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创新成果

钻研射频消融技术为我国肝癌治疗探索新方向


        她率先开展超声对胸肺、食管、颅脑等领域应用研究;首创介入超声对颅脑脊髓肿瘤术中定位、晚期癌腹腔神经丛阻滞止痛等多项治疗方法,闯入了被前人视为禁区的领地,并取得良好效果;她在超声引导肝癌微创消融治疗及早期诊断两大领域取得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她率领团队致力于超声造影对肝癌研究,首先建立适宜中国乙肝肝硬化背景的应用指南、早期癌诊断标准、指导射频消融等,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并据此修改了国际标准。
        她,就是我国射频消融领域的领头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陈敏华教授。             
        陈敏华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从事超声诊断,着重研究消化系疾病。陈敏华课题组通过近20余年的研究,采用超声及超声造影新技术完成了对2厘米小肝癌、早期肝癌、增生结节及增生癌变的研究,建立了诊断指南。这种方法是通过从手臂浅静脉注射2.4毫升的微泡造影剂,用超声观察肝硬化小结节的微血供状况,从而获得肝硬化小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诊断率可从普通B超的63.5%提高至89.3%。由于该方法无放射性、价格低、操作方便、可普及到城乡,故可成为高危人群的随访及普查手段,推广应用后将使中国数百万可能发生癌变的肝硬化患者获得早期诊断,从而有效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全世界肝癌每年新发病例约63万,其中50%以上发生在中国,以往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我国肝癌患者到医院就诊时中晚期居多、肝功能差,仅有2%~30%能获得手术切除,并且术后复发率高,造成每年死亡率高达20万左右,是癌症中的第二杀手,严重危害国人健康。据陈敏华教授介绍,临床大量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及复发癌以往采用肝动脉插管栓塞(TACE)和局部酒精注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近10年国内外开展射频消融微创(RFA)治疗,证实对肝脏及机体有损伤小、易操作、灭活肿瘤疗效显著等优点。但这种方法仅对小肝癌治疗效果好,对大于3.5厘米肿瘤完全灭活率仅为48%~56%,对位于肝外周区域肿瘤易复发、并发症较高,对血供丰富肿瘤不易彻底灭活,这几大难题影响我国肝癌射频治疗的疗效及应用推广。
        为此,陈敏华教授及其研究小组根据中国患者中肿瘤多数较大的特点,独创性地提出建立数学模型以及界定浸润范围等指导治疗方案设计。他们开展的3针重叠、3层重叠、精准定位等多种布针方法的治疗方案获得对较大肿瘤一次性整体灭活疗效。2004年,根据这一成果由陈敏华教授等共同完成的论文《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方案的研究》在美国《放射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国内外放射学界的关注,众多著名专家纷纷来电祝贺并索取论文;美国Mayo Clinic放射科主任、著名的消融治疗专家Charbonear教授一行为此专程前来观摩治疗,并邀请陈教授赴美讲学。
        历时10余年,陈敏华教授课题组针对RFA存在的三大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创建了数十项新技术,建立了规范治疗的程序及优化方案,关键技术为:1.采用超声造影新技术确定肿瘤的浸润范围和卫星灶,为筛选适应症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2.针对不易整体灭活、需多灶消融的较大肿瘤,创立重叠消融的理论及应用方案,指导临床治疗3.5厘米以上的较大肝癌,肿瘤完全灭活率从56.5%提高至87.6%。3.对紧邻心膈、肠管、胆囊、大血管、肝表面等部位肿瘤,设计制定相应的个体化消融方案,指导治疗上述难治性肝癌均获得90%左右灭活率,并发症低于国际同类报道。4.创建阻断肿瘤血供新技术。对国际上未解决的难题—富血供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复发率高,临床多采用TACE治疗后射频治疗,该研究对TACE效果差或不能坚持TACE的富血供肿瘤,建立阻断血供的微创新技术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经临床应用证实肿瘤灭活率从65.2%提高至92.6%。上述创新技术为我国肝癌射频消融个体化方案的建立和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