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技园区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

        198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启动建设,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2001年科技部批准唯一的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2006年被科技部列为全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六个试点之一,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8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授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20多年来,东湖高新区坚持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2006年以来,东湖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08年,高新区完成企业总收入1750亿元,是1991年的417倍;完成工业总产值1565亿元,是1991年的423倍。高新区特色光电子信息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2%;光传输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10%;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国际市场占有率为6%。“武汉•中国光谷”成为我国在光电子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东湖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中心、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排头兵。
        武汉市是全国科技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有各类高校55所,104万在校大学生,在东湖高新区就集聚了42所高校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东湖高新区还集聚了56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个国家实验室、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5个国家级生产力中心。51位两院院士,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建立了研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万人。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的5%。
        2001年以来,高新区孕育了大批的创新成果。高新区企业共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级创新项目320多项。高新区的专利申请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截至2008年底,高新区专利数已突破14790件,拥有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500多家;万人专利授权数达到114.9件,万人拥有的发明专利授权数为45件。高新区企业在光通信领域提出4项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实现了我国在光通信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高新区企业主导制定了国家标准7项,在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了话语权。

        二、东湖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六种模式

光电国家实验室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四级跳”模式。即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成果在高校周边孵化—孵化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成长—专业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如今华工科技园、武大科技园、理工大科技园、华师科技园都已经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
        二是大型产学研基地模式。如建设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激光产业园、生物医药园、显示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南湖农业园等专业科技园,使之成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就近进行成果转化的基地;科研企业、高校、中科院、东湖高新区等联合共建我国光电子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光电子国家实验室,成为光电子信息领域中集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关键技术及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为一体的权威性科研中心,发挥了区域性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是科技企业专业孵化器模式。1987年,东湖高新区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08年底,高新区已孵化科技项目2000多项,已孵化毕业企业1000多家,目前在孵企业900多家,东湖高新区积极围绕重点产业、特色产业,探索出独特的孵化器发展和管理模式,即企业化运作、吸纳社会投资、引进全球一流机构提供公共服务、输出孵化器建设管理模式。
        四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模式。如软件开发与测试服务平台、科技企业信息协同服务平台、光电子产品测试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四大平台”已全面投入运行工作;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武汉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品安全评价中心、文献共享平台和投资服务中心等平台已部分投入试运行。
        五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让大通关模式。如实现武汉光谷联交所的交易机制创新,把交易所打造成为集产权交易、高新技术企业股权交易、技术交易和创业风险投资进退通道为一体的科技产权交易平台,力争把交易所发展成为中部的产权交易中心。
        六是资本市场对接和集中辅导模式。建立从天使投资、创业抚育、政策性贷款到企业上市的投融资协同机制,通过引荐创业投资、支持上市和发债以及直接匹配产业资金等多种方式,解决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瓶颈”。

        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八项体制机制创新

        东湖高新区借鉴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启示,积极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上创新,具体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创新自主创新机制,坚持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支持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后的二次创新,鼓励企业申请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支持高新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成立技术中心,对企业购置科研设备和引进科技人才给予财政补贴和减税优惠;支持高新区的龙头企业以企业为依托,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请成立国家工程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的自主创新研发平台,鼓励高新区内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对研发成功或引进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二)创新产业引导机制,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领域
        把握东湖高新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现代装备制造、能源环保、生物医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竟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根据国家、省、市的《“十一五”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科技重大专项的要求,抓住武汉城市圈批准为“两型社会”综改区的机遇,制定东湖高新区的产业规划,围绕特色产业制定不同的细分行业的行业规划、行业政策和实施方案,促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
        (三)创新投融资机制,直接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直接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中试、批量生产、市场推广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拓宽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的渠道,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投入和运作机制,提供高新技术企业的长期低息优惠贷款;大力发挥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作用,开展技术产权交易融资,积极探索和建立“高新区+高科技成果+民营资本”联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有效机制;大力支持高新区企业借力资本市场融资,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四)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力度
        坚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四级跳”模式,促进科技成果就近转化;加强创新资源的积聚,建设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在不同企业间流动和传播;加快技术协会和产业联盟建设,通过市场竞争、政策推动、企业化运作,整合产业资源,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加快产业重组,集聚推进高新区内的企业之间、区内企业与国内外大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促进企业壮大,增强企业承载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五)创新落实督导机制,保证优惠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切实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协调解决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对符合高新区的产业规划、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支持领域,对科技含量好、市场前景良好、有明确推广目标的企业主体,实施绿色通道制度,简化政策审批手续,实现特事特办;实行企业办事首问制、限期办结制和重点跟踪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信息制度、政企沟通制度、结果通报制度和成效奖惩制度,使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能够享受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
        聘请本行业的专家、学者、资深企业家、风险投资家成为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对科技成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成立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技成果评价及创新绩效考评由政府主导转为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行会协会进行;对于重大研发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评价之后,评审委员会还要在研发完成后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跟踪评价;政府利用评审结果,合理分配国家研究经费,评价研究的资助方法、修订研究开发计划、改进研究开发课题的安排。
        (七)创新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
        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建立政府、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多方参与的风险投资基金,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所需风险资本的来源;优化调整高新区“光谷基金”的运作机制,使“光谷基金”的杠杆效应进一步凸现;大力引进海外风险投资基金及分支机构入驻高新区,支持风险投资咨询与管理公司的发展,为科技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公司之间的对接提供便捷的渠道;引进并培养一批成熟的风险投资家,规范风险投资业的运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创业企业评估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监督;进一步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积极建设“非上市股份公司报价转让代办系统”试点。
        (八)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机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管理咨询公司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吸引具有海外背景的、能够进行国际化运作的大型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为方向,通过扶植、培育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完整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责编/刘 路

光谷广场   摄影/张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