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特别报道

沙产业开辟荒漠化防治新前景

        湿润的微风轻拂着脸颊,呼吸着芦苇和野草的香气,听着远处水鸟隐约的鸣叫,看着橘黄色朝阳的倒影在碧波涟漪的湖水里荡成一片片碎玉,如果不是抬头眺望,看到远方起伏连绵的黄色沙丘,你一定以为自己已置身美丽的洞庭湖畔。其实这一切,都是本刊记者在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七星湖景区的亲身感受。

        20年前的荒漠,如今正一步步地变成绿洲。8月29日,第二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刚刚在此成功地落下帷幕,以“沙漠•科技•新能源”为主题的论坛虽然只为期两天,但是它带给人们关于防沙治沙的思考和将沙漠变绿洲的热情将持续的影响下去。

                              荒漠化防治任重道远

科技部部长万钢致辞        据本次论坛公布的数字,全球荒漠化目前仍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威胁到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和20多亿人的生活。科技部部长、本次论坛组委会主席万钢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4%,治理荒漠化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在论坛期间指出,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于18个省(区、市)的大部或一部分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和青海这5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5.31%。全国有近4亿人口常年受荒漠化影响,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而且荒漠化正在加剧贫困,使东西部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据统计,200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仅为15937元,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3%。此外,荒漠化的加剧还严重地威胁生态安全和加剧气候恶化。
        造成我国荒漠化的原因既有气候因素,更有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四滥”(滥开垦、滥放牧、滥樵采、滥用水资源),而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一是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干旱地区人口密度超过联合国所确定可载人口密度的10~20倍,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二是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西北地区文盲半文盲人口超过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文化程度不高,人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偏低。三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们只能更多地采取广种薄收、多开荒多耕种的办法解决吃饭问题;只能采取多养畜的办法解决花钱问题;只能采取樵采的办法解决烧柴问题。目前我国在防治荒漠化上的现实投入与实际需要相距甚远,当前的政策还难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治。

                              沙产业开辟治沙双赢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连辑在欢迎晚宴上致辞        坚韧顽强的中国人民,一直在与沙漠做斗争,涌现出了诸如殷玉珍这样24年治理沙漠的“全国治沙模范”。殷玉珍下一步的计划是把现代农业与观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玉珍沙漠生态园”。
        早在1984年,钱学森院士就提出了“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科学设想。其中的“沙业”即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英译为Deseticu-lture),其通俗表述是: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技,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在钱学森的启迪与带动下,如今知识密集型沙产业正在成为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对此,内蒙古沙产业协会秘书长郝诚之表示,鄂尔多斯市20多年来防沙治沙、用沙管沙,实现了由植被建设向产业发展的飞跃,逐步形成了绒、肉、乳、药四大绿色支柱,其中沙产业托起的“沙漠药圃”引人注目。甘草、沙棘、锁阳、麻黄、苦豆籽、螺旋藻等有顽强生命力的半野生中草药材,经过原产地认证,规模化种(养)植,规范化管理,多层次转化,市场化运作,品牌化打造,已成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的新型后续主导产业。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彪演讲        亿利资源集团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也作为荒漠化防治的典型,二十年来,立足“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更是为开拓沙漠生态新经济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双赢模式。据亿利资源集团总裁王文彪介绍,十几年来,亿利资源先后投入8亿多元,整合绿化了3500多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相当于5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并在大漠深处修筑了一条全长234公里的“穿沙公路”,实施了以沙漠甘草种植加工为主的中药产业化工程,建设了库布其沙漠七星湖旅游景区,大面积种植了以沙柳为主的沙生植物资源,为发展沙漠生物化工和沙漠太阳能光伏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七星湖景区的年游客流量已达30万人以上,甘草医药产业的销售收入也已突破30亿元。此外沙区十几万居民每年仅参与亿利资源的生态建设就可以获得600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
        王文彪指出,亿利资源在防治沙漠化的同时,继续大力发展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按照“一体化建设,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建设的煤炭开采、煤矸石发电、PVC生产和工业废渣制水泥等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已实现每年节煤250万吨,节水800万立方米,节电8000万度,减少工业垃圾填埋3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万吨。
        防治荒漠化也同时受到来自沙区以外企业的高度重视,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20多年来,以沙子为研究对象,不断创新,在精密铸造、石油开采、雨水收集与污水处理、建材住宅以及沙漠治理五大领域初步形成 “用沙治沙”的新模式,并开创出一个新兴产业—工业型沙产业。秦升益表示,我国发展沙产业具有丰富的原料资源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而钱学森曾预言的“沙产业将成为人类第六次产业革命”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也变成了可以实现的目标。

                              产业化治沙推动能源转型

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演讲        沙产业的兴起,也带来了人们对新能源的需求和重视,在本次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着“新能源•新经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风能源协会理事长贺德馨指出,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相对成熟,并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一种能源。内蒙具备发展风能的自然条件,现在内蒙、甘肃正规划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中国风能源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表示,我国必须立即进入能源转型期,大力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绿色能源产业包括现有能源系统效率的大幅提升即节能,也包括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
        在内蒙,像这样从沙漠中开发出的新资源还有很多。论坛期间,有业内人士表示,利用生物质能发电治沙将会成为一把巨大的造林铲、一台高效的植树机,在获得了生物燃料的同时也提供了治理沙漠的资金和绿化条件。亿利资源的相关人士也表示,随着沙生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和荒漠绿化力度的加强,企业已经开始愈发关注如何循环利用囤积下来的植物资源。
        除了风能,内蒙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也受到与会专家的青睐。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副院长郭慧平说,预计2020年全国总电力装机达到900GW,年发电量达到4500TWh,届时如果光伏发电达到全国发电量的1%,则总光伏发电量为45TWh,总装机为30GW,占地300平方公里,仅占全国荒漠面积的0.35‰。但郭慧平指出,开发荒漠太阳能资源,也面临着一次投资大、电池板转换率低、荒漠高温和灰尘、电力外输难度大等问题。
        在论坛闭幕式上,由亿利资源集团建设的库布其沙漠七星湖新能源基地也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沙漠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这也标志着新能源在治沙道路上的重要性。

亿利资源集团员工列队欢迎参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