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聚焦脑科学与类脑技术,松山湖科学会议再升级

屏幕截图 2023-06-28 111843.png

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全体大会现场实况


“火遍全球的ChatGPT处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哪个阶段?”“当遇到一个信息,神经脉冲是怎样工作的?”“未来,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互相借鉴发展?”

4月19日至21日,以“脑科学与类脑技术”为主题的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在广东东莞举行。会议由广东院士联合会携手东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60余位院士专家牵头集结科学界和产业界代表共参大会、共谋发展,其研讨话题从脑科学临床转化,到脑科学研究新范式,再到类脑计算与系统、类脑芯片、类脑智能信息处理等,院士专家与科技“后浪”实现了跨区域、跨学科协同发展,共同推动我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全新突破。

聚焦前沿,

跨领域共商“头”等大事


在科学界,脑科学被称为“人类科学最后的前沿”,是“头”等大事。当前,各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脑科学研讨方案,脑科学与类脑研讨已成为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也被视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引领新科技变革的引擎。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布局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研究领域,科技部也于2021年正式启动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科技项目。

为什么脑科学这么引人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说,因为有很多未知领域需要解决,其中最关键的研究课题是“功能相关的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是怎么产生的”。

不仅要了解神经网络的结构,还要知道环路、通路怎样进行特殊功能等工作原理,这是脑科学目前要努力的方向。蒲慕明认为,“人脑由几百种不同的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的连接,形成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之中又含有特殊的环路和通路,当进行某一种特殊功能时这些通路就会被激活,因此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原理十分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张明杰在题为《相变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的报告中指出,“我从事将近30年的科研工作,就是为了了解大脑里面最基本的单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他在现场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

“凡是脑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疾病,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会产生严重后果,而目前它的发病机制不清楚,但是为什么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可认知障碍性疾病在临床中没有得到非常好的解决?”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赵继宗认为,临床是问题的来源,不过临床发现的问题,临床大夫确实很难单独解决,需要把脑科学基础研究和临床有效结合起来。


集聚人才

从源头梳理“卡脖子”难题


只解决“卡脖子”问题,永远会被“卡脖子”。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强表示,科技工作者需要从源头创新、基础创新切入,才有望真正解决“卡脖子”问题。

对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图谱与类脑智能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曾毅表达了高度认同并一语中的阐明其中原委,“我国为什么至今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且时常出现‘卡脖子’问题,正因为缺少原创性的技术个性。”

培养原创性的技术个性,人才是其中最关键一环。本次松山湖科学会议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年轻人才,其中主要由“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相关领域的院士大咖领衔,重点由中青年科学家担纲。在作报告的嘉宾里面,院士与青年科学家比例约为1:3,以此为青年科学家搭台子,让院士专家与科技“后浪”同台交流、对话,充分支持青年科学家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

脑科学的一大产业化方向是生物医学领域。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所长王立平介绍,“生物医药行业有一个特点,在某一项技术上的突破,可能带来全行业颠覆性变革,很快领先全行业,反之亦然。”对此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校长助理张艳宁建议,要把握生物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首先做好市场的调研,集聚市场人才、技术人才等各类型人才,从源头梳理关键“卡脖子”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探索未来

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的哲学思辨


当前,随着ChatGPT火遍全球,类脑与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科技竞争正在向基础前沿前移。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认为,脑科学是最终极的科学,而且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哲学问题。他分享了一个极具思辨性的想法,“人工智能可以借鉴大脑的运行方式,但反过来推论,大脑是否也可以借鉴人工智能运行的原理和方法?”

脑机接口技术进展引发业界关注。脑机接口指在人、动物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创建直接联系,实现脑和设备的信息交换。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程和平讨论了混合智能的未来前景,“未来,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的结合,即混合智能特别值得业界关注,将有望形成一个全新风向标。”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院士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陈志杰表示,在ChatGPT引起全球热议之际,东莞召开高规格的脑科学与类脑技术的学术会议,是东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具体体现。他认为,在战略层面,人工智能产业引起国家高度重视,具体到东莞,应该围绕其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特点,在思想性、框架性方面提前布局。

立足长远

打造大湾区脑科创新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蹄疾步稳。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高水平科学会议正是湾区所向、湾区所需。为此,凝聚着科学家们在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多年学术成果的《2023松山湖科学会议共识》在会议期间正式发布。

该共识包括建议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持续加强支持脑科学与类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生物实验自动化和智能化工具平台、学科交叉的研发平台及其他软硬件技术和数据资源库建设等内容。

“打造松山湖科学会议,是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学城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应有之义。”陈志杰表示。

今年是松山湖科学会议第一次独立办会,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便前瞻性地提出关注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并且提出打造人工智能与类脑智能科技与产业创新高地,这足以说明东莞是一座创新驱动发展之城,说明松山湖科学城是一座科学之城、科技产业之城。

“我们希望借助本次松山湖科学会议,让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学城集聚,为广东的高质量发展,为我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个‘面向’贡献松山湖科学城的力量。”松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屏幕截图 2023-06-28 112652.png


屏幕截图 2023-06-28 112814.png屏幕截图 2023-06-28 112832.png屏幕截图 2023-06-28 1128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