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技园区 SCIENCE PARK

自主创新的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


    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园区,自1988年以来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已近20年的时间里,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科技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由于中国处于转轨时期的大背景,中关村的发展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色。

中关村金融中心

中关村金融中心



        创新引领发展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中关村的规划总面积是232平方公里,覆盖了首都北京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这里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50多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00多家;聚集了中国四分之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技术交易额占中国技术交易额的20%。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高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上世纪80年代,以信息化为代表的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从中关村启航,中国第一个汉字操作系统、第一个中文激光照排系统都诞生在这里。近几年,中关村的企业又自主研发了中国第一个第三代移动通讯国际标准、第一款计算机CPU芯片、第一支非典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第一台10万亿次以上的超级计算机。中关村企业累计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中关村正在率先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高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热土。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初期,当年,一批国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人员下海创业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而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有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销售收入将超过8500亿元人民币。建立十几年来,中关村一直保持了每年25%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关村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总数达到98家,其中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有14家,占中国大陆在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总数的一半;在中国大陆吸引的境外风险投资总额中,中关村占了一半。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经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试验区。按照“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部科技园区的法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第一家民营的高新技术企业、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的风险投资机构。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培养和吸纳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每年为国家、为高科技产业培养数十万优秀人才。在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60%。中关村不仅研发出了一流的技术,成长出了一流的企业,而且也培育出了一流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一代又一代科技企业家在中关村演绎着“技术创造财富”的传奇故事。
        创新是科技园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关村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科技园区的核心任务,是衡量一个科技园区是否成功的第一标志。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根本宗旨,中关村以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为基础,围绕国家战略、首都发展和科技奥运三大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在软件与网络、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清洁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技术突破,并形成了创新型的产业集群。中关村芯片设计产业、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均占中国的三分之一。同时,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相同,中关村以研发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已经占到园区总量的40%。
        二是制度创新。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制度基础,同时,创新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创业投资、股份期权、知识产权等特殊的制度安排。中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要建设科技园区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首先需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解放和集中人才、资本、技术、专业服务等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为此,近几年来,通过学习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成功经验,中关村在中国率先进行了大量制度创新的探索和试验。例如:在企业工商登记方面,新设立企业可以不核定经营范围、可以采取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注册资本可以分期入资。在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难”方面,政府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中关村的初创期企业,建立了政策性的担保机构,国家还专门为中关村的非上市公司建立了股份交易的机制和渠道。经过几年的努力,促进科技企业创业和发展的中关村投融资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大陆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
        三是文化创新。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是推动自主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自从20年前,在中关村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以来,中关村已经逐步形成了“鼓励创业、宽容失败、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创新创业文化。涌现出了联想、方正、用友、中星微、科兴、华旗、百度等一大批以“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为己任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中关村现已成为中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平均每天诞生14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关于“2007年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企业”的报告中,有19家企业来自中关村。

        合作实现共赢

        随着资源全球化整合和高新技术国际竞争的加剧,单打独斗的封闭式创新已经不合时宜,而基于开放、共享基础上的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和科技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这种合作创新的趋势,在中关村也有突出的体现。
        一是产学研合作创新。在中关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三支创新大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和支撑。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又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关村在计算机芯片、软件、生物医药等方面的重大技术创新,无一不是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结晶。中关村发展的历史,就是产学研互相结合、优势互补、合作创新的历史。在中关村,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委托研发、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入股、创办大学科技园等。近期,中关村科技园区又探索了一种新形式——实施“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通过政府的引导、行业协会的直接组织和运作,中关村地区国立科研机构的实验设备和科研资源开始向民营的高新技术企业开放。这样既提高了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了科研条件不足、研发能力弱的问题,创造了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
        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政府也积极参与了中关村的合作创新。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是通过投融资、企业信用、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率先在中关村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二是采取税收减免、政府采购、产业计划等政策措施,引导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三是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原则,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便捷、规范的公共服务。
        二是发展产业技术联盟。产业联盟将具有共同目标的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主体聚集在一个组织中,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的交流,显著提高创新效率。产业联盟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一个新动向。中关村目前已经组成了22个产业技术联盟,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创新性,中关村的产业技术联盟都是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而建立的;二是广泛的代表性,聚集了产业内典型的企业、大学院所、中介服务机构;三是实现了资源的开放和高度共享。同时,中关村有一类产业联盟非常值得关注,即以标准为纽带形成的产业联盟。通常由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牵头,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以共同的标准组织产业联盟,同时又借助联盟的力量促进标准实现产业化或上升为国家乃至国际标准,如:闪联工作组、AVS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
        三是面向国内外的区域合作。丰富的人才和技术资源是中关村发展的最大优势,以此为基础,中关村定位于发展以研发、创意、服务为代表的总部经济,并通过产业链转移、技术辐射、人才交流和对外投资等方式向中国其他区域辐射。中关村每年的技术交易额中,有一半以上输出到了北京以外的地区。联想、方正、信威等一批企业在中关村完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后,在外省市建立了生产制造基地。华为、海尔、中兴等中国本土大型企业在中关村建立了研发机构和子公司。中关村还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首选地,目前,已有IBM、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诺基亚、NEC、日立、法国电信等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关村设立了70家研发机构。随着国内外各类研发机构的集聚,研发产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在中关村逐步形成。同时,中关村与美国硅谷、法国索非亚、日本京都、韩国大德等世界知名科技园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中关村还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建立了五个海外联络处,为海外投资者和中国留学人员了解中关村和投资中关村提供服务。近几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就业在中关村形成了热潮。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代表,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品牌。在党中央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之际,中关村科技园区正在以全球化的视野、国际化的标准、专业化的服务、集群化的产业,全力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创新主导型经济区域,逐步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世界级高科技产业集聚的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责任编辑 / 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