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人物风采

塞外雄鹰 赤子深情 ——记全国代表、内蒙古塞飞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秉和

他没有进过大学,却在社会这所真正的大学里成了高材生;

  他不是科学家,却谱写了一曲曲精彩的创新乐章;
        他没有华丽的语言,却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万千农民的拥护与掌声;
        他好比草原上战无不胜的雄鹰,翱翔在广袤的塞外草原上,为那里的农民修建了幸福的路,打开了致富的窗!
        他就是塞外草原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塞飞亚集团董事长李秉和。他的那些不平凡的故事,抒写于平凡的岁月里,但深深地印在了农民朋友的记忆中。每次回内蒙,都有不同的人向我讲述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带着惊奇与敬佩,记者走进了坐落于蒙冀辽三省交界的一个小镇上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塞飞亚产业园,走近了李秉和的传奇人生。在他的身上,记者感受到了家乡人朴实的亲切,感受到了在他大爱精神影响下的团队的凝聚力。

李秉和与他的塞飞亚高层领导团队

少年壮志不言愁

        1954年1月,李秉和出生在天寒地冻的内蒙古草原上。新中国初期的一穷二白注定了他将迎来一个苦难的童年。李秉和的父母是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杨家窝铺村的普通村民,李秉和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又有了四个弟妹。因为家庭贫困,他直到十岁才实现上学的愿望,但也仅能念到三年级。艰苦的生活是一笔精神财富。蒙古草原铁血男儿的根性,父母身上传统美德的影响以及长子所具有的责任意识,在少年李秉和这里交汇,使他立下了一个远大的抱负:一定要让家乡摆脱贫穷。
        辍学后仅13岁的李秉和为生产队放羊,一放就是三年。由于爱琢磨,他很快掌握了羊的生活习性,因此他放的羊又肥又壮,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赏。村里接电那年,每个村里都要选一名电工。好学肯钻研的李秉和自告奋勇当电工。他深知电的危险性和重要性,丝毫不敢马虎,借来相关书籍,一通猛“啃”,终于掌握了电工基础知识,并可以自制设备轻松地将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他就是有一种自立自强的劲头!17岁时李秉和又当起了轧面工。在一般人眼里,轧面是个美差,因为可以得到不少“漏掉”的面粉,而李秉和不仅没有捞油水,还经常搭上电费。
        李秉和19岁时就被推选为生产队长,这不是偶然的,而是他的正直、勤奋、聪明所赢得了大伙信任。但在当队长这件事上,父亲却反对,怕他年纪轻干不了。而李秉和却认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不是升官发财的机会,而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机会,因此他当仁不让地承担起队长的责任。
        李秉和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打井修渠,扩大水浇地,接着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烤烟、向日葵、甜菜等经济作物,为集体增产和农民增收打开了致富门路。十年队长,十年苦干,他带领的生产队工分日值创全县之首。李秉和兑现了无言的承诺,把一个贫困村带成了全县有名的富裕村。当李秉和拿着18万元给大伙开支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村民逐步摆脱了贫困,家家有了存款,但李秉和自己却因组织秋冬浇地长时间趟水落下了严重的腿疼病。
        1983年,29岁的李秉和接任了杨家窝铺村村长的职务,他带领乡亲继续在致富路上前行。他架电修路开灌渠、包工包地、发展经济作物,多方筹资办起了砖厂、养鸡场、养兔场等村办企业,苦干四年不但还清了村里所有的债务,而且盖起了学校、村部,村里还积累了几十万元的存款。村民们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李秉和在周边有了不小的名气。
        什么叫“贫贱不能移”?李秉和用实际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

鹰击长空创大业

        村里的行政事务占用了李秉和大量时间,为了集中精力办好集体企业,他辞去了村长职务,专心经营砖厂。后来汐子镇要筹建纸箱厂。当时的背景是全镇六七个乡镇企业均因经营不善而亏损严重,因而镇领导下决心要为纸箱厂选择个“有才”的厂长。经过对全镇19个村的筛选,最终目标锁定李秉和。而李秉和在砖厂正干得如鱼得水,因此不愿接受这个任命。但李秉和毕竟是个以大局为重的人,奉命于危难之间,于1987年11月毅然上任汐子镇纸箱厂厂长。
        那是怎样一个家底啊:厂房低矮破旧,墙缝漏着风,员工是18名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资金仅有5万元贷款,设备不配套,原材料缺少。李秉和直面困难,迎接考验。资金不足,他首先把家里积攒的5000多元建房款拿出来救急。在他的感召下,村民们纷纷集资,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沉寂已久的机器终于轰隆隆地转起来了!技术落后,他一方面聘请技术人才,一方面派人到外地学习;机修人员忙不过来,他就帮机修工一起抢修设备,有时一修就是半夜;没有市场,他骑着自行车亲自出去联系业务,风雨无阻地奔波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上,接受汗水和泥水的双重“洗礼”。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纸箱厂当年盈利3.6万!接下来李秉和趁热打铁,扎实推进,靠信誉争取客户,以质量赢得市场,效益节节攀升。第二年实现利润12.6万元,第三年猛增到30万元。
        90年代初,商品经济的大潮在全国兴起,彩印包装市场商机凸显。李秉和审时度势,企业自筹资金126万元,于1992年建起了一座彩印厂,并且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投产、当年盈利的预期目标。
        1993年8月30日,李秉和组建了宁城塞外实业总公司,把原有资源整合提升,成为全县乡镇企业的龙头老大。从此,企业盈利直线上升。1994年到1996年,是公司大投入、大发展、大飞跃的三年。企业先后投入125万元建成了服装厂,其产品出口到日、美、韩等国家;随后又建成了塑印厂、塑编厂、卫生巾厂等,使公司逐步走上了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快速振兴。
        随着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李秉和越发感肩上的压力沉重。这种压力来自多方面,一个是尽管企业做大了,但带富的仅是少数人,少数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富,汐子镇6万多乡亲全部走上富裕道路才是他真正的心愿;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的做大,由于体制所致,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暴露出许多问题。他的心在焦虑、脑在旋转、血在奔流,无时不在为之忧虑。
        1996年8月,在县乡政府大力支持下,李秉和大刀阔斧地对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正式组建了“内蒙古塞飞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到1996年底,公司已拥有固定资产6500万元,“塞飞亚”由一只雏雁变成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

塞飞亚集团冷冻加工厂净毛车间

水鸭旱养闯新路

        1997年,李秉和带队南下寻找项目,在南京了解到鸭子的生长期短、附加值和利用率高,市场发展空间也较大,他决定养鸭。李秉和很快拿出了可行性报告,递交到有关部门。对塞飞亚新上项目各方面是全力支持的,但要在内蒙古养鸭子,很多人都哈哈大笑,宁城哪里给他找有水的地方去养鸭子啊?可李秉和心里有底,他到处解释说:“行不行让我试试,我不向县里要一分钱”。1997年4月国家计委批准了塞飞亚养殖加工600万只肉鸭产业化项目,至此李秉和的二次创业正式拉开了序幕。
        李秉和一开始就瞄准高端市场,选择英国樱桃谷瘦肉型肉鸭。1997年8月300万只孵化能力的种鸭场建成投产。李秉和第一回养鸭子,需要从头学习,他从北京高校请专家学者对养殖和生产进行指导,广泛吸纳专业人才,并提供丰厚待遇。
        为了少让农民在养鸭子时走弯路,李秉和首先在公司建立了一个养殖场进行养殖试验。养鸭子一般是在地上以圈养或散养的形式,鸭子长期接触地面身上就会沾染粪便,从而鸭子便会啄羽,导致鸭绒质量下降并且极易感染皮肤病。因此李秉和试验了一项网架养鸭的新技术,鸭子生长在网架上,与地面隔离,这样鸭子的粪便就会通过网眼儿掉在地上,既不会使鸭子与粪便接触,还便于清理,又可以保证鸭子的生长和肉品质量。试验成功后,开始向农民推广。

鸭肉产品


        李秉和采取了“公司加农场,农场连农户”的方式,让小一家一户联合起来养殖,产生规模化效益。按照双赢的原则,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100%合同计划管理机制,保证农户养殖的鸭子回收,再一次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农户为企业做基地,企业为农户做市场搞服务,企业和养殖户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在农户的养殖基地中,李秉和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体系,突出“质量、防疫、效益”三个重点,为养殖户提供鸭雏发放、毛鸭回收的全程跟踪服务。
        公司的一位高管曾对李秉和说“其实有些事情我们是可以不做的,我们没有必要承担那么多的责任”。李秉和斩钉截铁地说:“我搞肉鸭养殖就是想带动乡亲们富起来,乡亲们给你养鸭子,是因为信任你,那我们替乡亲们分担风险、多承担些责任就是理所应当的。”
        塞飞亚的养鸭政策是双赢的,许多农民积极报名。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没有钱来盖鸭舍、购买鸭雏和饲料。李秉和提出为农户提供担保,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扶持政策,让农户贷款来搞养殖。至此一场养鸭致富的运动在汐子及周边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为了进一步扩大产业带动能力,2002年,李秉和董事长等一班人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投资1.58亿元,历时 13 个月,建设了食品工业、生态种鸭、生态移民三大园区,完成八大工程项目,肉鸭产业达到年加工肉鸭2000万只、加工饲料20万吨的生产能力。
        2005年7月,为进一步加速企业发展,又投资1.38亿元,展开了肉鸭产业三期扩建工程建设。肉鸭产业达到了年加工肉鸭3000万只、加工饲料30万吨的生产能力。
        2008年7月,又投资2亿多元,陆续展开了肉鸭产业四期扩建工程,并以肉鸭产业为核心,以沼气发电和生物肥生产为纽带,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如今的塞飞亚集团,肉鸭产品已通过国家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HACCP体系验证,QS标志、C标志认证,以及俄罗斯、菲律宾、南非等国家卫生标准认证,“塞飞亚”被评为中国十大影响力品牌,塞飞亚草原鸭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产品以“立马草原、飞扬绿色”,“天然大草原、健康草原鸭、九十九道安检”为品牌优势,畅销全国各个大中城市,并出口十几个国家,年创汇上千万美元,草原鸭已在国内外市场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
        且看这一顶顶桂冠:
        农业产业化国家优秀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国家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全国畜牧行业优秀企业,综合实力在全国肉类行业50强中居第13位……
                
原自治区主席杨晶(右三)来塞飞亚视察           网架养殖基地鸭舍内部

创新人生最精彩

        李秉和没进过正规的大学,却在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充分地汲取营养,尽情地施展才华。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在发明创造方面,他称得上“太有才了”。在文化上他的水平仅相当于小学生,而在实践能力上他却达到了大学本科以上水平。
        童年的物质匮乏时代使李秉和养成了一切以不花钱、少花钱、多办事为原则的理财观念。当年他当轧面工时,所用的轧面机工艺落后,需要两个人同时操作才能轧面。李秉和就琢磨着如何改进轧面机,使一个人就能操作。通过不断摸索,他终于将那台轧面机改造成了“单人操作型”。
        他在村里当电工时,就能自制简易开关,自己搜集配件组装收音机。他还运用电磁学原理制作避免电机烧坏的自动保护器,并自己缠变压器,从而为村里节省了不少开支。

本刊记者晏黎与李秉和董事长在塞飞亚产业园合影

        李秉和管理纸箱厂时,电相当缺乏。宁城县只保证重点企业用电,因此其他企业经常停电,这对汐子镇纸箱厂无异于一个桎梏。而当时买一台60千瓦的发电机需要36000元,这对雏形时期的纸箱厂来说是天文数字。企业的难题萦绕在李秉和的脑际,那些日子他茶饭不知其味。他想:如果能自己制做一个发电机,自己发电,所有困难就迎刃而解了。他先到辽宁省建平县太平庄供销社考察了发电机的结构,回来后自己琢磨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心中有了头绪。他从废品市场花500元买回一个废旧发电机,又花3000元从汽车修理厂买回一个报废汽车的发动机,用两条石林烟换回一个废汽车底盘,利用轴传动原理,以汽车发动机底盘做座子,将发电机和发动机组合成一台“挂挡式”发电机。1988年国庆节晚上试验发电,机器一开,整个厂部一片明亮!全厂顿时欢呼雀跃。
        李秉和研制的这台发电机,充分利用汽车发动机转速可调节的特点,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电量来进行调节。别人的发电机12小时就耗掉一桶油,而这台发电机48个小时才耗一桶油。
        发电机的研制,挽救了纸箱厂的命运。没有这个发电机就没有纸箱厂的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到塞飞亚的今天。
        科技创新是李秉和一贯的追求,他从泥瓦工、木工、电工到制作机械、图纸设计等无不精通。公司扩建肉鸭产业二、三期工程的设计都是他的创意,包括塞飞亚集团办公大楼的图纸设计也有他的参与。李秉和的创新理念是耗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在塞飞亚集团组建之初,缺乏高素质人才,李秉和独家开创的“借智”方法,堪称管理创新的经典案例。所谓“借智”,借的就是公务员的智,因为公务员相对文化素质较高,社会经验也较为丰富,能移植到企业非常理想。于是李秉和找到政府,获得了给予到塞飞亚工作的公务员“三不变”的政策,即公务员被派到塞飞亚协助工作原身份不变、职务级别不变、工资待遇不变。就这样,为塞飞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渠道。

淡泊明志诚待人

        回顾李秉和几十年的创业生涯,我们发现他始终保持着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如敬业、俭朴、廉洁、诚信、大公无私等等。李秉和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他这些优良品质有着必然的联系。
        塞飞亚目前拥有8亿元的资产,而李秉和拥有大部分的股权,也就是说李秉和是亿万富翁,然而他却一向俭朴,从不奢侈。他去北京出差,从不住豪华宾馆,从不进高档饭店,前些年往往是在洗浴城住大房间,花38元钱连晚饭带早点一并包内,还不用花停车费。即使是现在,他去北京出差最贵才住120元的房间。他以身作则带动公司上下形成一种勤俭持家的良好习惯。古人推崇“富贵不能淫”,这句话李秉和当之无愧做到了。
        他从当生产队长那天起就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从不白吃白拿生产队的东西。当时家庭很贫困,但他从没向生产队伸手要过照顾。他家被队里列为“特困户”,而他却把队里的救助补贴给了那些贫困老人。杨家窝铺村当时是汐子镇的“钉子”村,三角债纠缠不清、拖欠严重。李秉和上任村长后理清头绪,弄清账目,三个月彻底清欠。这期间有多少请客送礼的,有多少托人说情的,都没有敲开他的“门”。
在管理企业中,李秉和坚决杜绝营私舞弊、以权谋私、给领导送礼等不正之风的发生。对于这类事李秉和态度        非常明确,他会毫不留情地严肃批评,不管是普通员工还是高层负责人,全都一视同仁。一位从塞飞亚办彩印厂开始一直打拼过来的老员工,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与为公司供煤的供货商串通,在煤中掺杂煤矸石,从中吃供货商的回扣。这件事被李秉和知道后马上开除了这名员工,尽管这人还是李秉和的亲戚。
        “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是李秉和一贯的做人准则。“非典”期间,李秉和在为经销商供货的同时,不忘给他们带去一大盒保健品和真挚的问候,希望他们保重身体,安全渡过非典疫情。经销商没有忘记这份关爱,以至在后来禽流感肆虐期间,感恩图报,助了李秉和一臂之力。受禽流感影响,塞飞亚销售受挫,流动资金周转不开,厂里的几千名职工在等着发工资。李秉和正在犯愁的时候,会计告诉他帐上突然多出了几百万。李秉和愣住了—难道是谁和我开玩笑?此时,上海的经销商打来电话:“李总,给你打的600万你收到没有?想当年非典的时候你给我买保健品,这次我也帮帮你。等你以后周转开了,这钱就当货款了。”捏着话筒李秉和很长时间都没有说出话来,他的眼圈红了,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流下来。随后账面上的钱不断地多起来,都是各地经销商无偿给塞飞亚提供的流动资金,累计达2000多万元。
        李秉和淡泊一切功名利禄,从没把权、钱看得太重,处处以事业为重、以富民为责。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爱好体育锻炼和戏曲。他文化不高,却十分注重学习,平时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每次去北京总要买一些书回来。他自己学不说,还要求员工们去学,努力创建学习型企业。在李秉和的带动下,塞飞亚的每个企业、每个员工都把诚实无欺、信誉第一、脚踏实地作为做人做事的准则。
        塞飞亚集团连续八年被农行内蒙古分行评为AAA级资信企业,“塞飞亚”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董事长李秉和被选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荣获全国劳动模范、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8年内蒙古诚信人物等荣誉。

造福社会献大爱

        塞飞亚走到今天,集团各个产业都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企业始终保持着不欠农民毛鸭和售粮款、不欠息、不欠税、不欠工人工资的良好运行状态。因为李秉和始终不忘造福民众的夙愿,始终不忘企业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劳动密集型家禽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大幅增加、产品售价下滑、资金周转困难等不利因素,同行业50℅以上都在减产、裁员、降薪。塞飞亚集团积极采取措施迎接挑战,确保做到了不减产、不裁员、不降薪、不欠薪,不把员工推向社会,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员工和群众解愁。公司通过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大搞技术革新,不断挖潜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等举措,大量安置当地富裕劳力和返乡农民工就业。
        塞飞亚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塞飞亚每年投向镇村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的捐助达几百万元,用于小城镇基础建设和改善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益事业。汐子镇主要公路全部铺上了柏油路,开发了商业街,建起了商业楼,使房地产业迅速增值,小城镇人口不断增多。企业为小城镇安装了路灯,提高了镇民生活质量。随着沼气发电项目投产,镇区和企业将实现集中供暖、供沼气计划。这些为加快当地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打下了良好基础。
        塞飞亚同样积极关注救灾慈善事业。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塞飞亚集团于5月13日第一时间启动了企业社会责任应急预案,向灾区捐款,随后集团员工也自发地向灾区捐款。
        故事讲到这里,笔者依然不想停下笔来,但限于篇幅不得不告一段落。掩卷沉思,是什么力量促使李秉和从苦难中崛起,一步步地超越过去、超越自我并将这种超越延续下去?我想这就是信念的力量,是他对家乡的爱与责任。他长年的辛苦和操劳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而是为了农民的利益,为了家乡乃至全国的繁荣。这种信念与责任产生了无穷的动力。
        李秉和实现了富裕宁城农民的夙愿,但他还没有完成富裕更多农户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让全市、全区乃至更大范围农民都达到文明化和全面发展的使命。任重道远,带着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他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扩展。祝愿李秉和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写出更加精彩的人生华章!

塞飞亚集团厂区鸟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