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封面报道

《流浪地球2》: 硬科技和软实力 托举的太空狂想

屏幕截图 2023-03-27 161831.png

中核集团发布与《流浪地球2》电影的联动海报Studio- MDI打造的第二代MOSS的机械内构


这个春节,《流浪地球2》电影与《三体》动画片、《三体》电视剧相继与观众见面,“师出同门”的两个故事同时段播出,近乎“刘慈欣宇宙”在拯救人类的不同技术路线里切换,多个作品的聚合效应制造了新一轮的“科幻热”景象。

这其中,由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受到了极高的关注。截至2月7日,累计票房已突破34亿元,豆瓣评分8.2,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由影视作品引申出的科技与文明话题也成为热门谈资,太阳老化、量子计算机、太空电梯、行星发动机、数字生命……幻想与现实又一次交汇,激发人们无尽思考与想象。


科研实力托举的“真实感”


1月30日,中核集团官方微博发布一张海报,画中《流浪地球2》中的行星发动机与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文案为:“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随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中粮集团、中国移动集团等央企的官方微博就《流浪地球2》展开互动,将“国家队团建式喊话流浪地球”话题推上了热搜。

这种“央企朋友圈式”宣发并非偶然,诚如郭帆所言,“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

《流浪地球2》太空电梯基地里,许多可行驶、可作业、可变形的UEG地球联合政府机械设备,来自徐工集团用国产尖端装备设计改造的成果;原理为“重核聚变”的行星发动机,对照到现实中是中核集团的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HL-2M),该装置等离子体电流能力可以达到2.5兆安以上,目前运行已超过1兆安,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救援队员穿戴的工程外骨骼,很容易联想到嫦娥五号返回时,穿戴了机械动力外骨骼系统的搜索回收分队队员;对标太空电梯的钢索,中国石化派出了“吊起”港珠澳大桥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直径只有0.5毫米,相当于5根头发丝般细小,但强度是钢的18倍;贯穿影片全局的550系列量子计算机展示了惊人的算力,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要达到550的应用水平至少需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而在安徽合肥,与电影同步的时间,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正在紧锣密鼓地生产量子芯片……

除了这些硬科技,《流浪地球2》也非常倚仗“软实力”。

《流浪地球2》公映前,片方举办的第一场看片会是科学家专场。从片尾字幕可以看到,《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团队分为理论物理组、天体物理组、地球科学组、太空电梯力学顾问、人工智能组等。

这二十余位科学顾问来自中国科学院多个科研院所,在《流浪地球2》项目刚启动时便在剧组“待命”。科学顾问团队参与建构的“世界观”,文本内容约十万字,作用之一是从科学角度,提出增强电影情节合理性建议。

据《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崔原豪介绍,电影剧情发生在地球启航之前,当时太阳危机揭露已有十余年,联合政府(简称“UEG”)成立,其主要决策机构是联合国政府大会。届时,世界政局动荡不堪,人类转入以航天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社会,中国提出的移山计划、美国提出的方舟计划、俄罗斯提出的逐月计划以及由联合政府科学院北京数字生命研究所提出的数字生命计划进入方案论证阶段。

UEG的几个分支机构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也上演着各方势力的博弈。如位于非洲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UEG加蓬联合实验基地,是太空电梯的地上枢纽,同时也是行星发动机一号试验机的坐落地;UEG月球基地位于月球坎帕努斯环形山附近,始建于 2031 年,是联合政府执行逐月计划的主要科研、勘探、开采及逐月卫星发动机的建设机构;UEG 伦理委员会,前身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国际生物伦理委员会和世界科学知识与技术伦理委会,2041 年推动了《禁止生命数字化条例》的出台;北京数字生命研究所为联合政府科学院下设机构,2032 年成立,研究员主要是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方面的专家,理念是在“太阳危机”时期用科学手段达成人类以数字形式生存的目标,以实现“延续人类文明”目的。

牵引着重要剧情的“550系列”,是一系列量子智能计算机的统称,原型机 550A 诞生于北京数字生命研究所,作为“数字生命”的运行硬件设备,后续型号为太空电梯危机中出现的550C,以及550W(MOSS)作为“隔离计划”后唯一的人工智能设备入驻“领航员”号空间站。

影片中的“地球停转”现象是地球起航以后呈成“躺平”状态,北极转入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呈 90度),北半球发动机在地球公转轨道切线方向产生推力,推着地球围绕太阳做加速运动,并围绕地轴自西向东继续减缓自转。自转速度逐渐减弱导致赤道地区海水回落,数亿立方千米的海水冲向两极,两极海水来回涌荡侵蚀陆地,中高纬地区绝大部分逐渐被淹没。地球完全停转以后,世界终形成两片海域。而在“地球刹车”时期,因为昼夜交替时间随着地球停转越来越长,所以阳历不再适用,联合政府决定采取“太阳历”(60小时)和“阳历”双规制……

种种细节尽量给观众带去真实的观感。《流浪地球》上映后曾做过一次大规模市场调查,创作团队发现,观众对中国科幻片在科学与影视方面融合探索充满期待。因此,《流浪地球2》要求科学顾问团队要深度参与到影片世界观架构和剧本创作中,在保护影片想象力的同时,用科学知识去推演这个幻想世界各方各面的合理性。

正在攻关和引领的前沿科技,戏剧张力与科学推演的“双人舞”,不仅为创作提供了灵感,也激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中国科幻长大了


科幻作品的发展仰赖基础科学的发展。

如果将1904年荒江钓叟创作的《月球殖民地小说》发表作为起点,中国原创科幻已历经100多年历史。

这部小说的创作无法脱离中国第一次科普热潮的时代大背景。1891年,美国作家爱德华·贝拉米创作的《回头看纪略》译文开始在《万国公报》连载,是国人首次接触科幻类型作品。更早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广州、香港、福州、上海等地开设书局,大量翻译出版西方的科学技术读物和科普读物,传播了西方的近代科技知识,尤其对知识分子产生了积极影响。

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始人董仁威编写的《中国科幻大事记》,将中国科幻发展分成了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黄金期四个阶段。其中,成熟期以1991年《科幻世界》创刊、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在成都成功召开为标志,在这一时期,王晋康提出了“核心科幻”理论,主张一篇科幻小说应有一个与科学有关的核。而刘慈欣创作的《三体》《流浪地球》是该时期的代表作。

随着刘慈欣、郝景芳先后斩获雨果奖、华语原创作品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本土科幻作品和作家的激励机制日臻完善,中国科幻进入了黄金时期。

从文字到影像,还需要跨越许多大山。科幻作品的影视化尤其依赖技术和设备的支持,大量场景需要后期特效渲染,道具的科技感也非常影响作品质感。

《流浪地球》第一部筹备四年,团队逐渐扩充至7000人,这个数字背后是人力对工业化不足的填补。例如,电影中休眠舱的开启和关闭,通过鱼线和威亚吊着盖子的人工方式操作,后期再擦除;拍摄太空仓失重的部分,没有像好莱坞那样做机械臂操作,只能靠人手拉威亚。从制作层面来说,《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差一个《阿凡达》的距离,并不夸张。

事实证明,一个好的影视作品,给行业留下的不只是口碑,更有望推动行业供应链的革新。《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也成为了电影工业的一次航海行动。

相比第一部,《流浪地球2》在制作上有了很大的改观。深圳一家工作室承担了电影1000多件道具的制造工作,这家工作室的创始人即《流浪地球2》美术组制作总监杨旭。杨旭此前从事概念汽车的造型设计,于2020年创办了工作室并开办了工厂。

与一般电影道具不同,科幻电影重要道具的“成型”需要一套完整的工业流程。从概念设计到结构建模,然后是数控编程、加工,后期打磨喷漆、激光雕刻、表面处理……过程复杂而精密。而道具设计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各种零部件和服务供应商,在杨旭工作室的10公里范围内基本都可以找到。

承担电影物理特效制作的Studio-MDI披露,相较于第一代MOSS,全新制作的MOSS在结构、电控、算法以及工艺全部进行了升级,如MOSS的骨架使用CNC一体铣削而成、SLA光敏打印外壳主体、SLS尼龙烧结打印外壳承接件,外壳及结构强度更高,动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更好。“MOSS从深化设计开始就规划有主外壳框架,前脸总成,尾部总成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再细分功能区域,如电池舱、检修口、镜头模组、前面板模组等,便于在拍摄现场快速处理突发状况,已经非常接近产品级结构。”Studio-MDI相关负责人表示。

《流浪地球2》上映之际,郭帆在《人民日报》撰文称,中国科幻电影需要建设一套完备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据悉,《流浪地球》电影团队在一边创作,一边把电影工业流程和艺术管理经验完整记录下来并进行研究整理,希望能为后来者的电影创作提供经验。

从科幻小说到科幻电影,中国的创作者在“一茬接着一茬干”,越长越茂盛。


与观众对视,制造现实回响


屏幕截图 2023-03-27 162016.png

Studio- MDI打造的第二代MOSS的机械内构

《流浪地球2》的电影宣发,“自来水”发挥了惊人的效用,各主流社交平台都有大量观众积极参与讨论,其中有不少内容达到了专业水准。科技工作者将其当作“学术富矿”,热情挖掘科技话题;普通观众也将其视作一个拼图,不停找寻真相碎片。

如果说太阳老化、地球停止自传、核爆月球,这些以宇宙为坐标系的话题还太远,那么无人机、全球互联网、同步翻译、人工智能、数字生命这些技术已经近在眼前。

在原著的设定下,《流浪地球2》增加了图恒宇这条故事线。图恒宇身份为量子科学家、数字世界的架构师,是“数字生命”的支持者。为了填补女儿图丫丫意外去世后的遗憾,他违背上司命令将丫丫的生命数据上传至量子计算机550W,在溺亡之前,也向550W上传了自己的数据备份,最后借助计算机形成生命意识重启了“根服务器”,让流浪地球计划得以顺利开启。

《流浪地球》小说诞生于2000年前后,当时互联网还没普及,大家对数字生命、虚拟世界的感受还相当遥远,而经过20年发展,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应用让这些概念越来越趋近于现实。尤其在中国,手机接管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大众对数字生活的理解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普通群众也会留心关注脑机接口、量子计算机硬件、元宇宙等领域的进展。

这给了《流浪地球2》创作团队去触碰科幻作品“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一终极命题的信心:当虚拟世界越来越立体,人们必然面临这在哪个世界生活/生存的选择。本着制作高信息密度作品的初衷,《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与图丫丫的加入,并不只是演员表里多了两行,创作团队为他们设计了完整的一生,并隐藏着诸多细节。例如丫丫的房间布局灵感来源于数独,采用对称的形式,是一个既有序又混沌的空间;房间的儿童画有具象的、有抽象的,这是由于图丫丫的记忆不完整造成的,代表这个房间是意识的还原,而不是真实世界,时钟上的无限符号,和点状的儿童画,都暗示数字世界无尽的迭代进化。

这些隐藏信息,有的被细心的“球学家”发现了,有的还等待观众去采掘。很多评论互动相当典型,比如有观众评论:“看电影的时候,我以为图恒宇是开车不看路导致了车祸,心想这不是活该吗,后来转念一想,这是在未来自动驾驶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别说回头了,就是跟后座一起打麻将也不会出车祸……”

也有家长感叹,孩子在观影过程中受到了积极影响:“我儿子7岁了,看啥电影都嫌吵还有点坐不住,看《流浪地球2》三个小时都很安静,希望他长大以后能更加支持中国科幻电影,支持中国未来科技。”

很多影迷不仅去影院支持、在社交平台宣传造势,电影周边也制造了“他们只想要10万,观众却给了1.2个亿”的狂热景象。获得《流浪地球2》IP开发授权的公司发文表示,周边众筹金额已远远超过预期,呼吁消费者理性消费。

屏幕截图 2023-03-27 162205.png

《流浪地球2》中的徐工设备

从硬件到软件,《流浪地球2》带给观众的不只是一个科幻故事,更有激昂丰满的现实内核。高级的制作水准与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互为肌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组织或个人,自发就电影中的话题与观众展开互动,提供了很多专业解读与严肃讨论,形成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科幻电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崔原豪的回答很能代表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如果人类的好奇是一种病,那科学加上幻想是唯一的药方。如果我们说科技想象更期望展现技术趋势,那科幻更倾向反映技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经以科学、纬以人文’,两者相辅相成才会编织出我们想象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