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人物聚焦

石定寰:创新发展关键在软环境打造

从1973年进入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开始,直到2014年退休,40多年的科技工作经历,石定寰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推动火炬计划工作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他已是77岁高龄,仍然心系国家经济与区域创新发展,并结合多年深入基层调研进行总结,不断适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

“火炬”点亮“高新”发展

Q:“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石定寰:说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的诞生,首先说说“高新”一词的由来。我们把北京叫做“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因为当时涌现了许多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而且“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国际通用叫法。同时,科技领域也不断涌现出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高技术。当时大家都赞同把“高”和“新”两个字放在一起。

然而,到底是把“高”在前,还是把“新”在前,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一番讨论。讨论过程中,我们认为“高”是方向、是趋势,体现了科技的权威和制高点,应该放在前面。“高新”一词由此创立,从而最终确定了“高新技术”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汇。因此,1988年国务院批复建设的是“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之后批复建设的都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87年底,中央调研室、国家科委等7个单位组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对中关村科技企业进行大规模调研。调查报告在肯定了“电子一条街”成就和经验的同时,建议在中关村地区建立科学工业园(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给予优惠扶持政策。调查报告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位于中关村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诞生。这是我国第一个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也是第一次把科技与产业结合了起来。

1991年,国务院批复建设了26家国家高新开发区,让国家高新区的队伍不断壮大。同时,国务院发布1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国发[1991]12号)》,明确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扶持政策,尤其是高新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以及科技人才在出国方面的便利等政策。

 2.jpg

石定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Q:在“火炬计划”出台之前,我国是怎样的科技发展环境?

石定寰:随着197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全国各地掀起了热爱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1984年初,宋健主持国家科委工作,积极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更加致力于科技力量的统筹协调、科技战略与政策的制定以及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部署。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揭开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新篇章。当时,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成为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障碍,科技与经济处于分割状态。很多科技成果只是“三品(样品、展品、礼品)工程”,没有应用到实际经济中,不能形成生产力,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问题严重。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解决“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中央这个决定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里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同时要求科研院所要面向市场,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正是在这个决定中,中央首次提出:选择若干智力密集区,采取特殊的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技术产业开发区。

同年4月,国家科委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上报《关于支持发展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的请示》,建议在北京等几个科技实力雄厚的城市试办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建议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

Q:“火炬计划”与其他国家项目计划有什么不同?

石定寰:当时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一是希望依靠科研院所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希望依靠民办企业的力量。“火炬计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

1988年初,根据国务院总体部署,国家开始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希望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融入世界浪潮中。当时我国的出口产品多是原材料,以农产品、矿产品为主,没有科技含量。中央希望通过高技术支撑,研发更多科技成果,改变出口的结构,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国制造”。

虽然当时国家科委针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推出了“星火计划”,之后国家又出台了“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但是,这些计划大都是指令性计划,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科研成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并实现产业化。国家迫切希望有个新的计划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随着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诞生,国家科委成立了火炬计划办公室,开始着手制订火炬计划实施纲要。当时要求编制的火炬计划不是一个指令性计划,而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指导性计划,并且提出火炬计划要着重培育和扶持民办科技企业这个生力军的发展壮大。

当时国内发展高技术多是依靠国家长期培育的科研院所、大企业、军工力量,这支队伍是主力军,而在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科技人员创办的民办企业还较弱小,甚至不被重视,但是它们是生力军。发展高技术就希望依靠这“两条腿”走路,因此更加重视生力军的培育和扶持。

火炬计划的经费一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支持,更多地要来源于社会资本和银行资本。我们当时学习参考了国外如何使用社会资本的经验,引入了现在的风险投资的概念,同时参考了美国硅谷、我国台湾新竹的经验,草拟了以“高新区、孵化器、科技贷款、两型人才、国际合作交流”等内容为主体的火炬计划雏形。这样的计划在当时来讲,是绝无仅有,而且无章可循。火炬计划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一次把原来以计划经济为主导转向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它为我国科技和经济的紧密融合及产业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1988年8月,肩负崇高历史使命的火炬计划正式实施,拉开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帷幕。

1.jpg

石定寰介绍我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情况

顺势而为“新火”燎原

Q:高新区对推动我国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有何影响?新时期又有何使命?

石定寰:目前,国家高新区的队伍已遍布全国各地主要城市和地区,数量近170家。在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国家高新技术区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这30多年里,我国通过对高新区、孵化器的建设,营造了一个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环境;提高了民营企业、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培育了很多企业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地方科技工作开辟了广阔的舞台;加快了国际化过程;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位置,此后科技部实施的科技兴贸活动,推动了外贸结构的调整,提高了高科技产品的比重,扩大了与国外园区的合作交流;调动了科研院所参与火炬计划的热情;成为促进科技与经济、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越来越紧密结合的纽带。

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高新区应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当前,我国正努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高新区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继续起到先导作用,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Q: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火炬计划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石定寰:火炬计划把握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机遇,促进了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科技的业态:把从只存在于象牙塔里的科学研究变成一个融入到全社会、市场、整个经济产业大体系的技术、产业。虽然它是在当时人们思想还不够解放、多个部门存在争议的背景下萌生,但是得到了中央大力支持,并由国家科委独立制定的我国首个指导性计划,开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史进程。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插上了火炬的标志,火炬标志也成为高新技术区、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火炬计划要继承和发展,我希望未来火炬的旗帜插遍全国大江南北,真正成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大品牌。

与火炬结缘,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件幸事,也是自我成长的好机会,在参与火炬事业的战斗中成长,在实践中学习,扩展了眼界,提高了才干。现在我们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国家高新区的建设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优势资源,使之成为促进我国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主力,并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主阵地。

5.jpg

 石定寰介绍火炬计划对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影响

厚积薄发“重”造软环境

Q:您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石定寰:区域经济要发展,特别是创新发展,最关键的是软环境的良好打造。首先是各级党委、各级政府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进一步促进软环境的建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进而促进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找几个项目。我觉得整体软环境的建设仍然是落后地区发展的首要任务,要把中央的意图和战略思想真正落实到实处,必须靠“一把手”去推动。

要把软环境建设好,没有一把手工程、没有各级一把手身先士卒带领去创造环境是很难做好的。现在很多新的能源产业要发展,但为了经济稳定还要放在化学能源的基础上,这就很难去实现新时期的战略目标,这也和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方向大相径庭,如果一把手(主要领导)不转变观念是开展不了的。

我国已经明确了创新驱动战略,五大发展战略中,创新是摆在首位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环境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创新。现在人人都在喊创新,都说在口头上,但在行动上有多少人去落实的?究竟多少落实在行动上了?

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软环境建设差距很大,包括广大干部的认知度也仍然是很大问题,在这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而且培训要针对实际,不要简单地去喊口号,具体怎么做,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是非常重要的。要针对每个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劣势,花大力气去做。向先进地区学习经验,除了一把手的交流学习,下面的中层干部也要进行培训。因为现在很多工作在中层,如果他们的观念不转变是不行的,只有上下一致,才能共同推动工作开展。

Q: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各区域的创新发展和品牌建设?

石定寰:我也经常到地方上去调研,发现创新企业遇到很多障碍,这些障碍就需要政府帮助去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进一步创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条件,让更多的企业感觉到在这里有可依靠的力量,也能够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否则到哪儿都是闭门羹,到哪儿都得不到很好地支持,推三阻四是不行的。但很多地区在这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距,主要还是因为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政策等这些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东北地区这么好的工业基础、这么多高等学校、这么多开创力量,但并没有被很好地抓住。

过去在与辽宁地区合作过程中,一直强调不要把力量都花在国有大企业身上,而要更多地创造软环境去支持本地的广大科技人员和民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但是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并没有得到改观,结果让很多科技人员感到在这里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东北大量人才跑到了南方,这对东北地区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如果现在还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要实现当地的振兴是根本无望的。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除了要把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些区域建设好以外,还要把落后区域也建设好。现在西部地区做的还是不错的,比如成都、重庆、西安等,中部地区,像武汉等地,这些地方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这么大的一个人口聚集地区,有重要的工业基础的地区,不应该像现在这样惨淡经营、这么沉沦下去。振兴不要老在国有企业上下功夫,国有企业要放在转制和改革上,而更要把民间的力量、活跃的因素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东北是很富庶的地方,有大量的资源:矿产、农业、旅游资源等,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发展?就是因为软环境的建设跟不上。因此要围绕这个地区,打造出一个适合推动当地品牌建设的软环境。当然品牌的建设也离不开软环境的打造,区域品牌的打造和当地软环境的打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石定寰:低碳经济学家,国务院原参事.jpg 

人物介绍

石定寰,低碳经济学家,国务院原参事。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剂量与防护专业,1980年进入国家科委,历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预测局副处长、工业技术局副局长、工业科技司副司长兼火炬计划办公室主任、工业科技司司长,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副司长,科技部党组成员、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战略研究组组长、北京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绿色设计国际论坛联席主席等职;兼任中国科技咨询协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理事长,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等。荣获“剑桥世界杰出华人榜”、“能源科技领域杰出华人”称号。2011年11月受聘为电子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