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进文明 创新成就梦想 品牌创造未来

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时间:2015年03月12日信息来源:本刊原创 字体:

    23.jpg

    “学校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其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庞学光如是说。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庞学光认为,首先是学校、家庭、社会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学生在学校进一步,回到家里退两步,到了社会上退三步。”其次是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一直不够明确,就培养目标而言,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么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曾把“五讲四美三热爱”、“四有新人”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么将其目标随意“泛化”(例如,为数众多的学校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哲学教育都纳入到了道德教育的范畴之中),至于学校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哪些道德品质,一直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   

    庞学光还认为,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一直是唯理性道德教育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过分重视道德规范知识的灌输,很少甚至根本就不重视道德情感、道德动机、道德直觉、道德信念、道德行为习惯等道德非理性因素的培养。由于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和维持需要一个动力系统,而这个动力系统是由道德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所以唯理性道德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的人来。

    庞学光指出,要增强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对当下的学校道德教育予以改造和变革。

    “首先,要建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他以天津市和平区经验为例向记者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和平区构建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开放型德育体系,初步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其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和推广。

    “其次,要明确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庞学光建议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并确定明确的道德教育培养目标。他在综合伦理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教育培养目标的参考框架:一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品质,包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等;二是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品质,包括敬业、团结、奉献、诚信、公正、互助等;三是正确处理个人与自身关系的道德品质,包括自尊、自爱、自重、自信、自强、智慧、勇敢、正直、勤奋、进取等。

    “最后,要探索构建道德理性教育与道德非理性教育整合的道德教育模式。”道德教育模式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庞学光认为,一是面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研究制定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手段实施道德教育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艺术对激发道德非理性因素、增强道德教育实效的独特作用;二是面向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研究制定有助于道德教育目标实现的学校文化(主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对学生道德品质、特别是道德非理性因素生成的熏陶、感染和培育作用。

    

( 本刊记者/任晏黎 张瑞山 王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