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涤生——着眼未来,与时俱进
张涤生,1916年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主任、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现任九院顾问、上海市整形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211”学科带头人、中华整…
-
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
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引用过蒲松龄的一句话“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是他的人才培养观,同时也不经意间透露出了他的成功秘诀。用“成功”来形容他,或许不恰当,因为这个词带有世俗的功利…
-
追求——克隆技术的新高度
1962年,李宁院士出生在江西南昌的一个医师家庭。1968年,他随父母下放至农村生活。那时,父母认为这个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孩子将会因为“出身”问题在炙热和蚊虫丛生的农村度过一生,因此要求他从8岁起就开始参加生产队的劳…
-
刘人怀创新需要坚持
刘人怀院士为山西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作首场报告 觉悟尽在“用心”中 2011年11月29日上午,本刊总编辑、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在为山西省作首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报告前,接受了山…
-
有色金属工业呼唤资源循环利用
直面两大难题 “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影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教授邱定蕃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邱定蕃院士 &nbs…
-
院士之声肩负伟大使命 目光投向黎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勇作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领头羊 9月21日,在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特邀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指出:我们现在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科技革命在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
袁隆平高产杂交稻让人类远离饥饿
科技界喜讯连连 金秋时节,如同丰收的中国大地一样,科技界捷报频传,喜讯连连。 9月12日,被看做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1年度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
-
马伟明世界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
他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专业技术一级,一等功荣立者;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
-
共享 体现科学数据价值
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科学数据的支撑。随着我国科技研究的日益繁荣,各界对科学数据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迫切,科学数据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有效推…
-
中国海洋“粮食基地”的开拓者
唐启升,1943年12月出生,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的海洋渔业与生态学家,中国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开拓者。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6月~2007年12月担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
-
再制造业春天的缔造者
再制造的含义,通俗地说,就是让旧的机器设备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科学地说,再制造是一种对废旧产品实施高技术修复和改造的过程,它针对的是损坏或行将报废的产品或零部件,在性能失效分析、寿命评估等分析的基础上,进…
-
核电猛于虎?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地震强度和引发的海啸引起世界震惊,然而随之而来的如同连续剧般上演的福岛核电反应堆事故播报,则把人们对于日本地震的关注又引向一个新高潮。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