精华所在。其中第一个“3”指将川大的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综合创新人才(80%~90%)+拔尖创新人才(10%)+双特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空间;“2”指将学生培养分为两阶段—大三上半学期之前,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三开始进行个性化教育,为不同学生设立不同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后一个“3”指的是个性化教育阶段的三大类课程体系—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X”则是若干项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的有12项,涉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改革、国际化教育拓展、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内容,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具体支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323+X”人才培养体系实行项目式管理,开放式运行,鼓励试点、鼓励创新,提倡在不断磨合中日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科学平台。
        教育和科技是经济的支撑,教育教学改革第一重要的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谢和平院士给出的答案是,要培养适合社会经济未来发展需要的,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人。
        同时,谢和平也非常注重学生人文底蕴、艺术感觉的培养和熏陶,倡导川大形成“厚德博学,虚心从善”的文化氛围;强调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相关改革举措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开阔视野的培养,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丰富学生的海外交流经历;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的胸怀,切实践行和弘扬川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
        谢和平表示,“十二五”期间,四川大学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把川大打造成为一所提供精英教育的学校,一所能够培养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潜质与能力的学校,一所能提供给每个学生真正适合自己教育的学校。
        面向未来,川大制定了《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以新一期“985”建设为契机,重点发展现代水利、人口健康、资源环境、数学、核科学与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安全、化学化工、军工等学科领域,保持在基因技术、新型激光技术、再生与转化医学等前沿领域的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汇聚科研力量,组建科研队伍,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建设灾后重建与管理研究学科群、艺术与科学交叉学科群、新能源与低碳技术交叉学科群、航空航天交叉学科群等四大交叉平台,真正体现大学的引领作用。其中灾后重建与管理研究学科群已经在建,由四川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共同组建我国首个“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今后将建成世界首个关于重大灾害、极端天气、重大危机应对处理的文理工医交叉多学科研究平台。
        “十二五”期间,四川大学将利用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大好势头,把握现有教育及科研优势,汇聚人文、艺术与科学力量,真正实现兼容并包,营造创新环境,打造教学、科研、服务品牌,加快学校建设进程,向建成能够提供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成效社会服务的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