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第一看点

尽快建立覆盖全国、互联共享的 公共信息数据库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尽快建立覆盖全国、互联共享的公共信息数据库。

根据有关国际组织报告,我国普惠金融服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电子支付、数字信贷居于全球领先地位。2021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3万亿元,同比增长27.3%。在普惠金融数字化过程中,覆盖全国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以普惠金融名义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扰乱了金融秩序并损害了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此,郭新明提出建议,应尽快建立覆盖全国、互联共享的公共信息数据库。由国家信息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全国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格式规范、标准统一、行业互通、区域互联的公共信息数据库,具体可包含但不限于水电、燃气、法律诉讼、通讯、税务、招投标、海关、违法犯罪记录、出入境、从业人员等公共基础信息,并定期对信息数据进行维护更新和清洗。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拓宽信息数据应用场景,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数字支撑。

公共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基础资源之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公共数据开放,能够使“沉睡”的数据被应用起来,有利于数据价值的释放。

目前,关于公共数据库,从省级层面看,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广东、海南9个地区已经专门针对公共数据出台了管理办法。

从平台数量看,目前,所有的直辖市以及浙江、广东、山东、四川、广西等省域内所有下辖城市都已经上线了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安徽、湖北、湖南、贵州、黑龙江等地的平台数据量也不断增长,正逐渐由“点”成“片”。

应用方面,目前数据创新创业大赛成为部分地区创新公共数据应用的重要方式,上海、浙江、山东等都已推出了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此外,为扩大数据开放应用生态,上海汇集多家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等推出了面向城市管理、交通、教育、金融等11个领域的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

近年来,国家对公共数据开放日益重视,各地政府也有序上线了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但我国公共数据开放仍处于初始阶段。公共数据的类型和边界仍需明确,数据开发和利用的能力有待提高。如何释放更多有价值的公共数据,实现数据资源的灵活协调,真正让公共数据活起来、用起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