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学术交流

东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几年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总结了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水产品  质量  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随着东营市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群众对水产品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安全意识也逐渐增强。
        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健康、安全的水产品,是党委政府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部门工作的根本职责之一。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深入贯彻水产品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有关食品安全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安全监管,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发展现状

        近几年,东营市以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为主线,以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强化水产品产前监管为重点,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呈稳定提升态势。
        1.1  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壮大。随着东营市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渔业生产企业发展迅速,达到61家,其中水产品加工企业14家,市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12家,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2家。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家,其中注册登记成立的15家渔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正成为带动我市渔业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全市增养殖面积达10.4万hm2(156万亩),养殖领域涉及到鱼、虾、蟹、螺类、贝类、海参等众多水产品种。
        1.2  渔业标准化能力显著增强。从1999年开始,东营市相继发布了黄河口鳖标准、黄河入海口文蛤标准、黄河口大闸蟹标准等6项渔业地方标准,并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目前,全市已建成了贝类、黄河口大闸蟹、对虾、海参、甲鱼五大标准化养殖生产示范基地,推行了从水域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到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标准100余项。水产养殖加工企业积极申请标准化体系认证,如东营市正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得QS、HACCP、ISO9001体系认证。海星长盈水产食品加工厂按照国际HACCP标准生产,并取得了HACCP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达到了国际标准化生产标准。
        1.3  品牌认证和健康养殖稳步推进。为进一步提高东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排除水域环境恶化、养殖病害频发等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全市积极推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和健康养殖模式,现已建成无公害水产品产地33处,通过认证产品51个,认定产地面积近4万hm2(60万亩);有机水产品12个,绿色水产品1个。建有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区4处,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4处,规模达到1.33万hm2(20万亩),辐射面积达到2万hm2(30万亩),为提高水产品质量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1.4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食品安全正逐渐成为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为严格把好全市初级水产品生产关和投入品使用关,东营市渔业主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工作,下大力气解决水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题。通过近几年开展执法检查、监督抽查和苗种整治等水产品专项整治工作,一套适合东营市实际的集监督管理、执法检查、宣传培训和技术支撑等职能于一体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将逐步完善。
        通过近几年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滥用渔药、用违禁渔药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和养殖生产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2  存在问题

        2.1  监管职能狭窄,执法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在渔药监管方面,全市的渔药生产、经营归口兽药管理部门跨行业管理,渔业主管部门只负责渔药投入环节的监管,而生产、销售等其他多个环节不在监管的范围内。县级渔业主管部门缺乏专门监管机构和人员,承担这项工作的多数是渔技站,而渔技站不具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因此,基层执法监管人员缺乏。另外,水产品生产分散,涉及千家万户,监督检查点多面广,也为监管带来一定困难。
        2.2  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相对滞后。近年来,东营市渔业经济发展迅速,水产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还相对滞后,抽样检测需远赴青岛、烟台。因此还需大量技术力量、设备、设施的投入,为水产品检验、检疫提供保障。
        2.3  渔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主要表现为渔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淡薄、企业自律意识不强。全市渔业生产者众多,养殖户较散,部分生产者对水产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利益驱使,在生产中只讲产量和效益,而不考虑投入品是否安全、是否会造成药物残留。一些养殖生产者和企业诚信度不高,当发生病害时,为迅速控制疫情、减少损失,往往从本企业的利益出发,非法或过量使用药物。

        3  对策与措施

        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关系渔业可持续发展。从监管情况看,全市水产品总体上是安全的,广大市民可放心食用。但是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长抓不懈,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 
        3.1  大力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
        3.1.1  建立渔业标准化体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从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入手,完善水域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标准,并大力推进标准的应用。
        3.1.2  制(修)订黄河口特优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规范,达到苗种培育、养殖生产、经营销售、储运加工等各环节有章可循。
        3.1.3  加快渔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示范基地,发挥带动示范作用。
        3.1.4  抓好水产品的“三品”认证工作,建立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到2010年,全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达到6.67hm2(100万亩),水产品养殖加工流通环节采标率达到95%以上。
        3.2  强化执法职能,加强监督管理。
        3.2.1  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当前,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挑战,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高度重视,结合水产养殖实际,将重点加强对海参、黄河口大闸蟹等重点品种和无公害养殖基地、健康养殖示范场、苗种场等重点区域的监管,以此为突破口,强化执法检查、苗种整治和监督抽查,实现药残抽检范围覆盖所有苗种场及无公害养殖基地。对于抽查中发现的阳性样品,经省质检中心确认后,将由市渔政处执法人员依法立案查处。
        3.2.2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目前,市级渔业主管部门已基本形成一套适合我市渔业实际的监管模式,还需在县级渔业主管部门内部成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专门行使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促使监管重心下移,进一步提高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3.2.3  加强协作,渔业、畜牧、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等部门相互配合,环环相扣,净化市场,确保安全。
        3.3  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3.3.1  逐年加大投入,按照国家规划,建立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市级质检为骨干、县级质检为基础的检测体系,完善现场检测、快速检测手段,为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提供保障。
        3.3.2  加快市级检测中心建设。在2008年完成投资200万元基础上,2009年再投入100万元,建成比较完善的市级检测中心。支持部分县区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站。完善全市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为水产品质量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4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3.4.1  积极探索建立产地准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包装标志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使生产和管理规范化。
        3.4.2  通过集中活动,定期检测,不定期检查等多项活动,提高水产品质量监管水平,制定应急预案,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不造成大的影响和危害。
        3.4.3  加强舆论引导。让消费者了解和掌握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知识;通过品牌打造和推介,以政府、中介组织、企业的信誉向消费者推荐优质、安全的水产品,普及健康消费知识,提供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3.4.4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渔业科技入户”、“千村万户”渔民科技培训工程、执法检查等培训从业人员,提高其自律能力和安全守法意识,引导企业规范生产用药行为,倡导建立诚信经营体制,共同营造水产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消费比重日益提升。今后东营市渔业主管部门将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保证人民群众吃上优质美味、健康放心的水产品,为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