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技园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打造珠三角创新基地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中山火炬开发区”)于1990年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联合创办,并于次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山火炬开发区位于中山市东部,珠江三角洲A字型的核心地带,北连广州,南靠珠海、澳门,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处于珠三角的核心地带。其中集中新建区5.3平方公里,政策区9.8平方公里。1996年,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规划总面积13.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2平方公里纳入中山火炬开发区发展规划,享受有关政策。中山火炬开发区的高新区规划面积增加至17.1平方公里。另外,行政区域面积70平方公里。2003年开始,中山火炬开发区大力实施中山市委、市政府关于东部沿海开发和组团式发展的战略,加快发展以装备工业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大力开发建设规划面积为9.2平方公里的临海工业园,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和材料产业。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建设,临海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成绩。

        中山火炬开发区经过18年发展,已成为珠三角西翼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经济规模:初步建成了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中山)、国家火炬计划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六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健康医药、现代包装印刷、精细化工、汽车配件等五大主题产业;正在大力发展装备制造、节能和新能源、微电子与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优势产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特色明显的工业体系。同时,在省委、省政府“双转移”的战略指导下,开发区深入参与全省产业“双转移”,与阳西县政府合作开发建设中山火炬(阳西)产业转移工业园,通过“腾笼换鸟”为高新技术产业拓展空间。
        “十一五”以来,为实现我区“二次创业”的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我区党委提出“四个引进”的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即:引进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研发机构、规模较大的科技型企业;引进一批能快速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项目;引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国内外科技型机构,包括科研机构、理工类院校、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中介机构等,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四个引进”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区科技工作得到了蓬勃发展,形成了信息、人才、成果和企业等创新要素富集的良好环境。
        (一)以科技为支撑,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进入“十一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继续蔓延,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我区一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企业、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科技人才队伍、一大片发展最活跃的基地有力地支撑了我区社会的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至今,我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76亿元,工业总产值805.43亿元,税收收入30.1亿元,出口总值4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5亿美元。200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6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5%左右,在中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

成果示范基地

        (二)出台科技扶持政策,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为扶持科研机构和促进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区党委、管委会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一是设立创新创业资金。由区财政列支专项,每年分别投入1000万元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和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区内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支持科技创业发展和孵化期建设。二是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8年,在健康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设立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健康科技和生物医药企业发展。三是制定《中山火炬开发区博士津贴及博士后工作站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给予在中山火炬开发区工作的博士和留学人员2~5万元的生活津贴,到目前,我区已累计发放博士津贴246万元。同时,出台高级知识分子慰问金制度,现已累计发放68万元。四是制定了《中山火炬开发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知识产权政策,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给予费用资助,引导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五是制定了《中山火炬开发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奖励在推动中山火炬开发区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十一五”期间累计奖励金额140万元。
        (三)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十一五”以来,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区加强对科技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抓住重大项目,比如863计划、产业专项等,成功实施汽车动力电池、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第三代移动通讯天线等重大课题。广泛组织推荐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争取纳入扶持范围,截止2008年底,我区共有283个项目获得立项,科技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我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科技项目也使以企业为载体的研发机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引导企业通过实施科技项目,组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改善传统工艺流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为我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2008年,我区拥有67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其中省级工程中心6家,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包装印刷基地

        (四)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
        中山火炬开发区是在没有大院、大所、大校的背景和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人才和科技支撑问题是发展的一个瓶颈,所以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和大院、大所、大校开展广泛合作,建区初期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863”成果转化基地,主动走出开发区,积极用我们强大的产业背景辐射科研机构,为科研机构寻找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合作机遇,从而借用外力提升我区科技水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克服了我区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先天不足的缺陷。自2006年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计划以来,我区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2008年,我区省部产学研示范区获得立项,目前已联合各高校在我区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如华南理工大学在我区设立“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现已正式挂牌;武汉大学在我区设立“广东省中山市包装印刷科研测试中心”,现已签约;华中科技大学在我区设立“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现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北京大学(北大方正)等在我区开展联合技术平台,目前已启动了设备制造实验室建设和中试工作。
        “十一五”以来,我区共有7个项目获得省部产学研项目立项,2个省部产学研基地项目立项;42名由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专家组成的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已入驻我区;共有50多个高校与我区企业形成产学研合作关系。2006年,中炬森莱与北京理工大学、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科院电工所等5家单位联合研发的“混合电动轿车用镍氢动力蓄电池组的研发”项目获得“十一五”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立项,获得科技部900万元研发经费支持,同时我区获市产学研合作奖,07、08年我区中山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中山市中智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获市产学研合作奖。
        (五)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科技孵化事业
        中山火炬开发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一宗旨,结合园区专业化管理和三级管理架构,1992年创办了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紧紧抓住“服务企业,共同创业”的总方针,努力营造“容忍失败,鼓励创新,敢于竞争,不断进取”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2008年,区内成立中山火炬开发区金融中心,对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进行跟踪,开展种子基金、风险借贷、上市辅导等科技融资服务。通过政府搭建风险担保平台,以科技项目和科技企业为载体,吸收国内外资金到我区投资。经过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我区逐步发展成为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科技孵化服务平台, 2005年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6年批准成为广东科技人才基地(中山)建设单位,2007年被批准成为中山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开发区),现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
        近年,我区逐步发展形成具有一个综合孵化器和五个专业孵化器,孵化场地面积逾11万平方米,共13幢孵化大楼的孵化体系。迄今为止,孵化器累计转化科技成果592项,孵化企业253家,毕业企业141家,其中有89家毕业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发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发展成为产值过亿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
        在历年的科技工作中,我们牢牢坚持“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宗旨,以创建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把增加科技项目数量和提高科技成果孵化质量结合起来,把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和拓宽产学研合作范围结合起来,把优化创新硬环境和提高创新服务水平结合起来,促进了科技创新水平的全面提高。    责编/刘 路

建设中的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