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创中国

科创中国·成果

国内首列多适应性中运量单轨系统车辆下线

屏幕截图 2023-03-27 155804.png

2月10日,由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列多适应性中运量单轨系统车辆在重庆下线。

据介绍,该车辆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80千米,还适用于高温、高寒、高原等特殊环境,能够满足旅游景区及不同类型城市的多样化运用场景需求。同时,此次下线的车辆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牵引制动一体化、列车控制系统融合、电子机械制动等前沿技术,全面实现车辆轻量化,车辆轴重仅9吨,由此带来的土石方工程量将减少15%左右。

此外,车辆采用最高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可实现车辆自动唤醒等功能,同时车辆的智慧化设计可兼容车车通信、新能源供能、多网系统融合等新技术应用,实现了智慧出行、智能运维、智慧服务。



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正式交付使用

屏幕截图 2023-03-27 155819.png

1月12日,圆满完成各项海试目标任务的全球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科考母船“珠海云”顺利入泊广东珠海母港,正式交付使用。

“珠海云”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持制造,该船是全球首艘具有自主航行功能和远程遥控功能的智能型海洋科考船,获得了中国船级社颁发的首张智能船舶证书。其设计建造贯彻了“绿色智能”“无人系统科考支持”和“未来感”等设计理念,主体设备国产化率高,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智能系统、动力定位系统以及调查作业支持系统等均为我国自主研制。

“珠海云”船长88.5米,型宽14.0米,型深6.1米,设计排水量约2100吨,最大航速18节,经济航速为13节。该船拥有宽敞的后甲板,可搭载多种不同观测仪器的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可执行海洋测绘等综合性海洋调查任务。



最新研究揭秘卵巢衰老遗传密码

2月3日,山东大学陈子江团队和复旦大学金力团队合作,在《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题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致病性遗传变异谱》的研究论文。

近年来,我国不孕不育率持续攀升,生殖衰老和生育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实现女性生殖衰老的早诊早治是提高出生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衰老性疾病,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卵巢功能衰退的终末阶段,错失干预时机,遗传学病因筛查对于诊断关口前移、及时生育指导和远期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国际最具规模的卵巢衰老队列和华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数据库,系统分析了1030例POI女性携带的致病变异,绘制了POI致病变异全景图,将基因突变的病因贡献度由原来的15%提高至23.5%;发现了20个新的卵巢衰老相关基因,为揭示卵巢生理性衰老机制及病理性衰老的干预提供方向和靶点。



我国科学家新发现挑战天文学经典理论

我国天文学家发现,一个重要基础理论——“恒星初始质量分布规律”,会随着恒星金属元素含量和年龄发生显著变化。1月19日,该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科研团队利用郭守敬望远镜,对观测到的9万多颗恒星进行了统计分析,首次观测到年轻的小质量恒星数量比例明显高于年老的恒星,金属含量越高的恒星家族中,小质量恒星数量比例越高。这一发现挑战了上述规律在宇宙各处都不变的经典理论,刷新了科学界对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



世界首例内镜下脉冲电场肿瘤消融术在西安成功实施

2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网站发文称,该院肝胆外科近日为一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内镜下脉冲电场肿瘤消融术。

专家表示,这项创新医疗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我国在内镜外科创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为肝胆胰肿瘤诊治提供一种新手段。

据了解,相比采用针式电极进行穿刺消融的传统手段,内镜下脉冲电场消融术可以使消融电极与腔内生长的肿瘤组织更好地贴附,大大提高脉冲能量在肿瘤局部的聚焦能力,显著提升治疗效力、减少手术创伤,避免肿瘤沿针道播散或发生出血、管壁穿孔等并发症,同时也降低了手术难度和医生学习曲线。除了应用于肝胆胰肿瘤治疗外,内镜下脉冲电场消融术在胃肠、呼吸、泌尿和代谢性疾病等领域同样具有广泛的拓展应用前景。



清华团队以飞秒激光改写材料“基因”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周树云研究组和合作者首次在半导体材料黑磷中实现弗洛凯瞬时能带调控并发现独特的光学选择定则,为调控材料性质、开发新型器件奠定坚实基础。相关论文于2月2日在《自然》发表。

据了解,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材料的平衡态特性,而对其非平衡态物理及超快动力学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周树云团队利用脉冲激光,将时间精度控制到万亿分之一秒,迈出实现瞬时调控材料特性的坚实一步。在超快时间尺度(皮秒甚至飞秒)上实现电子结构和物理特性的测量和调控,不仅能够拓展非平衡态物理知识的前沿,还将为未来新型、高速器件的开发和应用奠定重要的科学基础。



克隆技术在奶牛良种繁育领域取得新突破

屏幕截图 2023-03-27 155835.png

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奶牛种业创新团队培育的“克隆奶牛”顺利出生。这是国内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的百吨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并用于良种奶牛高效繁育,取得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良种奶牛培育中担当核心和关键角色的新突破。

初生的克隆奶牛重56.7千克,体高76厘米,体斜长113厘米,出生后半小时开始进食初乳,临床检查健康,体型花色与体细胞供体奶牛完全一致。目前,基地已经陆续出生了3头克隆牛。

据了解,这批克隆奶牛是依据生产性能记录和体型评定,选择群体中高产长寿和抗逆性能优异的明星奶牛,采集耳缘组织,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核移植生产克隆胚胎,并进行胚胎移植,使其成为百吨明星牛群体的核心成员。首批移植的120枚克隆胚初检妊娠率达到42%,200天以上在孕率达到17.5%。标志着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进一步成熟,首次将克隆技术成功用于奶牛良种培育的关键环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继2022年10月奶牛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OPU-IVP)技术应用取得成功之后,在奶牛良种繁育技术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