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科创中国

科创中国·人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魏炜荣获2022年度“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奖”。魏炜由中国化工学会推荐获奖,并受邀在2023年3月举办的日本化学工学会(SCEJ)第88届年会上做获奖报告。

魏炜研究员将化学工程与生命医学交叉融合,提出并开展了仿生剂型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基于蛋白、细菌、细胞等天然对象对载体进行仿生设计,并发展新的制备过程,借助仿生对象体内固有途径实现精准递送,应用于抗肿瘤、疫苗、组织修复等领域。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4个剂型通过医院伦理进入临床前或临床研究;获中国颗粒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1)、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青年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22年)、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2021年)、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6年)等。



近日,IEEE计算机学会正式公布,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过敏意教授因其在“资源高效的云计算设计与实现”的卓越贡献,被授予2023年度Edward J. McCluskey技术成就奖。本年度共有4位学者获此殊荣,过敏意是唯一获奖的华人学者。

过敏意,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和会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得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过敏意主要从事并行与分布式计算、大数据、编译与程序优化等领域的研究,在各种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了500余篇论文,出版中英文著作6部,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7次获得最佳论文。



2月7日,2023年度沃尔夫奖揭晓。华裔化学生物学家何川与另外两位外国学者共同获得了2023年度沃尔夫化学奖。以表彰他们揭示RNA和蛋白质的功能和病理性功能障碍,并创造了以新的方式利用这些生物聚合物的能力来改善人类疾病的策略。

何川是获得2023年度沃尔夫奖的唯一华人科学家,他因“发现可逆RNA甲基化及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而获得这一殊荣。他发现了可逆的RNA甲基化,导致了关于RNA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功能作用的概念突破。他的实验室发现了第一个RNA去甲基化酶,这是一种从N6-甲基腺苷中去除甲基的酶。



2月9日,2022年“顾毓琇电机工程奖”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上颁发,获奖人为清华大学教授吴维韩。

吴维韩是我国电力系统过电压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电磁暂态数值分析、过电压防护和绝缘配合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我国最早研究电力系统电磁暂态数值计算方法的学者之一,尤其是在电缆和GIS设备的建模、冲击电晕特性和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吴维韩出版的《电力系统过电压数值计算》一书是该领域的经典著作。他长期主讲《电力系统过电压与绝缘配合》等课程,培养了17名博士及硕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朱彦武研究团队通过对富勒烯C60分子晶体进行电荷注入,在常压条件下构建了C60聚合物晶体以及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并实现了其克量级制备。1月12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朱彦武介绍,“这里的长程有序多孔碳晶体,微观上具有多孔特征但完整保留了晶体的宏观周期性,是一类新的人工碳晶体,未来可能在能量存储、离子筛分、负载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电荷注入技术为构建这类碳基晶体材料提供了一种拼‘乐高’式的制备技术,有望成为在原子级精度上调控晶体结构的新手段。”



2015年,在位于贵阳市与龙里县交叉带的一处小山坡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宋海军和他的博士研究生代旭敲出了一块化石。8年后,这对师生终于弄清了其中的真相,并分别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身份,将成果发表在2023年2月10日的《科学》杂志上。

由于古生物学门类众多,他们团队联合中科院、法国、加拿大等多家国内外机构共同完成了这项研究。通过最终的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宋海军他们发现的贵阳生物群,共有12个纲,19个目,40多个种,实现了营养级的全覆盖。这其中,也包括了人类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龙虾。



1月12日,王悦作为共同一作在顶刊《细胞》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阿片受体家族与内啡肽系统的分子作用机制,解答了该领域困惑已久的科学问题。而在2个月前,2022年11月10日,她刚刚作为共同一作在《细胞》上发表过一篇同领域的论文。

王悦主要从事阿片类药物的研究开发。在阿片肽大家族中,内啡肽只是一大类,是一种“快乐物质”。这类物质的分泌能起到缓解疼痛、减轻压力等作用。她所在的研究团队不仅阐述了配体的选择性特点,并且进一步阐明了阿片受体通用的激活机制以及对下游Gi蛋白的选择性特征,为阿片类的多肽药物设计提供了新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